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1 顾客导向型企业人本资本形成之缘起

“人本”的思想启蒙于13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和弗里兹·罗特利斯伯格(Fritz J·Roethlisberger)等人进行的著名的霍桑实验,经过18世纪亚当·斯密的经济人本理念的发展,到19世纪费尔巴哈提出人本主义理论(吴季松,2006) [98] 。人本主义把人看作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强调人在管理学研究的中心位置(罗珉,2008) [99] 。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伦理哲学说明了这个道理:“理性生物之所以叫作人,是因为他们的本质属性突出了他们作为目的的自身——也就是他们不应当仅仅被当作手段,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他们的随意摆布。”(Kant I,1964) [100] 梅奥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不仅催生了早期的人本主义范式——人际关系理论,而且得出了“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Roethlisberger F J,Dickson W J& Wright H A,1956) [101] 的结论。而德鲁克认为,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即人力资源具有协作、整合、判断及想象的能力。(Drucker P F,1954) [102] 人天生就具有生产力和主动性,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在实践中表现为“人的能力”。(罗珉,2008) [103] 结合人本主义中的“人本”体现在“人类研究的对象就是人本身”以及“衡量事物的唯一标准是人的需求”。通过对价值标准的判断,人本主义者认为整个人类的本性就是由这些积极的与消极的、崇高的与卑劣的品质构成的(罗珉,2008) [99] ,并强调人的潜质的生长和发展,这种潜质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之中,不断成长,不断进化,是随着时间和社会文化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不仅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两大缺陷” ,而且成为心理学发展的“第三种力量”。因此,从社会引导的角度看“第三种力量”——人本心理学中的人本体现了“人不断地朝着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前进,并逐步地实现人的全部潜能。”(Maslow AH,Frager R & Fadiman J,1970) [103] 。人本主义的社会价值取向:人的价值和尊严。而人的价值与人的需求是紧密相连、相互转化的,同时人的需求不能脱离他或她所依存的环境。马斯洛对此这样论证道:“在团队中,你给予其他成员越多的影响和权力,就越能够支配自己”(Maslow A H,1965) [104] 另外,德鲁克早就指出:“一种对人类特性的认识,也就是人类有能力把许多因素成功地整合在一起,并加以判断、规划乃至改变。”(Drucker P F,1954) [102] 因此,马斯洛认为:“组织和人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有趣,不只是为了获得报酬而把个人的部分时间卖给组织,还要从事其他活动。组织是现代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Maslow A H,1996) [105] 因此,人本在人本主义经济学中集中体现“在理论上探索、设计适合于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类需求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适当的组织制度安排”(Ruskin J.,1888;Simokde de Sismodi J L.,1965;Hobson J A.,1929;Hobson J A.,1938,1948) [1 5][ 106 109] ,最终形成了“以人需求为本”的人本灵魂,它附着在“可见的、固定的”资本上,形成顾客导向型企业人本资本实体,并在“人本灵魂”的指使下通过资本运作来实现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但是他们不是联系具体历史,联系社会实践来考察人,因而看不到人的社会性。(卢兹,肯尼思,2003) [9] 因此,从货币角度考察组织经济活动的现代财务学、会计学往往是“只见物不见人”的理论模式。

在人类进入信息非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的今天,人的高度社会分工和知识员工的高度流动性,造成了个人异化感的增强和组织及其管理的动荡。这实质上回到了经典大师们力图解决的难题:在信息非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即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组织关系结构衰亡、知识员工个人享有高度自由的时代,如何处理个体与总体的关系?(罗珉,2008) [99] 马克思从唯物历史观视角对“人本”进行判断:“它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重体系。”(洪远朋,2004) [18] 强调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主张把事物作为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来进行系统分析。人性并不是也不可能独立存在,人性是寓于科学技术、组织流程、技术运用、竞争和协作之中的。科学性与人性相结合,也就是整体和部分相结合,其依据是:科学性是纲,是骨架;而人本性是血肉,是细胞,是整体的灵魂,是生动具体的。(罗珉,2008) [99] 这也是对主张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来研究的现代管理学还原论(reductionism)的一种扬弃。因为仅仅靠“分析—重构”方法来认识越是复杂的组织及其管理世界,这种现代管理学还原方法对于把握整体涌现性就越是无效。另外,马克思对“人本”这种认识也开启了反传统的人本主义的后现代管理学研究:科学主义内在地包含人本主义,人本主义也体现了科学精神。其理论精髓成为“科学发展观”理论根源;其方法论范式则将人性与科学、企业与员工、竞争与协作看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组织及其管理世界中的人性与科学并不存在整合问题,而应该用组织内生的伙伴关系和信任机制取代科学规则与人性的对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这为研究顾客导向型企业人本资本概念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传统人本主义范式“让管理更有人性”这一经典命题的挑战,揭示了“以人需求为本”向“以人权价值为本”的转变。而人权成为当今时代的观念和标志,尊重和保护人权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价值、内容和特性。(王立行等,2003) [110] 因此,在我国当前国情下,“以人权价值为本”主要表现在“以人发展权价值为本”的人本灵魂,它附着在“可见的、固定的、不可见的、不固定的”资本上,形成顾客导向型企业人本资本实体,通过人权配置形成稀缺度更高资源,同时凝聚组织顾客导向型企业人本资本的价值。

上述顾客导向型企业人本资本实体虽然不尽相同,导致资本的表现形式不同和人本的历史性演化,顾客导向型企业人本资本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它的本质结构应该是一致的。 H29wbeM3nECXfJWu8OZZbBPrsmYzylEC7BCD4zoebTcH/n6lTgaMLfHt0zdJ1DK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