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学习必须从临摹碑帖开始,临摹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和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临摹的过程中,从模仿笔画、线条、结构入手,揣摩前人写字的姿势、动作,训练基本功,吸取书法传统的精华,然后创作出美好的作品。这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因为书法的创造不是只凭想象、闭门造车得来的,而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开创出独特的风格。
临摹碑帖需要选择碑帖,帖有好有坏,风格样式不一。选帖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好坏,选得合适,事半功倍,成效明显;不合适,则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本章主要介绍有关选择碑帖和怎样临摹的知识。
所谓取法上品,就是要选择第一流的著名碑帖来学。古人说:“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意思是学习第一流的字帖,学得再好也只能达到中等水平;学中等水平的,最多达末流水平。这说明了选好帖的重要性。
我国自汉魏以来,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留下了大量的艺术成就很高的碑帖,且风格各异、众体皆备,是学习书法的优秀范本。我们在书店除了看到大量古代的碑帖之外,还能发现不少今人的手迹,而不少人则把后者作为范本去临习,这是很不妥当的。首先,古人的碑帖已经过历史的检验,艺术水平很高。而今人(即使是有一定成就的书法家)的作品,还没有经受过这样的考验。其次,每个人在临摹古迹时,不可避免地会带上自己的理解和书写习惯,与原作之间肯定会有一定的距离,无论是形还是神都是如此,把今人的手迹拿来当作范本,实在是弊多利少。
版本和印刷精良,也是选帖的重要原则之一。最理想的是历代著名书法家的原迹或原拓影印、电脑扫描本。它们保持了原作的比较准确的结构、用笔风貌,还保持了原作的章法。还有将原迹、原拓中字的顺序打乱,按笔画多少或偏旁次序排列的,称为选字本。这类字帖虽比不上前面一种,但对初学者及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是比较理想的。学习行书则不宜用选字本。对于同一书法家的不同字帖,应挑选字迹比较清楚、版本精良的字帖先学。就同一书法家作品的石拓本与墨迹本来说,应先临摹墨迹本,再临石拓本。因为,墨迹本点画线的变化清晰,易学易懂,而碑拓则较难把握。同一内容的字帖,要挑选印刷质量高的墨迹本,帖上点画的枯润、疾徐、厚薄等都可细细分辨,线条的痕迹都很清楚,用笔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反映出来。如果印刷质量很差,墨色层次的诸多变化、笔法、墨法的各种效果都被掩盖了,这显然不利于对用笔和用墨技巧的分析。
中国书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各体皆备,流派纷呈,风格各异。有雄健奔放的,有婉丽秀美的,有古朴天真的,有庄重肃穆的。虞世南的字圆婉滋润、欧阳询的字端庄严谨、褚遂良的字遒健流美、颜真卿的字宽博敦厚、柳公权的字劲健硬朗,等等。而人的性格与气质也是各不相同的,不同性格的人选择不同风格的碑帖去临习,学习的效果就好。
一般来说,自己喜欢的字帖,它往往接近你个人的气质,临写起来自然兴趣浓厚,见效亦快。如果自己感兴趣的字帖有好几本,可都拿来临摹一下,试试手性,也未尝不可。试写之后,哪一本最易上手,就表示它更接近你的习性,就确定学那一本,专心训练,不能这本练两天,还没入门,又改练他帖。那样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对某一家字帖的特点就能基本掌握,就会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同时还要请师友们提建议,并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鉴别能力。实践证明,书法教学中,学生选帖不能规定千人一帖,而应做到因人选帖,因材施教,学生踏踏实实地照着选定的帖用心临写,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书法就书体来说,有篆、隶、楷、行、草五体。学习书法,究竟先临习哪种书体比较合适?一般来说,学习书法总是先正楷,后行草,再隶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历来有很多书家持这种主张,理由是楷书是基础,是基本功。启功先生认为:“楷书为基本功,写起来见效甚慢,但一旦找着窍门,便觉四通八达,再写行书、草书即可好看,再写隶书、篆书,容易找到它的重心。”选择行书入手亦可,容易见效果,又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选择隶书入手行不行?我们认为也是可以的:第一,隶书的用笔较简单,较之楷书和行书都简单得多,初学者容易掌握;第二,隶书的结构变化不大,不及楷书严谨,也不及行书变化多样;第三,现在的学生文化层次较高,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都较强,学习掌握隶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故先学隶书不但可行,而且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选择何种书体入手为好,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观点,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选择不同的书体,这样才有利于书法的教和学。
首先说摹帖。摹的具体方法是把透明而又不易渗墨的拷贝纸覆在范本上,一笔一画地跟着范本的线条轨迹写。这种方法容易学到字帖中范字的结构。摹写时注意纸要透明,能够把字帖中的范字一一显现出来,同时纸张绝对不能渗墨,以免弄脏范本。另外,纸张与字帖要用夹子固定,这样摹写时纸与帖不会相对移动,避免失真。
其次是临帖,也叫对临。即一边观察范字的点画、结构,一边在纸上临写出来,要求一点一画写得像帖上的字。方法是将帖置于左前方,对着临;还可将帖放于纸的正前方,帖用书或其他物品垫高,使帖与桌面呈45°~70°角,这样临写时与目光方向一致,自然上顾,不易疲劳。持之以恒就能学到原帖的笔势、笔意、结构等。摹与临的方法各有优劣,正如宋姜夔所言:“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碍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故应临摹结合,不能有所偏废。
再次是背临,对临一段时间后,不看字帖,凭着对字帖的记忆,背着临写,用以检验临帖的熟练程度,增强记忆能力,为创作做准备。临摹字帖,须心摹手追,笔笔肖似。
用钢笔临摹毛笔字帖范本,即使缩小,仍难达到原来的效果。怎样用钢笔临写毛笔范本呢?一般来说,应取其中心骨线,即毛笔中锋用笔所走的路线,这在摹写时比较容易做到,但临写时则有一定难度,然而只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再加平时多体会领悟,抓住中心骨线就不是很困难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