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是“仓颉造字”说。根据古人的记录,仓颉是长着四只眼睛的奇人异士,“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其实,仓颉造字之说,并没有科学依据。古文字学家高明说:“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数以千计的古汉字形体而论,绝非一人一时所能创造,而是广大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当中,因时因地不断地观察、思考和创造,并经过若干年代的积累,逐渐形成共同使用的文字,而绝不是天授神意或出于某个‘圣人’的灵感。”另一种常见说法是文字源于“结绳而治”。《易经》里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东汉文字学家许慎也说:“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结绳只能帮助记忆,文字是用以记录与传播语言的符号,从结绳发展不出文字。直到今天,世界上一些民族与地区,仍然存在着结绳记事之法。
汉字的真正起源,是原始图画。文字学家唐兰在他的《中国文字学》中有生动的描述: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跟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但是绘画只能描写印象,表现自然,不能完全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所以不是文字。经过很长的时期,人类由渔猎社会,进入了农业的社会,有了相当安定的居处,由小的部落积累成国家,有了剧烈的战争,交通一天一天的繁复起来,人与人间的关系也密切起来,许多歧异的语言混合起来,有了较普通较广泛的语言。在这个时候,有人画出一只老虎,任何人见了都会叫做“虎”,画出一只象,任何人见了都会说“象”,有了图画,加上了统一的语言,如其那时的文化已经发展到的那种需要,就立刻有了文字。
文字虽源于图画,但又与图画有所区别:最初的文字是可读之图画,但图画未必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