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阐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进行了探讨,但各家各派观点不一,没有形成共识。
我国学者王登峰、张伯源在《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一书中,提出8条心理健康的指标: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颜世富博士在《心理健康与成功人生》一书中,认为心理健康应当包括以下12个方面的内容:智力正常;有安全感;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意志健全;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做出恰当的评价;适应能力强;能够面对现实,乐于工作、学习、社交;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和谐;睡眠正常;生活习惯良好;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合。
台湾地区黄坚厚教授在《青年的心理健康》一书中,认为心理健康有4条标准:第一,心理健康者有工作,而且能够把本身的智慧和能力从其工作中发挥出来,以获取成就,他乐于工作,能够从工作中得到满足。第二,心理健康者有朋友,他乐于与人交往,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且在与人相处时,正面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常多于反面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怀疑、畏惧、憎恶等)。第三,心理健康的人对于他本身应有适当的了解,并进而能悦纳自己,他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做无谓的抱怨。第四,心理健康者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环境能做出正确的、客观的观察,并能够做健全的、有效的适应,他对生活中各项问题能以切实的方法处理,而不企图逃避。心理健康者未必都能够解决碰到的一切问题,但采取的方法总是积极的,适应方式是成熟健全的。
弗洛姆(Fromm,E.)也许是最早对“健康人格”做研究的心理学家之一。在20世纪40年代,他率先提出社会性格(Social Character)理论,将社会性格分为健康社会性格(生产性倾向)与病态社会性格(非生产性倾向)两大类。以自信、独立自主、现实、完整、自发、爱和创造,以给予和分享为乐,对生活热爱和敬重,脱离幻想,认识自我,不贪婪,不想入非非,不崇拜偶像,有能力克服自卑,不骗人,也不受骗,不幼稚,沉着稳重,无论命运如何,在生命过程中都要以轻松愉快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性人格,便是后来许多“健康人格”的原型描述。他的以《爱的艺术》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奠定了“健康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n,G.W.)提出6个标准:力争自我的成长;能客观地看待自己;有与他人建立亲睦关系的能力;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具有同情心,对生命充满爱。
美国学者库姆斯(Combs,A.W.)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4种特征:第一,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能悦纳自己,也能为他人所悦纳;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能面对并处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虽然有时也可能会觉得不顺意,也并非总为他人所喜爱,但是,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观念总是占优势。第二,恰当地认同他人。能认可别人的存在和重要性,既能认同别人而又不依赖或强求别人,能体验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大家是相同的、相通的;而且能和别人分享爱与恨、乐与忧,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并且不会因此而失去自我。第三,面对和接受现实。即使现实不符合自己的希望与信念,也能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去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并能多方寻求信息,倾听不同的意见,把握事实真相,相信自己的力量,随时接受挑战。第四,主观经验丰富。能对自己、周围的事及环境有较清楚的知觉,不会迷惑和彷徨。在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里,储存着各种可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并能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增进自己行为的效率。
马斯洛和密特曼(H.A.Maslow&Mittelman)提出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保持良好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斯柯特(Scott)提出关于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1)一般的适应能力:适应性;灵活性;把握环境的能力;适应和对付变化多端的世界的能力;阐明目的,并完成目的的能力;成功的行为;顺利改变行为的能力。(2)自我满足的能力:生殖性欲(获得性感高潮的能力);适度满足个人需要;对日常生活感到乐趣;行为的自然性;放松片刻的感觉。(3)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完成个人社会角色;行为与角色一致;社会关系适应;行为受社会的赞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利用切合实际的帮助;托付他人;社会责任;稳定的职业;工作和爱的能力。(4)智慧能力:知觉的准确性;心理功能的有效性;认知的适当;机智;合理性;接触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对人类经验的广泛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5)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利他主义;关心他人;信任;喜欢他人;待人热情;与人亲密的能力;情感移入。(6)创造性:对社会的贡献;主动精神。(7)自主性:情感的独立性;同一性;自力更生;一定的超然。(8)完全成熟: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人生哲学的形成;在相反力量之间得以均衡;成熟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动机;自我利用;具备把握冲动、能量和冲突的综合能力;保持一致性;完整的复杂层次;成熟。(9)对自己的有利态度:控制感;任务完成的满足;自我接受,自我认可;自尊;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充满信心;积极的自我形象;自由和自觉感;摆脱了自卑感;幸福感。(10)情绪与动机的控制:对挫折的耐受性;把握焦虑的能力;道德;勇气;自制力;对紧张的抵抗;道义;良心;自我的力量;诚实;清廉正直。
1.快食。快食并非狼吞虎咽,不辨滋味。而是指吃饭不挑食、不偏食,主餐吃时感觉津津有味。如果出现持续性无食欲状态,则意味着胃肠或肝脏可能出了毛病。
2.快眠。上床后能较快入睡,睡眠舒畅,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睡眠质量好。如睡的时间过多,且睡后感觉乏力不爽,则是心理及生理的病态表现。神经系统兴奋,抑制功能协调,内脏无病理干扰,是快眠的重要保证。
3.快便。能快速畅快地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种良好的感觉,便后没有疲劳感,说明胃肠功能好。
4.快语。说话流利,头脑清楚,思维敏捷,没有词不达意现象,且中气充足,心肺功能正常。
5.快行。行动自如、协调,迈步轻松、有力,转体敏捷,反应快速,动作流畅,证明躯体和四肢状况良好,精力充沛旺盛。因诸多疾病导致身体衰弱,均先从下肢开始,人患有内脏疾病时,下肢常有沉重感;心情焦虑,精神抑郁,则往往感觉四肢乏力,步履沉重。
6.良好的个性。性格柔和,言行举止得到公众认可,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环境,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冲动感。目标坚定,意志持衡,感情丰富,热爱生活和人生,乐观豁达,胸襟坦荡。能以良好的处世态度看问题,办事情都能以现实为基础。与人交往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不管人际风云如何变幻,都能始终保持稳定、永久的适应性。
7.良好的人际关系。言谈举止恰到好处,与人相处自然融洽,不孤芳自赏寂寞独处,具有交际广、知心朋友多的特点。众人都乐于向他倾诉心中的喜与乐。
资料来源:http://news.sohu.com/38/37/news2041637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