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从最初的图画文字,发展到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时,出现了成熟的文字体系。这些文字因为主要刻在龟甲兽骨上,所以称“甲骨文”(见图1-1)。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四千多个。
图1-1 甲骨文
图1-2 金文
到了商代的晚期,青铜冶铸工艺发展迅速,文字同时开始出现在青铜器物上。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作“金文”(见图1-2),青铜器又以钟、鼎为多,所以也叫“钟鼎文”。甲骨文、金文属“大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文字,于是由“大篆”演化出“小篆”(见图1-3)。
图1-3 秦 会稽刻石
图1-4 武威汉简
大篆与小篆皆属篆书,我们称篆书为“古文字”,从篆书中演化出隶书,隶书在西汉时期法度规范成熟(见图1-4),东汉时期达到鼎盛。从西汉隶书中,草书、行书与楷书开始萌芽,到魏晋时期这三种书体走向成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我们称之为“今文字”。从东晋以后,书法的发展与演化,主要是篆、隶、草、行、楷在艺术风格上的变化,而汉字的字体不再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中国书法史的数千年辉煌篇章,由许许多多的作品与书家谱写而成。无论是东晋以前的文字演化时期,还是东晋以后书风变迁时期,都出现了许多的书法作品或书法名家。限于篇幅,这里只能列举一些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书家或作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丞相李斯负责整理文字,推行统一的文字范本——标准小篆。所以李斯在小篆一体上贡献极大,传为李斯所书的小篆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等。秦代小篆,点画清秀、体态优美、秀逸婀娜,成为小篆之宗。
汉代书法,隶书与草书成就最高。汉代隶书,形式规范趋于成熟,是隶书艺术的一座高峰。汉代国力强盛,艺术上也体现出宏大气象,这是汉隶的整体基调。不仅如此,艺术风格之多样也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境界。例如,朴拙有《张迁碑》《鲜于璜碑》《衡方碑》等;方峻有《景君碑》《嵩山太室阙后铭》等;秀劲有《礼器碑》《韩仁铭》等;整饬有《华山碑》《乙瑛碑》等;奇古有《夏承碑》《郑固碑》等;飘逸有《孔宙碑》《曹全碑》等;野逸有《封龙山颂》《石门颂》《西狭颂》等;庄正有《史晨碑》《熹平石经》《朝侯小子残碑》等;散淡有《三老讳字忌日记》《大吉买山地记》等。
汉代草书家有杜操、崔瑗、张芝、张昶等。他们还改良了纸和笔,更利于草书向纯艺术发展。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王羲之很推崇钟繇的书法,说:“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钟,指的就是钟繇。钟繇以楷书最为后人称道。钟繇的代表作有《荐季直表》《贺捷表》《宣示表》等。后人学习楷书,往往都上追钟繇,认为钟繇楷书格调高古,宽博自然。
书法史上,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成就卓越,被称誉为“二王”。“二王”是东晋书法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书法是文人书法的最高典范。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今山东临沂)人。从整个中国书法史来看,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正处在一个书风由质朴走向妍美的时代。这三人的书法兼容了质朴与妍美。不过,三人还是有所不同的。钟繇最偏于质朴,王献之最偏于妍美,王羲之则处于二者之间,将质朴与妍美“中和”之。所以,王羲之书法最得中和之美。王羲之楷书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等,行书有《兰亭序》《丧乱帖》等,草书有《初月帖》《小园帖》《十七帖》等。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书法奔放洒脱,代表作有《洛神赋》,行草有《鸭头丸帖》《十二月帖》等。
魏碑指南北朝时期北魏碑刻书法。魏碑以楷书为主,由于书手、刻手、地域、石质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多种风格样式。清代康有为十分推崇北魏书法,他认为“凡后世所有之体格无不备。凡后世所有之意态,亦无不备矣”。例如,奇逸则有《石门铭》;古朴则有《灵庙》;古茂则有《晖福寺》;瘦硬则有《吊比干文》;高美则有《郑道昭碑》;峻美则有《司马元兴》;奇古则有《刘玉》《皇甫
》;精能则有《张猛龙》;峻宕则有《张黑女》;虚和则有《刁遵》;圆静则有《敬使君》;亢夷则有《李仲璇》;庄茂则有《孙秋生》;丰厚则有《吕望》;方重则有《始平公》;靡逸则有《元详造像》。
唐代书法以楷书、草书、行书成就最为突出。楷书名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等。后人常常说“唐人尚法”,主要是就唐人楷书的法度森严而论的,其实一个“法”字,远不足以概括唐代书法,唐代的草书、行书,何尝不自由地抒情写意。行书名家有李世民、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李邕、徐浩、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名家有张旭、怀素等,这二人被称作“颠张醉素”,以狂草名世。
这一时期的书法家大多以行书见长,杰出者有“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之外,李建中、薛绍彭、蔡京、陆游等人也擅长行书。宋人学书大多由唐溯晋,讲究文人意趣,有较强烈的抒发个人性情的意识,所以,宋人行书的自家面目比较突出。
元代书家秉承了宋人的“崇晋”思想,在赵孟 頫 倡导的复古大潮影响下,比宋代人做得更彻底。他们不仅学晋人,还学晋以前的书法,不仅写行草书,还写其他各书体。以行书成就为高,成就突出者主要有赵孟 頫 、鲜于枢、张雨、柯九思、杨维桢等人。
明代书法前期承接元代书学理念,出现了“三宋”(宋克、宋广、宋璲)和“二沈”(沈度、沈粲)等书法家。到了中期,以祝允明、文征明为代表的“吴门书派”独立书坛。在中后期,则由以董其昌、陈继儒为代表的“华亭派”唱主角。至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侵入书坛,书法讲究宣泄个性、奇宕不拘,如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人的作品。
清代是书法帖学渐弱、碑学渐盛的时代,大致沿着“延续晚明帖学—碑学、帖学共存—碑学盛、帖学衰”的脉络发展。有的书家纯以帖学名家,如刘墉;有的则是以帖为主的碑帖结合,如何绍基;也有以碑为主的碑帖结合,如赵之谦。其他行书名家有傅山、查士标、朱耷、郑燮、王文治等。总体来说,清代书法在行书与草书上难以比肩前代,但是在篆书、隶书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