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苏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在研究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之前,首先我们简要分析一下江苏省的现代服务业状况。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省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取得重要进展,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近年来,江苏省服务业稳步发展,尤其在2004年之后对地区生产总的贡献保持增速增长,2018年全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6%,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服务业总体占比超过第二产业6.5%,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4.5∶44.5∶51,逐步深化产业结构“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

图1 1992—2018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单位:%)

数据来源:历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服务业总量规模绩效保持快速增长

江苏省总体上已经实现向“三二一”结构形态的标志性转变,但是就区域发展而言,苏南、苏中、苏北仍然存在地区差异。作为经济发展先驱,苏南地区产业结构相对领先,已经实现了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第一步。苏中和苏北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产业升级滞后。从设区市情况看,2018年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 50%,分别达 61%、50.8%、51.1%和51.5%,均实现了“三二一”转型。仅就产业结构而言,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发展滞后于苏南地区四到五年。

2018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南京市顶住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升级、培育主导产业持续向中高端迈进,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在多年位居全省城市中游的情况下,跃居首位,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总量达到7825亿元,占GDP比重61%。2018年镇江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935亿元,同比增长3.7%,高于全市GDP增速0.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7.8%,较2014年提高2.3个百分点。2018年常州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63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1%,高出全市GDP增速1.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57.6%,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继续引领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18年,苏州市服务业整体延续了稳中有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服务业增加值占比50.8%左右,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2018年无锡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稳定,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849.5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1%,同比增长7.1%。

表1 2010—2018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续表

数据来源:历年《江苏统计年鉴》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大区域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产业升级成效明显。苏南三次产业结构由 2012年的 2.3∶51.5∶46.2调整为2018年的1.7∶45.1∶53.2,三产比重提高7个百分点,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最快。苏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7.0∶53.0∶40.0调整为2018年的5.0∶47.4∶47.6,苏北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2.7∶47.5∶39.8调整为2018年的10.2∶43.3∶46.5,苏中、苏北三产比重分别提高7.6个和6.7个百分点。苏中、苏北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二、三产业比重差距逐步缩小。

图2 2010—2018年三大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单位:%)

(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2018年苏南整体服务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传统服务业保持平稳发展的同时,现代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南京市推动现代服务业转型提升,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培育出新的增长点。四大现代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2%,软件业务收入达到4400亿元,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3.4%,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达到10.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达到6.3%。苏州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科技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2018年科技服务业收入1028亿元,拥有从业人员10万人,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80亿元,增幅近60%。服务外包规模持续扩大,完成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17.5亿美元,离岸执行额47.7亿美元,占全省份额总体稳定。软件产业也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超2400亿元,同比增长超10%。无锡市规上其他服务业企业发展质量高,经营效益良好,2018 年规上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利润 85.96 亿元,同比增长13.7%,10个门类行业中有8个行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规上其他服务业营业利润扣除投资收益后实现经营性利润64.44亿元,同比增长37.9%,较2017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四)就业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苏南五市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服务业在就业带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实现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结构调整的协同推进。2018年,南京市服务业从业人员数273.8万人,同比增长2%,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上升到59.1%左右,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就业结构的优化也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镇江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由2014年的41%提高至2018年的45.1%。服务业发展对推动全市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社会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服务业实力的提升取决于从业人员队伍的规模竞争力。常州市服务业从业人员持续低位增长,2018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18.3万人,增长3.4%。十大行业门类中有7个行业用工人员数呈下降态势,其中,教育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从业人员数降幅较大,分别下降23.9%和17.9%。

(五)集聚功能显著有效整合资源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持续发挥作用,促进资源整合、要素集聚,对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市在服务业综合改革工作中不断探索,梳理总结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服务机构和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服务业发展带来先进示范经验。经过多年发展,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62家,分布在13个城区、郊区和开发区。集聚规模持续扩大。苏州市2018年新增认定沙洲湖科创园等4家单位为市第八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截至目前,累计共有市级服务业集聚区98家,入区企业超9万家,就业人数超130万人,2018年实现税收超500亿元,完成投资约1000亿元。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等3家集聚区获评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全市累计拥有25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1家。11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涵盖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领域,共有入区企业32411家。镇江市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6 713.9亿元,利润总额232亿元,税收130.4亿元,对镇江市集聚区发展支撑作用显著。镇江重点推进5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丹阳眼镜城、国家大学科技园先后创成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丹阳眼镜城发布国内首个眼镜行业指数,全面提升集聚服务功能;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着力构建以再生医学研发、高端检验检测、现代健康养生为支撑的产业体系,积极打造再生医学小镇。

(六)着力培育重点龙头企业

2018年苏州市持续培育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新增认定了30家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启动苏州市级总部企业申报和复核工作以及第三批平台企业和特色基地的申报认定工作。争创省级互联网平台经济重点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苏州工品汇等3家企业获评省互联网平台“百千万”工程重点企业,苏州银行等4家企业获评省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2018年常州市营业收入前100名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17.4亿元,增长27.8%,快于全市规模以上水平22.7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增长15.4%,快于规模以上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大企业成长快,运营效率高,以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5.5%的从业人员创造了55.7%的营业收入,为服务业集约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七)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服务业“走出去”成为境外投资主要方式,层次不断提升。近年来,苏南服务业境外投资数量迅猛增长,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迅速。如苏州市,2018年1—9月全市服务业新批外商投资项目 505 个,新增注册外资金额 47.9 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数的 67.9%和55.8%。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8.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2%,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达44.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2.5个百分点。南京市2018年现代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1.2亿美元,占全省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的39.9%。其中,教育、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现代物流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同比增长48.5%、37.5%、13.9%、6.7%。 2VZhwCAhalcNKGCOMWBtyWJVaoA15XVOxAFYgaXshmpjWDFi5WdP+BgJRdwQjly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