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中国城市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分析 |
按照服务贸易发展评价指标要求,结合数据可获得性,选择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及大连、青岛、宁波等计划单列市为样本,对城市服务贸易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从城市分布来看,区域间服务贸易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分布,东部地区明显处于领先优势地位,而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贸易发展基础不断巩固。从城市来看,东部城市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其中,北京是京津冀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领导者,上海是长三角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深圳和广州则是珠三角服务贸易发展的引领者。中西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贸易发展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大连、青岛、宁波、贵安新区、威海等依托自身优越条件,成为服务贸易发展极具特色的地区(见表9)。
表9 中国城市服务贸易发展指数
注:根据城市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排名得出的三个梯队,每个梯队内部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上海属于省级行政区划,重点在省级地区服务贸易发展分析中进行比较分析,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中的重庆两江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陕西西咸新区本身数据暂不可获得,因此用新区所在城市对应指标的得分作为评价依据。
深圳、广州服务贸易发展是珠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两个核心城市。深圳服务贸易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三,在服务贸易规模、服务贸易地位、服务贸易产业基础和服务贸易综合环境等领域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服务贸易结构的情况则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是深圳巩固和提升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深圳毗邻中国香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高,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紧密相连,日益呈现协调发展之势。广州则在服务贸易规模、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地位、服务贸易产业基础和服务贸易综合环境五个领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贸易产业基础稳固,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贸易地位趋于提升。随着开放型经济环境持续改善,广州服务贸易发展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南京和杭州均是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服务贸易产业基础好,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贸易发展势头良好。南京地处中国沿海开放地带与长江流域开发地带的交会处,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文化科教资源丰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是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和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在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估中名列第一。在南京江北新区试点基础上,2018年南京全市也被纳入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扩大。杭州近年来依托“互联网+”,跨境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速,创新创业活跃,引领带动数字经济蓬勃服务,服务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数字+”服务成为驱动杭州服务贸易发展的新动力,也日益成为杭州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专栏"南京服务"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南京市深入推进全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着力强化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服务贸易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7年全市累计实现服务进出口总额135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额61.7亿美元。在商务部全国3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中,南京连续两年排名第一。
市场主体建设成效显现。全市己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贸易企业,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技术研发、工业设计、国际运输、旅游服务等领域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2 017年,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5 7家。现有国家级服务示范区5个,省级示范区2个,认定南京软件谷、生物医药谷等一批服务贸易集聚发展示范区,引领全市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发展。
政策促进体系持续改善。先后出台各外包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服务发展的意见》《关于加速推进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南京市“十三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南京市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三年行动计划(2 015一2 017)》,形成较为全面的促进体系。
品牌推广平台建设持续发力。做精做实“全球服务贸易大会”“中国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软博会”等相关展会,形成与国际水平接轨、服务体系完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业展会平台,着力打造“智慧南京、服务全球”品牌。
武汉地处中国中部,是长江中游特大城市,是重要的工业、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发展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坚实。武汉综合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先行先试作用,大力开拓创新,着力推动服务贸易扩规模、优结构,服务贸易发展势头良好。
成都、重庆、西安在西部地区发展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以成都为例,近年来发挥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叠加优势,大力开拓创新,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领域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正在形成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新动能。
[1]林水利,鸿堂.有关竞争力问题的理论演进[J].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3期.
[2]林毅夫.中国经济将保持20年的较高速增长[J].紫光阁,2012年第3期.
[3]刘世锦,杨建龙.核心竞争力:企业重组中的一个新概念[J].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2期.
[4]卢素梅.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与相关性分析[J].北方丝贸,2006年第12期.
[5]庞娟.广西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5年第7期.
[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沈玉良,金晓梅.数字产品,全球价值链与国际贸易规则[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8]万红先.入世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变动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5期.
[9]王惠敏,张黎.电子商务国际规则新发展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国际贸易,2017年第4期.
[10]王晶.发达国家数字贸易治理经验及启示[J].开放导报,2016年第2期.
[11]王勤.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与评价体系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2]汪应洛,马亚男,李泊溪.几个竞争力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综述[J].预测,2003年第1期.
[13]伊万·沙拉法诺夫,白树强.WTO视角下数字产品贸易合作机制研究——基于数字贸易发展现状及壁垒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8年第2期.
[14]陈靓.数字贸易自由化的国际谈判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15]程大中.服务业就业与服务贸易出口:关于中国和美国的对比分析[J].世界经济,2000年第11期.
[16]崔日明,张楠,李丹.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8期.
[17]丁平.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内涵与影响因素[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8]范晓屏.企业竞争力多相测度指标体系的构造[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5期.
[19]贾怀勤.建议展开数字贸易尝试性测度[N].第一财经日报,2018年2月26日第A11版.
[20]韩中和.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为主导的企业核心竞争力[J].国际商务研究,2005年第3期.
[21]康珂,倪鹏飞.经典文献中的国家竞争力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江淮论坛,2014年第3期.
[22]李斌.互联网环境下跨境数字化产品海关估价征税的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23]李墨丝.超大型自由贸易协定中数字贸易规则及谈判的新趋势[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24]车杨,陈囊琦,周念利.数字贸易规则“美式模板”对中国的挑战及应对[J].国际贸易,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