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爱弥儿》

推荐版本

书名:《爱弥儿》

作者:卢梭

译者:彭正梅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

一、作者简介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年),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爱弥儿》《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二、内容简介

《爱弥儿》是一本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书中以富家孤儿爱弥儿为主人公,论述了男子的教育问题,批判了英国旧教育的荒谬腐朽,提出了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并借爱弥儿未来妻子苏菲的教育,论证了女子教育的革新。全书反映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该书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系统提出了新的儿童教育观,从而在教育史上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爱弥儿》全书共五卷,卢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即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每个年龄阶段的重点不同,但五者之间并不明显割裂。

第一卷,着重论述了对2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自然发展。第二卷,着重论述了对2—12岁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论述了对12—15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第四卷,着重论述了对15—20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第五卷,重点论述了对女孩的教育,并以10岁为分界点,分别论述10岁前和10岁后的女孩应该如何教育,同时还告诉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爱情教育。在这部著作中,卢梭把自己描写成一个理想的教师,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三、内容解读

(一)第一卷:婴儿期(0—2岁)

本卷中卢梭以0—2岁的婴儿为教育对象,阐述如何对其进行恰当的体育教育。这一卷中的内容涉及自然教育、家庭教育以及教师的角色。

1.自然教育

卢梭认为,人从出生开始,就需要接受教育。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教育可以分为三种:自然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自然的教育: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人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事物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自然即人的天性、习惯,其他两个教育要配合自然的教育而进行。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卢梭提倡自然教育,即教育应顺应人的内在自然和才能发展,教育帮助人顺应习性发展下去。而这样的教育观,把人看作受教育的主体,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而进行教育,是自然而然的教育。

在卢梭那里,“人性本善”是其理论的基本假设,正是由于儿童的天性是向善的,才使得“教育顺应儿童天性”成为可能。但卢梭对儿童天性的估计过于理想化,人的本性本无所谓善恶,只不过是教育的原料而已,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教育要想成为好的教育,既不是去束缚其本性,也不是一味地顺应其本性,而应当积极地去影响、指引人的本性朝向善的可能性发展。

卢梭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把“儿童看作儿童”要求教育要顺应儿童不同年龄时期的特征。卢梭认为以往的教育“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儿童的心理,不了解儿童的思想和特征。”因而,人们应当好好地研究儿童,使教育按照儿童内在的自然发展顺序进行。

2.家庭教育

卢梭认为,新生的婴儿需要伸展和活动他的四肢,以便使它们不再感到麻木,因为它们在母亲体内蜷缩成一团,已经麻木很久了。用襁褓包裹婴儿会阻碍血液和体液的流通,妨害孩子增强体力和成长,损伤他的体质,甚至会使婴儿形成畸形或者死去。

母亲有母乳喂养婴儿的责任。婴儿需要母亲的关心和照顾,母亲对孩子付出多少的爱,孩子就能回馈母亲多少的爱。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也应适当,防止过分关心(即防止溺爱)。

要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出牙的时候,就使他们发烧;肠腹疼痛的时候,就使他们产生痉挛;咳嗽厉害的时候,就使他们喘不过气来。在婴儿时期,他们差不多都是在疾病和危险中度过的,出生的孩子有一半不到八岁就死了。通过了这些考验,孩子便获得了力量,一到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生命时,生命的本源就更为坚实了。

父亲要扮演教师,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卢梭提倡的家庭教育,是指儿童的第一个保育员是母亲,第一任教师是父亲。父母不应以任何借口推脱抚育子女的责任。

将卢梭提倡的家庭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父母与子女的交往中缺少理解与尊重;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天性是好奇与探索,他们需要空间和时间去观察、理解和建立他们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及态度;我们也明白应该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但在现实生活中,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仍然有为数众多的家长做不到这些他们懂得的家庭教育原则。

因此,父母要给予儿童充分的爱与耐心,让儿童在父母的关心和理解下成长。父母应了解儿童的成长和发育规律,循序渐进地教育引导儿童,努力做到既尊重、关心、理解儿童,又不对其过分溺爱。除此以外,父母身为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应先自身形成优秀的榜样意识,成为儿童崇拜向往的旗帜。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抱有太多功利意识和传承思想,使儿童成为自己理想的实践者。

3.教师的角色

卢梭认为,生命诞生的时候就是教育开始的时候。孩子刚一出生就是一个学生,只是他的教师不是我们,而是自然。教师的工作只是配合自然,并且要防止自己对孩子的关心与自然相背。教师照顾着孩子,观察着孩子,跟随着孩子,静静地等待着他散发出第一道理性的光辉。

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天生的,但是在刚出生的时候他们一无所知,并且丝毫没有判断能力。婴儿的心灵被束缚在不完善也不成熟的器官里,他们甚至感觉不到自身的存在。但是,孩子的教育在他出生时就开始了,在他还不会说话和听懂别人的话时就已经接受教育了。

卢梭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位善于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自然秩序中培养儿童天赋的导师。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了解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点,教育必须要合乎科学。此外,卢梭强调教师应该品格高尚,应与军人的职业一样,不是为追求金钱而从事的职业。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了解、揣摩受教者的个性特质,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

在教育方法方面卢梭虽然主张自然教育,但是非常重视教师引导的重要作用。让儿童常常认为是他在做主,而实则始终是教师在做主。这与现在所提倡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观点是一致的,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作用,也应该注重教师的正确引导作用。

(二)第二卷:儿童期(2—12岁)

对于“受伤”这一方面,卢梭并不主张大人对于孩子过分地看护,而是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忍受痛苦,不要让孩子去惧怕受伤。这也是对孩子勇敢品性的培养。

关于“欲望”这一方面,卢梭强调要让孩子顺应自然,儿童应有儿童的样子,欲望是人教出来的,千万不要让欲望支配了孩子。因为“人愈接近他的自然状态,他的能力和欲望的差别就愈小,因此,他到达幸福的路程就没那么遥远。”

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智睡眠时期,儿童的智力还处在感性阶段,应该首先锻炼儿童的感官。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没有发展出“理性”,所以不要对这个时期的孩子进行“理性教育”。这个时期的教育依然需要在乡村进行,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善于模仿,而只有在乡村,孩子才能模仿淳朴善良的品质。

卢梭认为,人有六种感觉,即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共通的感觉。其中触觉最重要。他提出此时期的智育和德育不应操之过急,要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主张消极教育。

儿童2岁以后,随着体力渐渐增长,智慧也会产生,他有了能力做一些想做的事,不用事事靠他人帮助。这时,他成了真正的一个人,他就是他自己,有自己的意识,能感受快乐和痛苦,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也要相应做些改变,不要再把他们当婴儿对待,而是鼓励他自己去做能做的事,给他自由,不要让不确定的未来去束缚他脆弱的生命。

爱护儿童,要促进他们玩耍,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美好的本能。童年是短暂而宝贵的,而且一去不复返,幸福的童年是一个人最宝贵记忆,同样,不幸的童年也会给心灵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一个孩子从婴儿到了童年,他有一种自然的能力去发育想象力。

卢梭认为,真实的世界是有限的,而想象的世界从无止境。12岁,孩子在儿童期状态时,根本不能让他读书,不能让他读描绘大人世界的复杂形态的书;如果让他学习,只有一个办法,要把孩子完全限定在物的教育。如果孩子过早进入到观念世界,一个人过早地预见自己的未来,筹划自己的未来,他要么恐惧这个未来,要么会产生虚伪。

所有人的“虚伪”都来自他的想象,来自超出自己的自然能力的范围构筑的自我世界的幻景,这种幻景来自与周围人的比较,这就是虚伪。所有的恐惧、虚荣和虚伪都来自于此。

自然知识是校正想象力向着其他方向过度发展的教育,我们要让孩子研究物、研究物理,认识各种形状。孩子不应模仿成人,而是要模仿自然。一个人与物打交道,这就是希腊人讲的“制作”。什么是“制作”,人把自己的能力施加于物,物的形状发生改变。制作的本质就是“手艺”。

(三)第三卷:少年期(12—15岁)

这一时期,孩子体力的增长超过他欲望的需要,是他的相对体力达到最大的时期。这个阶段是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

对于爱弥儿所学知识的筛选,一定要有用。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一个人不仅不能知道所有一切的事物,甚至连别人已知的那一点点事物也不可能完全都知道。总之,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

在这为数很少的知识中,凡是那些必须要具有十分成熟的理解力才能懂得的,凡是那些牵涉到一个孩子不可能理解的人的关系的,以及那些尽管本身是真实的,但将促使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对其他的问题产生错误想法的,都要通通抛开,不能拿来教育孩子。

知识的学习首先从自然中的事物开始。以世界为唯一的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训。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并且自己解答问题。使学生去观察自然的种种现象,不久之后就可使他变得非常好奇。不过为了培养他的好奇心,就不能那么急急忙忙地去满足他的好奇心。

提出一些他能理解的问题,让他自己去解答。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否则他就不再运用他的理智了,他将为别人的见解所左右。

为了顺应自然,爱弥儿应该学习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即手工劳动,而不是去靠政府年金。正如书中所讲,“我要求你的不是才能,而是一种手艺,一种真正的手艺,纯粹的机械的技术,做的时候是动手而不是动脑,这种手艺虽不能使你发财致富,但有了它,你就可以不需要财富。”因此,所选职业不仅要有用,还要注重心灵养成。

卢梭强调了感知和判断的区别,要做出正确的判断,简单的观念只是由感觉的互相比较而产生的。在简单的感觉以及在复合的感觉中,是包含着判断的。容易发生错误的不是感觉,而是对感觉所做的判断。为了纠正或防止错误,就需要有经验。

(四)第四卷:青春期(15—20岁)
1.爱弥儿16岁了:迈进成人的世界

青年的开始就是爱弥儿所说的“人的第二次生命”,从这时候起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生活开始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在他看来都不再新鲜。欲念是人生存下去的动力,而自爱是唯一一种天性。对孩子来说,他产生的第一种情感就是爱自己。第二种情感,就是爱他身边的人。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对人的研究就是对这种关系的研究。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只知道自己是个肉体的存在,要研究他和物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他意识到自己也是一个精神的存在的时候,就要开始研究他和人的关系了。第二种研究始于目前这个阶段,并且将会贯穿他的一生。

2.爱弥儿18岁了:博爱的年龄

这时,爱弥儿终于进入了青春期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候他的头脑中已经具备了道德观念。这时候要慎重地为他划定一个交际圈,好让那些品行不端的人没有接触他的机会,要让他看清这个世界,遇到任何事都要做最坏的打算,要让他相信人性本善,要不带任何偏见地去评判他的邻居;还要告诉他社会上到处都充斥着引人向恶的诱惑,以及这些诱惑都根于人性的弱点。要让他多接触些不同时空的人,这样他就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观察,在了解别人的同时还能保持自己的纯真,因此这就要让他学习历史了。

如果说虚荣心可以彻底消除的话,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经验的力量。虚荣心的壮大速度是非常快的,要想方设法将之扼杀在摇篮之中,不要跟他讲那些大道理,更不要企图安慰他说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不用对自己的缺点过分在意。

要想让他改正缺点,首先得让他意识到这种缺点存在于他身上。为了让他知道他跟所有人都一样,并不是高人一等的,要让他遭遇些意外。吃一堑长一智可以帮助他把过去的经验牢记在心中。通过自己或者他人的经验,他很容易就能学到那些与道德有关的知识。对于那些必须经历一番冒险才能获得的经验,就让他从历史中寻找。可如果对他造不成多大的伤害的话,还是让他亲自去经历一下比较好。爱弥儿只有在做事情的时候完全抛开个人利益,他才能成为一个热爱真理并勇于探索真理的人;只有多去关心别人,他才能拥有是非善恶的观念,并且变得越来越聪慧和乐观。

3.爱弥儿20岁了:爱的年龄

这时候爱弥儿的成年到来了。他身边的诱惑越来越多,他要逃离家长的管束了,除了告诉他要时刻警惕身边潜伏的危险,并且保护他不受那些无意识所犯下的错误的伤害之外,家长不能再做更多了,因为他已经有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能力。现在家长要把那些他渴望知道,却一直不知道的神秘的事情告诉他了。既然他迟早要知道,那就由家长告诉他,这样比他从别人口中得知或者自行得知要好得多。

作为一个社会人,爱弥儿不可能永远过独身生活,而是要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在和一个人一起生活之前,他首先得对这个人有所了解。卢梭所描述的这个女人完全是一个完美情人的形象,她的品质都是他所中意的,她温柔和蔼、亲切宜人,并且丝毫没有诱惑他犯错的那些习性。爱弥儿如果满意的话就会迫不及待地想从现实中找出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人。

踏入社交界之后,爱弥儿从不哗众取宠,也不矫揉造作。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或者进入怎样的阶层,他都保持着一贯的质朴和真实,他没有一眼就能让人认出他的特质,他也不想拥有这样的特质。爱弥儿的洞察力很强,但他绝不会去说一些花言巧语,他非常乐意遵从他人的礼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显摆自己很了解那些规矩或者故意装出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不想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而已。

为了让爱弥儿的审美、趣味一直保持健康而纯洁的状态,还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要让他远离那些吵架而放荡的人群,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和他进行一次有益的谈话。所谈论的话题必须是他感兴趣的,只有这样谈话才会既有趣又有意义。现在到了让爱弥儿读一些有趣的书籍和叫他欣赏口才和措辞之美的时候了。语言的作用,远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强大。可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避免不了对语法的研究。通过带爱弥儿去剧院,以培养他的审美趣味。戏剧中所有人物的审美趣味都逃不过一双有意思的眼睛。研究戏剧就要研究诗歌。研究这些语言不仅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而且也会让他终身受益。

(五)第五卷:青春期的最后一幕

本卷以爱弥儿和苏菲的爱情为线索,他们从相识到热恋、暂别、(游历)结婚、分离,最后又走到一起,主要阐述了女子教育和对青年男女进行爱情的教育。

书中卢梭的女子教育是以家庭为中心而展开的,按年龄对女子施教。从小教育女子做事细心、热爱劳动、勤于持家;同时还要使她们从小受到管束,学会自己克制自己,养成受约束的习惯。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德性教育、知识教育、劳动教育、爱情教育等方面。在男女爱情的教育方面,卢梭教育爱弥儿对待感情、对待自己的爱人要负责任。

四、总体评价

卢梭的《爱弥儿》在教育界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大革命,从而使得儿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让儿童自身潜力的发挥和健康成长成为可能。这些新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使卢梭在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18世纪作家和思想家中,成为对后代贡献最大的一位。卢梭的《爱弥儿》是继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后,世界教育理论发展进程中又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在人类文明宝库中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卢梭上承柏拉图、蒙田、孟德斯鸠、普卢塔克、洛克等先贤,下启康德、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杜威等众多思想家,是一位独树一帜的人物。有人对他大加褒奖,有人对他颇有微词。然而,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他的经典在世界各国依然不断出版,人们依然不断地探讨和研究他的思想精髓,以期发掘新的宝贵价值。

从《爱弥儿》一书中可以看出,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自然人,即他所谓的“依照自然的顺序”“信任自然”“以自然为唯一的圣经”“遵从良心者即是遵从自然”。这里所说的自然是绝对自由、平等而善良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人的生命才能提升到最高境界。强调人类内在本性发展,并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点,是卢梭教育学说的重点。

卢梭的自然教育以儿童为出发点,旨在培养儿童的身心及本性,即让儿童过着儿童应有的生活。他认为一个人的儿童时期对他的一生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不能用各种枷锁束缚儿童,阻碍他们自然本性的发展。这是卢梭的根本立场。基于此,卢梭提出了“直观教育”。“直观教育”,即直接教育,使儿童接触到的直观事物与他们应该学习到的观念保持一致。

卢梭认为,12岁以前儿童的知识只限于感觉范围,还没有悟性;12岁以后才有理性的发挥。卢梭强调要儿童从客观的事物中去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直观教育”的目的就是依据具体事实教导儿童,使外部的知识和儿童内在的认识能力完全一致。卢梭认为应该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予以适当的教育方式,以免超出儿童的接受能力。他指出《鲁滨孙漂流记》是实施儿童教育最理想的教材。他说:“教育儿童并不是要读文学名著,而是要认识自然,感受自然。”即通过阅读自然书籍了解外界知识,而不是以抽象的文字、语言去获得知识。

五、原文选读

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我们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

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善和恶。使我们喜善恨恶的良心,尽管它不依存于理性,但没有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发展。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我们不可能知道绝对的幸福或绝对的痛苦是什么样子,它在人生中全部都混杂在一起了;我们在其中领略不到纯粹的感觉,不能在同一种情况下感受两种不同的时刻。正如我们的身体在变化一样,我们心灵的情感也在继续不断地变化。

只有自己实现自己意志的人,才不需要借用他人之手来实现自己的意志;由此可见,在所有一切的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

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的法则。

即使是不读书本,一个孩子可能有的记忆力也不会因此而闲着没有用处;他所看见的和他所听见的一切,都会对他产生影响;他将把它们记下来,他将把大人的言语和行为都记在心里;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使他在不知不觉中继续不断地丰富他的记忆,从而增进他的判断能力。

为了培养具备这种头等重要的能力,真正的好办法是:要对他周围的事物加以选择,要十分慎重地使他继续不断地接触他能够理解的东西,而把他不应该知道的事物都藏起来,我们要尽可能用这个方法使他获得各种各样有用于他青年时期的教育和他一生的行为的知识。

一个孩子不论多么好奇也不可能好奇到自己去练习使用你拿来折磨他的这个工具;但是,只要你能够用这个工具去增进他的快乐,即使你不许可他用,他也是马上要去用它的。

有两种人的身体是在继续不断地锻炼着的,而这两种人,对心灵的培养当然都很少注意,这两种人就是农民和野蛮人。前者是很健壮、卤鲁和笨拙的,而后者的感觉敏锐和心思细致是人人都知道的;一般地说,农民是最迟钝不过的人,而野蛮人则是最狡黠不过的人。

这种差别从何产生的呢?这是由于农民总是别人叫他怎么样做,他就怎么样做;或者他看见他父亲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或者他自己小时候做哪些事,以后也就一直做那些事,每天都是那么一套,从无变化;他一生差不多都是像机械似的,做的总是那些事情,在他身上,习惯和服从代替了理性。

我曾经说过,孩子们最留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发现管束他们人的弱点。这种倾向往往使他们做出一些调皮的事情,然而这种倾向的产生,不是由于他们有顽皮的天性,而是由于他们需要逃避那压制他们的权威。

他们受不了你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所以要想方设法地摆脱它;老师的缺点一旦被发现以后,就提供了他们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手段。因此他们养成了习惯,以发现别人的缺点为乐。

像这样在大自然的单独指导下继续不断地锻炼,不仅增强了体格,也丝毫没有使思想因此而迟钝,反而在我们身上形成儿童时期易于形成的唯一一种理解能力,而这种理解能力,对任何年龄的人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

我希望摆在他眼前的是原件而不是画在纸上的图形;我希望他照着房子画房子,照着树木画树木,照着人画人,以便养成习惯,仔细地观察物体和它们的外形,而不至于老是拿那些死板板的临摹的绘画当作真实的东西来画。

我甚至不愿意他在眼前没有那个东西的时候凭记忆来画,我要使他经过屡次的观察,把它们的正确的形象印在他的心中,以免拿一些稀奇古怪的样子去代替事物的真正形象,因而失去了比例的观念和鉴赏自然的美的能力。

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从而也值得一个孩子去寻求,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养成那样的聪明人。

绝不能向孩子讲一番他听不懂的话。不要描绘形容,不要滔滔论辩,不要咬文嚼字,不要吟诵诗句。现在还谈不上感情和风趣。说话仍旧要像那样简单明了和十分冷静;要采用另外一种语言的话,的确是太早了。

为了使一个孩子养成事事留心的习惯,为了使他把某一个明显的真理印记在心,就必须让他对那个真理花几天的心思,把它弄个明白。

所有的老师对自己的错误都是一概不承认的;而我则要订下这样一条规则,即:当我不能够使他理解我讲的道理时,即使我没有什么错误,我也要说我错了。

首先,你要记住的是,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习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而你呢,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的愿望的办法。

我们在世上的时间过得多么快啊!生命的第一个四分之一,在我们还不懂得怎样用它以前,它就过去了;而最后的四分之一,又是在我们已经不能享受生命的时候才到来的。

起初,我们是不知道怎样生活,而不久以后我们又失去了享受生活的能力;在这虚度过去的两端之间,我们剩下来的时间又有四分之三是由于睡眠、工作、悲伤、抑郁和各种各样的痛苦而消耗了的。

人生是很短促的,我们之所以这样说,不是由于它经历的时间少,而是由于在这很少的时间当中,我们几乎没有工夫去领略它。死亡的时刻固然同出生的时刻相距得很远,如果当中的时间不是很好地度过的话,也可以说人生是极其短促的。

某些事情绝对不让孩子们知道,对他们来说也许是最好不过的;但不可能永远隐瞒他们的事情,就应当趁早地告诉他们。要么就不让他们产生一点好奇心,否则就必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免他们达到一定的年龄后,受到自己的好奇心的危害。

我认为,当年轻人快要达到懂事的年龄时,我们就只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些可以克制而不刺激其欲念的情景,就应当拿一些不仅不刺激他们的感官,而且还能遏制他们想象力的活动的事物给他们看,以便把他们日益成长的想象力从那些刺激欲念的事情上加以转移。

你要知道你的体面不在自己身上,而在你的学生的身上,要纠正他们的过失,必须要分担他们的过失,要洗雪他们的耻辱,就必须承受他们的耻辱。

要仿效那勇敢的罗马人,他看见他的军队溃逃,无法收拾的时候,就跑在士兵的前头,带着他们逃跑,并且叫喊道:“他们不是在逃跑,而是在跟随他们的统帅。”他是不是因此就不光彩呢?一点也不,他以牺牲荣誉的办法,取得了更大的荣誉。

天职的力量和道德的美打破了我们愚蠢的偏见,使我们不能不对他赞扬,如果我在为爱弥儿尽我的职责的时候挨了一下耳光,我不但不报复,反而要到处宣扬这件事,我不相信世界上真有哪一个人竟坏到因此就不十分地尊重我。

啊,我的好孩子,现在大自然还没有来启发你的官能,愿你长久地停留在这幸福的状态,因为在这种状态下,自然的呼声就是天真无邪的声音。你要记住,在它还没有教你以前,你提前去做,远比抗拒它的教导更违背他的意志;因此,为了能够在屈服于邪恶的时候而不犯罪,就必须首先学会抵抗邪恶。

所以,我不只是一个消极被动的有感觉的生物,而是一个主动的有智慧的生物;不管哲学家们怎样说,我都要以我能够思想而感到荣耀。

我只知道真理是存在于事物中而不存在于我对事物进行判断的思想中,我只知道在我对事物所作的判断中,“我”的成分愈少,则我愈是接近真理。

当我思索人的天性的时候,我认为我在人的天性中发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本质,其中一个本原促使人去研究永恒的真理,去爱正义和美德,进入智者怡然沉思的知识的领域;而另一个本原则使人故步自封,受自己的感官的奴役,受欲念的奴役;而欲念是感官的指使者,正是由于它们才妨碍着他们接受第一个本原对他的种种启示。

但是,一旦我们摆脱了肉体和感官使我们产生的幻觉,从而喜悦地看到至高的存在和以他为源泉的永恒的真理,一旦秩序的美触动了我们的整个灵魂,使我们诚恳地把我们已经做过的事和应当做的事情加以比较,这时候,良心的呼声才又发挥它的力量和权威。

因此,我们要真心诚意地去寻求真理,我们绝不能让一个人因其出身而得到什么权利,绝不能让做父亲的或做牧师的人具有任何权威,我们要把他们从小教给我们的一切东西付诸良心和理智的检验。

他们陡然地向我呐喊:“扔掉你的理性吧!”让骗我的人爱怎样说就怎样说好了,反正要我扔掉我的理性,就必须要他们说出什么理由。

就你现在的年龄来说,你正处在最关紧要的时期,因为这时候,你的心灵最容易接受真理,你的心正在形成一定的形态和性格,你可以决定你一生是向善还是向恶。

往后,心灵就僵硬了,就打不上新的印痕了。年轻人啊,在你还十分柔和的心灵上要打上真理的烙印。

你要知道,在教育成年人的时候,所采取的方法要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千万不要犹豫,而应当把你这样小心翼翼地隐瞒了如此之久的危险的神秘事情告诉他。

既然他最后一定要知道这些事情,那就不能让他从别人那里知道,也不能让他自行知道,而只能从你这里知道;既然他今后不得不进行斗争,那么,为了使他不至于遭到突然的袭击,就应当使他了解他的敌人。

一个男人只要行为端正,他就能够以他自己的意愿为意愿,就能够把别人的评论不放在眼里;可是一个女人,即使行为端正,她的工作也只是完成了一半;别人对她的看法,和她实际的行为一样,都必须是很好的。

由此可见,在这方面对她们施行的教育,应当同我们的教育完全相反:世人的议论是葬送男人的美德的坟墓,然而却是荣耀女人的王冠。

一个女人可以用化妆品来使她出一出风头,但是获得别人的喜爱还是要依赖她的人品,我们的穿戴打扮并不等于我们的本身,由于穿的和戴的东西太考究,往往反而更加难看。

何况,使穿戴装饰品的人之所以能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最不为人看重的东西咧。人们在这方面对女孩子施行的教育完全是错误的,她们用装饰品来奖励她们,促使她们喜欢华丽的衣装,当她们五光十色的打扮起来的时候,人们对她们说,多么美丽啊,恰恰相反,我们应当教她们懂得她们所用的装饰品只要掩盖她们的缺点就行了;真正的美,是美在它本身能显出奕奕的神采。

爱好时髦是一种不良的风尚,因为她的容貌是不因她爱好时髦而改变的;她的面貌既然永久都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种化妆品只要是曾经一度使她显得好看,就可以永远地使用它。

不幸的是,社会生活一方面发展了人的性格,另一方面也使人分成了等级;由于性格的发展和等级的划分是不一致的,所以等级的划分愈细,不同等级的人便愈容易混淆。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产生了许多不相配称的婚姻和败坏秩序的事情;很显然,人们愈不平等,自然的情感就愈容易败坏;等级的差距愈大,婚姻的联系便愈松弛;贫富愈悬殊,父亲和丈夫便愈是没有恩情。不论是主人或奴隶,他们都不再爱他们的家了,他们所看重的是他们的等级。

人们说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认为是他们自己使生命那样短促。由于他们不善于利用生命,所以他们反过来抱怨说时间过得太快;可是我认为,就他们那种生活来说,时间倒是过得太慢了。

如果你想使一种良好的教育的效果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发生作用的话,你就要使那个人在青年时期保持他在童年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

当我们不知道我们应当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什么事情也不做。在一切格言中,这是对人最有用处的格言,同时也是人们最最难于奉行的格言。如果你还不知道幸福在什么地方就去追求幸福,那就会愈追愈远,就会走多少道路便遇多少危险。

一个有德行的人是能够克制他的感情的,因为,要这样,他才能服从他的理智和他的良心,并且能履行他的天职,能严守他做人的本分,不因任何缘故而背离他的本分。

哪一个人没有受过他居住的地方的一点恩惠呢?不管他所居住的是怎样一个地方,他都是因为有了它才能获得人类最珍贵的东西:行为中的美德和对美德的爱。

【参考文献】

1.[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法]卢梭.爱弥儿[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法]卢梭.爱弥儿[M].成墨初,李彦芳,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4.侯怀银,韩晓飞.卢梭《爱弥儿》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启示——纪念《爱弥儿》问世 225周年[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122-127.

5.戴晓光.《爱弥儿》与卢梭的自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47-156. cVnWJgSk0IBvxSAiE/zIGHpbICT0fl4eQpMOFnFfHXfgHUhKCKK5RAx/tg2Qk16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