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教委1988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在总结原通用教材和实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实验本)》,经过多年的实验、修订,从 1992 年秋季开始陆续出版试用本,于1993年秋起在全国使用。2000年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人员对试用本进行了修订,出版了试用修订本。
编写是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现代教学论和心理学为依据,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特点、教与学、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育与德育、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与减轻学生负担等方面的关系;注意精选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教材结构,在分量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弹性;力求使教材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我国现阶段的需要。这套教材有以下特点:
这套教材在内容和要求上注意符合1992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的规定。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考虑到全国各地的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为适合大面积使用以及一般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内容和要求做了适当调整。
如,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数目适当减小;降低了几何形体求积计算的繁难程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运用方程求解,加强测量和画图等实际操作的内容;百分数的应用增加利息、折扣、保险等联系实际的内容,加强了某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教学内容和要求有一定弹性,课时数的安排留有余地,每学期一般安排15周的教学内容。
教材力求把数学的逻辑顺序同儿童的认知发展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数、量、形、应用题等几方面内容的纵横联系,使之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建立合理的教材结构。
一步应用题加强了提问题、补条件的练习,强化了“由已知,想可知”和“由未知,想需知”的思路教学,并且加强了解答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练习,为教学两步应用题切实打好基础。
为了加强对统计思想和方法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套教材在一、二年级就注意渗透一些简单统计图表,四、五、六年级分散安排有关统计初步知识,并且注意与计算、应用题的联系。“比”被安排在分数除法后教学,以加强除法、分数和比之间的联系。
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来揭示基本概念。对密切联系的内容注意突出它们之间的共同规律,便于学生以简驭繁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节省教学时间。
练习题分成不同的层次,逐步提高要求,目的是为了体现训练过程和因材施教。
为了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系统化,每一单元后面的“复习”改为“整理和复习”,先整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以及与前面学过的知识联系,再做一些复习题。
改进编写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增加有趣的插图和数学游戏,字体适当放大;一、二年级出彩色版,三至六年级出双色版。
结合各部分教学内容,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重视选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注意联系实际,加强调查研究,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受到学习目的教育。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
注意启发学生思考,给学生留有探究的余地,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严格认真、刻苦钻研等良好习惯。
在此期间,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根据“一纲多本”的精神,陆续出版了多套适用的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
1949—2000年五十年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过几套全国通用的小学数学教材?其中每一套教材编写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