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中国区域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分析 |
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服务业开放发展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焦点议题,为服务全球化注入新动力。顺应趋势,把握规律。中国深入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强调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服务贸易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贸易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特征逐步显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在全球服务市场的影响持续扩大。2017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6956.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2018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达到3973.1亿美元,同比增长17%。服务贸易占货物和服务对外贸易总规模的比重达15.2%;新兴服务占服务贸易比重进一步提高,其中,新兴服务出口占服务出口比重达52.3%。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有助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开展中国各地区服务贸易竞争力发展研究,旨在通过综合分析,展现地区间服务贸易竞争力发展现状与特征,深度挖掘服务贸易发展的优势与潜力,为进一步推动各地区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和增强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提供基础支撑。对国内各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评析按照两个层次进行,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一是对中国大陆地区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青海、西藏,下同)服务贸易发展情况进行评析;二是选择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及计划单列市等作为样本,对城市服务贸易发展情况进行评析。研究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为引领,东部、中部、西部竞相发展的三个梯队,围绕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及香港、澳门等核心城市正在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集聚圈。综合来看,中国服务贸易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空间广阔,中国服务贸易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中国服务”全球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服务贸易区域发展分析分别针对省级和市级两个层级进行,对每一个层级的分析从两个部分展开:一是要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方法对区域服务贸易发展进行总体评析,二是对部分省份(城市)服务贸易发展进行评析。
1.省级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总体评析
从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排名(见表6)及区域分布来看,中国省级地区服务贸易发展呈现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北京、上海两地居于领先地位,成为引领全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高地;二是东部、中部、西部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西部地区竞相发展。2017年,北京、上海两地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均超过70,居全国前两位,并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与广东共同成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第一梯队;江苏、天津、浙江等10个地区构成了服务贸易发展的第二梯队;陕西、山西等16个地区构成了服务贸易发展的第三梯队(见表7)。
表6 中国省级服务贸易发展指数
续表
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大幅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指数还略高于中部地区(见表8)。从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构成来看,东部地区在服务贸易规模、服务贸易地位、服务贸易产业基础、服务贸易综合环境方面的五项平均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在五个分项领域的得分则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分期指标对比来看,中部地区规模指数、结构指数两个分项高于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地位指数、产业基础指数、综合环境指数三个分项得分高于中部地区。
表7 中国省级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指数
注:根据省级区域发展指数排名得出的三个梯队,每个梯队内部排名不分先后
表8 中国省级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按区域)
北京、上海两个地区处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领先地位,既得益于两地服务产业基础好,也得益于两地服务贸易发展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北京、上海两地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达,均是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上海是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北京是全国首个、目前也是唯一一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在服务业开放发展中,两地大胆创新,保持领先地位,不断扩大地区服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体来看,北京在服务贸易规模、服务贸易结构和服务贸易产业基础三个领域的得分位居全国第一,在服务贸易地位、服务贸易综合环境两个领域得分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北京积极推动经济转型,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新兴新业态不断涌现,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优势行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53.3%,服务贸易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自2012年以来,北京成功举办了五届京交会和2017年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京交会”已打造成为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的服务贸易交易平台。2015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目前已形成了58项全国首创或效果最优的创新举措,新一轮试点措施任务清单发布实施,新增海淀、通州2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北京市服务贸易发展动力强劲,前景依然广阔。上海在服务贸易规模、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地位、服务贸易产业基础、服务贸易综合环境五个领域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得益于开放型经济和服务经济的深入发展,发展基础好,呈现规模与质量并举发展的基本特征。近年来,上海聚焦“五个中心”的城市定位,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建设,在邮轮旅游基地建设、医药研发、技术贸易、服务外包以及海外交流合作等领域不断创新,为服务贸易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广东服务贸易发展在服务贸易规模、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地位、服务贸易产业基础、服务贸易综合环境五个领域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毗邻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为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建设,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以开放促发展,不断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拓展新空间。
天津服务贸易发展位居全国前列,主要得益于服务发展的产业基础、服务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服务贸易发展地位及服务贸易综合环境的良好表现,但相对来讲,天津目前的服务贸易规模指标的得分不高,特别是与北京、上海、广东等相比有较大差距。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是天津巩固和提升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江苏服务贸易发展位居全国前列,既得益于服务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张、服务贸易地位的不断提升和服务贸易产业基础的不断巩固,也得益于服务贸易综合环境的不断改善。江苏位于长三角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基础好,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为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江苏围绕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建设,加强服务贸易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创新,着力构建服务贸易发展良好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体系,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浙江服务贸易发展位居全国前列,既得益于服务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服务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服务贸易地位的不断提升,也得益于服务贸易产业基础的不断巩固。近年来,浙江全面落实“八大战略”,以开放促创新促发展,深入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数字+”服务成为发展新亮点,服务贸易发展的品牌效应开始显现。
海南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得分较高,主要得益于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产业基础和服务贸易综合环境等领域的良好表现。海南省服务贸易着力在放宽市场准入、提升服务贸易便利化、壮大市场主体、扩大服务业双向开放和提升行政效能等方面探索,成效逐渐显现。当前,海南正全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打造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辽宁服务贸易发展位居全国前列,在东北三省居于首位,主要得益于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产业基础、服务贸易综合环境等领域的较高得分。近年来,辽宁依托制造业优势发展服务贸易,带动服务贸易“走出去”,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方式,实现重点突破、全面发展,推进传统服务贸易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贸易加快发展,不断提升货物贸易附加值,增强服务业国际发展。
四川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得分较高,位居中西部地区第二,主要得益于服务贸易结构和服务贸易综合环境的较高得分。近年来,四川围绕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建设,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大力开拓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不断强化,服务贸易发展较快,呈现良好势头。
湖北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在中部地区位于前列,主要得益于服务贸易规模、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产业基础和服务贸易综合环境等领域相对较高的得分。近年来,湖北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地区大部分省市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得分位于第三梯队。近年来,随着服务业扩大开放和服务贸易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中部地区各省市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等特色要素,着力培育优势领域,夯实服务业基础,高水平、高质量地发展地域服务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