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大学生因其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各种压力,往往会面临着一些心理困扰。

(一)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适应大学生活,完成大学生作为“文化人”与“社会人”的培养任务,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关链接
个案自述

开学两周以来,我努力适应大学生活,但室友经常玩乐、不学习,聊天到深夜,懒床,有时候还逃课,我和他们没共同语言,不喜欢和他们交流,感觉不是一路人。开学以来我都在教室或者图书馆看书,直到睡觉才回到寝室,但回到寝室,受到寝室同学玩乐、聊天的影响并不能马上入寝。同时,班级其他同学也活泼开放,大部分同学都忙于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我对此没有什么兴趣,觉得那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近来感觉越来越孤独,甚至有被人搁置一旁的感受,心情很不好,食欲下降,经常难以入睡。

资料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178711.htm

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大学新生对新环境无法很快适应。尽管高校都在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但作为社会一员,学生普遍不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事务。一些大学生入学前衣食住行都由父母安排好,生活能力弱、自立能力弱的情况普遍存在,进入大学后,这又不会那又不会,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学习方式也由高中的被动学习到大学的主动学习,很多大学新生显得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面对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一些大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还有的大学生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面临理想与现实的较大落差,产生失望、抑郁的情绪等。

(二)学业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而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大学生的学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压力大,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时急功近利等。

一位大学生这样写道:“在中学时代,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进入大学后,沿着中学的惯性学习,成绩还算理想,但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学而无所获。”有些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能够考试过关,从来没考虑过其他学习目的。虽然很多学生都知道将来的就业很困难,也感到内心的危机感,但真正要努力学习,却提不起精神来。更有些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蒙混过关。抱着上述的态度学习自然没什么动力。

调查结果表明:有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一位大二学生表示:“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地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特别是大一学生,认为“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70.4%。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他们的负性情绪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有的学生不适应大学生生活,“小学、中学都是尖子学生,到大学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又差,自制力弱,大学期间较为放任,因而学习差了”;“虽然学习上很尽力,上大学就是为了求学,而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因而感到很自卑,也十分压抑。”

“考证热”是大学生学习功利化的直接表现。学生充分了解到市场对各种证书的青睐,因而放弃了专业课的学习去追逐各种有用的证书。很多学生在外语上花的时间占到整个学习时间的一半,再加上其他证书的考试占用的精力,很多学生冷落了基础课、专业课。学生在接触一门新课时,首先考虑的是学习它对我有什么用,因而那些涉及个人素质的基本课程根本得不到重视。

(三)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常常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有些大学生由于个性上敏感、多疑、冷漠,往往担心别人不能接纳自己,甚至对自己造成伤害而把自己封闭起来;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社交,得到友谊。人际关系困扰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由此引起孤单、寂寞和苦闷等痛苦感受。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大学生常见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际关系不适

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学生多少有些不适。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一位新生感叹说:“在大学,没有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心里真的感到好孤独。”有的学生从未离开过家庭,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对于如何关心别人,得到朋友的关心想得较少。而大学生又希望别人的关心和认可,“心里话儿对谁说?”成为学生普通的困惑。在“目前,你感到最苦恼的事”中,有80%的学生涉及人际关系。

2.社交不良

大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小社会的环境,可以充分地展示自我,展示大学生的风采。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参与不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参与,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特别是到了周末,学生普遍感到无处可去,甚至出现了“周末恐惧症”,“盼周末,又怕过周末,那种孤寂的感觉真难受”,这直接影响了学生潜在能力的充分发挥。

3.个体心灵闭锁

大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所有的关注点都在高考上,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而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增加自身的人际魅力,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30%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3%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在与人交往的主动性上,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某名牌大学的一名学生,自从入学以来,他的同学发现他很少与别人在一起,更奇怪的是同学们几乎不见他上洗手间,上洗手间总是趁没有人时,只要有人他从不进去。

(四)情绪问题

稳定的情绪、积极良好的情绪反映,是学生成才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的负性情绪高于正性情绪。感到舒畅的约占31.7%,感到压抑的占41.6%;感到愉快的占21.9%,感到烦恼的占47.6%;感到充实的占14.2%,感到空虚的占63.9%;感到平和的占3.3%,感到烦躁的占78.1%。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抑郁情绪

是指个体心中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常伴有身体不适、睡眠不足等,心情压抑、沮丧,无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来,逃避现实。中国矿业大学连续三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列在第一位的心理不适是抑郁,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亲和感差、连续的考试失败、失去亲人、失恋、同学感情失和等都是抑郁的直接诱因。

2.焦虑情绪

学生的焦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来源并非是现实的威胁,而是内心无明确的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自我焦虑与考试焦虑。

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比任何年龄段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长相、胖瘦、高矮、能力、魄力、魅力,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自我焦虑,有的学生担心自己长得不够漂亮,不能获得异性的好感,甚至部分女生因没有男生追求而苦恼;有的学生总感到自己的先天条件不够理想,因而非常自卑,不能建立自己的社交形象与公众形象。

所谓考试焦虑,是指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一种急性焦虑。尽管所有的大学生都经过了高考的严峻考验,但是考试焦虑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并时常危害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考试焦虑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或大学第一学期考试失败的学生影响尤其突出,他们无端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产生了厌倦考试的心理状态。

3.情绪失衡

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高低不定,喜怒无常。大学生常常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考试失败、情感受挫而一蹶不振,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反映。特别是负性情绪的控制相对较弱,如有的学生很难从一次考试失败的阴影中走出。群体负性情绪又是校园事端的直接制造者,如某大学十年违纪处分的71例中,打架的占到45%,起因多数为生活中小的摩擦。学生的群体情绪一旦激发,很难受到理性与校纪校规的约束,为“朋友而战”,为“义气而战”,等情绪稳定下来,又多是后悔不及。

(五)恋爱与性问题

大学生年龄多在20岁左右,生理发育基本上成熟,这就必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他们一方面产生对异性的倾慕与追求,另一方面自身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

大学生从各个方面开始自己的情感之旅,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恋爱,成为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章在书写着,甚至有人发出了“围墙”已变成“爱情走廊”的呼声,“专业恋爱、业余学习”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大学生恋爱问题通常表现为:一是情感的迷茫,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该不该恋爱。二是不正确的恋爱观,诸如“每周一哥”“普遍撒网、重点培养、择优而谈”。面对爱情,学生更多想到的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甚至“预约失恋”,爱情与婚姻分离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性教育是道德教育、文明教育、健康教育,也是人格教育,这种观念基本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但大学生性生理与性心理方面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表现在:首先,性生理适应不良。青春期性生理的成熟,必然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渴望获得异性的好感与承认,产生性幻想、性冲动等。18.3%的新生和30%的老生产生过“性幻想”,用一种自慰的方法解决生理冲动,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映,产生了堕落感、耻辱感与性罪错感,把性与不洁联系起来。例如,一位大学生因做性梦产生性幻想不能自拔以致萌发轻生的念头。相反,大学里也存在由于对自身性生理欲望的放纵,与恋爱对象发生两性行为的现象。其次,是性心理问题。青春期性心理与性生理密切相关。大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希望在异性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对方的认可,认为“爱,不能没有性”,“禁欲是对美好爱情的打击”。性生理的成熟与性心理的不够成熟的矛盾,使更多的人面临这样的选择:最初的恋人可能不是最终的选择。性关系无论从道德上还是从心理上都使对方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面对男朋友的性要求,如何选择才既不伤双方感情,又保持了自身的尊严?”“既不破坏社会公德,又不影响他人,健康的性行为为什么不可以呢?”性好奇、性无知、性贞洁感的淡化,甚至性与爱的困惑、分离以及由于性行为引起的后果及产生的心理压力,都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六)特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特困生的生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采取了“奖、贷、勤、免、补”的政策,广开渠道,解决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不容忽视的是,困难学生不仅仅是经济困难,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双困生”,学业成绩不理想,家庭经济又很困难,心理负担很重。经济条件影响与制约着他们的成长,自卑、过多的自责使部分学生不能走出家庭经济条件的阴影。一位女大学生说:“因为女生的面子,我不愿写困难补助申请,而拮据的经济又始终困扰着我,我不愿走在校园里像贴上标签一样让同学用特别的目光注视。”因而出现了一方面学校存在着很多困难学生,而另一方面,学校的寒衣补助又无更多的人申请的尴尬局面。有的特困生认为学校提供的一切帮助是“理所当然”,“我困难,学校总不能让我回家吧?”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躺在父母汇款单上”,90年代困难学生“躺在困难补助上”,这些学生被称为“困难专业户”。凡是补助、贷款、减免都有份,学生不愿参加勤工助学工作,认为太辛苦,甚至出现了困难学生的各种资助高于优秀学生奖学金,使学生对各种补助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感,甚至将有的补助直接打入自己的预算中,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也滋长了学生“等、靠、要”的思想,不利于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 sU0eT2sddhaNIteWOlkkxoQkzqJMNf8PFEhXcmEv5NHVFPdGvHKJIH6eX46YLr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