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石湫街道的前世今生

2500 年前的春秋时期,石湫这个地方的名字叫作“原濑”;1800 年前的三国东吴开始,石湫这个地方的名字叫作“思鹤乡”;

600 多年前的明朝初年开始,石湫这个地方又有了“王壒乡”的名字;

400 年前,明朝后期,“石湫坝”的名称逐渐通行。

一、

中国历史有一句口诀:上古三代夏、商、周。

当时,中国的中心是在中原,在北方。

周,分为西周、东周。

东周开始,实际上就是春秋、战国了。

而战国结束的时候,就是秦始皇的秦国、秦朝了。

溧水,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时间,不算太迟。

初次出现是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吴国的属地(濑渚邑)。

濑,水流沙上、水激石间;

渚,水中小洲(陆地)。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作为邻国,吴、越、楚争(征)战不息,最后,溧水归属了楚国。

濑渚

土地还是那块土地,只是名字的叫法变来变去。

但也说明了此地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国与国之间“不惜一战”的水平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采用“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太湖流域为“会稽郡”(郡政府在今苏州)。

会稽郡下面有个“溧阳县”(县政府在今常州溧阳)。

当时溧水属于溧阳县的辖区。

西汉刘邦分封诸侯国(“国”的地盘与郡大体相当。所以后来有了“郡国”这个词),溧水跟着溧阳县,先后分属过不同的诸侯国。

其后经过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了公元591年,即隋开皇十一年,隋文帝杨坚把溧水从溧阳县里独立出来,升格为县。

这是溧水建县的开始。

溧水县,以县为名,至2013年撤县建区,存在了1422年。

二、

今天溧水区所辖的石湫街道,东起小茅山(琛山),西到横山(又名西横山、横望山),南到石臼湖,北接江宁区铜山镇,最早的地名,叫作“原濑”。

西横山一角

原濑,源自濑渚。也可以解释为“濑渚之源”。

从三国东吴时代起,名为“思鹤乡”。

(“思鹤”之名由来,可参阅本书《孙锺种瓜·孙锺井·国太银杏》和附录《思鹤之乡》)

思鹤乡的稳定状态持续了1100年,到明朝初年被打破。

明初,由于胭脂河开凿工程的需要,思鹤乡被一分为三,东部划入今溧水区永阳街道,西部命名为“王壒乡”,中部仍名“思鹤乡”。

至于为什么要把思鹤乡“一分为三”,还有一个有关明太祖朱元璋的神奇传说。

当初,朱元璋在南京东郊独龙阜营造自己的孝陵时,绕开了梅花山的孙权墓,说,孙权是个好汉,留他给我看门。

所以,当朱元璋看到东吴的“龙兴之地”思鹤乡时,就说,鹤来,你家三分天下有其一;今天,我要把思鹤乡一分为三,以免你家再抢我大明江山。

(为什么是“龙兴”,可参阅本书《孙锺种瓜·孙锺井·国太银杏》)

明朝后期,万历四十年,即公元1612年,随着防洪挡水的石坝的修建成功,“石湫坝”的名称逐渐通行

石湫焦赞石村

湫,隘下、低下。

清朝光绪年间,王壒乡改名为“石湫坝”。

清朝末年,石湫坝集镇日趋繁华,始称“石湫坝镇”。即石湫坝镇和思鹤乡之名并存。

1912—1928年(民国,北洋时期),石湫坝镇属思鹤乡管辖。

1929—1937年(民国,蒋介石国民政府时期)。

1929年,溧水县划建6个区。石湫坝镇属思山区思鹤乡管辖。

1934年,溧水县改6区为5区,石湫坝镇和思鹤乡同属溧水县第四区管辖。

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溧水县政府南迁,但石湫坝镇和思鹤乡仍属县第四区辖。

1939年,汪伪政府(正式成立的时间是1940年3月)设溧水县第四区,区署于石湫坝镇桑元蒲村(简称石湫镇公所)。

石湫镇公所既为汪伪效劳,又为国民党办事,也与中共抗日民主政府(1943年秋成立,1945北撤终止)联系,称为“三方办事机构”。

(“石湫镇”的称谓逐渐替代“石湫坝镇”。)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石湫镇公所,属县第四区辖。

1947年起,溧水县设一个区署,三个督导区。石湫镇属第二督导区思鹤乡辖,思鹤乡乡公所驻石湫镇。

(“思鹤”之名最后一次出现。)

1949年9月,石湫镇人民政府成立。

其后历经石湫区石湫乡、石湫人民公社、石湫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石湫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5月,恢复石湫乡人民政府建制。

1999年6月,石湫撤乡建镇,名石湫镇。

1999年12月,撤销明觉镇,其辖区并入石湫镇,镇政府驻石湫集镇。

2018年5月,设立石湫街道,以原石湫镇区域为石湫街道行政区域。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苏克

(本篇根据《溧水县志》《石湫镇志》《石湫文化汇编文稿》等综合整理) LSxyjRd+HodAq/PFGOR+N5yNn+UfroZsX7LaSgoIeK4X5blc9CHSOeYoBebKcN9R



从“丹阳大泽”到石臼湖

从今天的地图上看,在江苏省西南部和安徽省接壤的地方,从北向南,依次分布着石臼湖、固城湖、南湖。石臼湖、固城湖属于江苏省,南湖属于安徽省。

石臼湖、固城湖,同属于远古的“丹阳大泽”(丹阳湖)。后来丹阳大泽分化,一分为三。在今天的安徽境内、石臼湖西侧,丹阳湖只遗存极小的水面,有姑溪河可以连通石臼湖。

安徽南湖是否曾经属于古丹阳大泽,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

《溧水县志》(光绪)上记载:丹阳湖者,三湖之通名也。分之则有石臼、固城。

《溧水县志》(万历)上记载:唐李白尝游此,张帆载酒,纵意往来,有诗。

石臼湖中有塔子山。方豪尝游此,有诗。

石臼湖是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区和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博望区,四个区、县之间的界湖;

面积208平方千米,是由古丹阳湖分化而成的。

古丹阳湖原为江南著名的大泽,面积约4000平方千米。

约在春秋前期,古丹阳湖逐步解体,分化出石臼湖、固城湖。

人类的围垦造田,加剧了这一分化的进程。沧海桑田,不一定需要在海边,内陆也可以完成。

中山八景·赵永生

石臼湖、固城湖,分属南京市的溧水区、高淳区(高淳是明朝中期从溧水县中分设出去的,所以溧水、高淳的历史,颇多重合、交错的地方)。

站在固城湖的角度看,石臼湖又名北湖。

石臼湖的北岸,就是石湫街道。

石臼湖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其中以“三珍”为代表:银鱼、螃蟹、野鸭。

被赞誉为“日出一斗金,夜出一斗银”。

“石臼渔歌”(臼湖渔歌)是古中山八景、新金陵四十景之一。(中山,溧水的古名之一)

臼湖渔歌·小庆

用著名的苏州阳澄湖作为参照,阳澄湖面积120 平方公里,石臼湖面积208 平方公里。

春秋时候,楚国的伍子胥(公元前559—公元前484),在父兄被楚平王杀害后,只身逃往吴国。

在经过石臼湖的时候,伍子胥饥困交加,向路遇的一位女子乞食。女子见伍子胥虽然落魄,却不像坏人,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

出于安全原因以及恐惧心理,伍子胥要求女子为他的行踪保密,并且至少说了两遍。女子觉得受到侮辱,投石臼湖而死。

后来伍子胥果然报了家仇。

又想到要报恩,但苦于不知道石臼湖边女子的详细信息,于是就把千金投入石臼湖中。

这位向伍子胥“施食”的女子,就是溧水的“史氏之女”。

唐朝时,诗仙李白经过溧水(当时溧水属于安徽宣城管辖),在县令郑晏的请求下,写了一篇《濑水贞义女碑铭》。最后几句是这样的:

伍胥东奔,乞食于此。

女分壶浆,灭口而死。

声动列国,义形壮士。

入郢鞭尸,还吴雪耻。

投金濑沚,报德称美。

明明千秋,如月在水。

臼湖渔歌·小庆

从伍子胥投金,到李太白作铭文,中间过了1300年;

从李太白作铭文到现在,又过了1200多年。

石湫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活动史,可以当得上“悠久”两个字。

伍子胥辅佐吴王阖闾、夫差父子,极意经营吴国,成效巨大。遗迹集中在现在的苏州市。

溧水作为春秋吴国的西部边陲,也有以“胥”字命名的水利工程“胥河”(类似于苏州的“胥江”)遗存。胥河东连太湖,西通长江,是吴国为了伐楚而开掘的人工运河(在今高淳区境内)。

后来越国灭吴国、楚国灭越国,溧水成了楚国的国土,境内有了伍子胥最最痛恨的人楚平王的祠庙,就很正常了。

北宋时,大词人周邦彦曾经担任过溧水县令,他看到的楚平王祠庙,已经很破败了(王祠何其微,破屋风泠泠),因此写了一首《楚平王庙》诗。

在周邦彦看来,伍子胥一家所遭受的冤屈,不是楚平王的责任,是“奸臣乱国纪”;

对于伍子胥“掘坟鞭尸”的报仇方式,周邦彦并不赞成,“臣冤不仇主,况乃锄丘茔”;

周邦彦注意到,虽然伍子胥最后也是在吴国被冤死,但是后世的人对他很尊重,远远超过了对楚平王。

所以他站在楚平王庙里,发出一声感慨:“报应苦不直,吾将问冥冥”。

李太白还有组诗作品,《姑孰十咏》,其中《游丹阳湖》,咏的也还是石臼湖。

姑孰是个什么概念?

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标准,姑孰就是一个镇,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的县政府所在地。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当涂县城。

在历史上,姑孰,曾经是一个显赫的名字,是一个城,有城池,即有城墙。不仅仅是一个小镇。

本书后面篇章在谈到“石湫铁画”的时候,也会涉及姑孰、姑孰画派。

姑孰在三国东吴时筑城,东晋时得名。

向东北,可以作为六朝古都南京的门户;

臼湖渔歌·甘清涟

向西南,可以作为佛国圣地九华山及黄山的门户。

修建于晋代的黄山塔、明代的金柱塔和凌云塔是姑孰镇历史悠久的见证,“姑孰虽小,三塔两浮桥”。

李白所处的盛唐时,姑孰和溧水,都是属于宣城的辖区。(这里也可以看出古今行政区划变化的痕迹。)

姑孰溪(姑溪河)、丹阳湖(石臼湖)等,是当时姑孰境内十个代表性景点。

(从姑孰镇乘船,沿着姑孰溪[姑溪河]东下,可以直达石臼湖)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李白来到了石臼湖。留下了《姑孰十咏》,其中一篇《游丹阳湖》:

姑孰十咏·游丹阳湖

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龟游莲叶上,鸟入芦花里。

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石臼湖夕照

如果以诗仙的标准来要求,这首《姑孰十咏·丹阳湖》是不达标的。

但是,我们不能过于苛求古人,不能要求李白一直保持在一个同样的创作水准上。古往今来,所有的艺术家,总有“精品力作”和“应酬之作”之分。

可以责疑。

就像北宋苏轼说,过姑孰堂下,读李白《十咏》,怀疑其语浅陋,不像是太白的作品。

南宋刘克庄说,前辈疑《姑孰十咏》非李白作,有点道理。

但是,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姑且“疑罪从无”。

重要的是,诗仙来到了石臼湖,并且留下了痕迹。

到明朝中叶,有一位来自浙江开化的方豪先生,显然是不同意苏轼、刘克庄意见的,他经过石臼湖,赋诗就叫《过石臼湖,次李白韵》:

风高石臼湖,扁舟行且止。

寒鱼潜何深,冻云飞不起。

龙潭嘘吸间,塔子苍茫里。

推篷听晚桡,新月摇烟水。

方豪这首“次韵诗”,遣字、造句,情景描摹、意境营造,超过了诗仙。(用韵和李白诗一样,所以叫作次韵。)

有时候,是不能过于迷信权威的。

李白诗中的“棹”(zhào),方豪诗中的“桡”(ráo),都是划船的工具船桨的意思。

“塔子苍茫里”里的塔子,指的是石臼湖中小岛,岛上有塔子山。

就在这次溧水之行中,李白还送别了一个亡友,王炎。李白写了三首悼念诗,感情真挚、直抒胸臆下又暗含悲摧,典型的太白风韵。

此时诗仙也已进入暮年。

他更多的是在投靠在当涂担任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所抒发的,也包括了太白的自我愤懑和自我感伤的情绪。

第二首末四句说:

悲来欲脱剑,
挂向何枝好。

哭向茅山虽未摧,

一生泪尽丹阳道。

春秋时代,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公元前544年)。途经徐国,徐君喜爱季札的佩剑,有心索取,却难于启齿。季札明白徐君的心意,决定把剑赠送给他。但因佩剑出使是一种礼仪,只好待出使归来,才能了此心愿。不幸,返回时徐君已死。季札为兑现内心的许诺,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走了。

第三首说:

王家碧瑶树,一树忽先摧。

海内故人泣,天涯吊鹤来。

未成霖雨用,先失济川材。

一罢广陵散,鸣琴更不开。

霖雨(久旱后下的雨)、济川(渡河),都是代指救危济困所需要的才能,而且是大才(治国之才)。

一罢广陵散,鸣琴更不开。

嵇康一死,广陵散就失传了(可参阅本书“古村落·老虎头村”篇)。

(在本书关于“琛山[小茅山]”的篇章中,有多首《登琛峰望石臼湖》的诗作,也可以对照参阅。)

今天的石臼湖,地铁S9号线穿湖而过,直抵高淳。把石臼湖、石湫,把南京空港和南京主城,以及世界各地,更加便捷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是大明王朝的湖广布政司、左布政使武尚耕所想象不到的。

武尚耕,是石湫桑园蒲村人,是石湫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记载的进士。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武尚耕考中进士。

游石臼湖三首

武尚耕

百里晴湖掌样平,

参差山影浸空明。

扁舟来往斜阳里,

一任青尊笑语倾。

湖上风光自不同,

更逢落日暮烟中。

青山西望惊人眼,

绝似镕金跃冶红。

三湖鼎足势相连,

最爱君家石臼边。

北去横山浑不远,

烟村只在片帆前。

武尚耕这三首诗,前两首是普通描写。第三首信息量最大。

武尚耕生活的年代,在1580年前后,古丹阳湖的分化,是“三湖鼎足”;但是今天,丹阳湖已经小到忽略不计,不足以“三湖鼎足”了。

武尚耕的赠诗对象,家住石臼湖边。他自己,家在石臼湖北岸、西横山脚下的桑园蒲村。

联想到“君家”,和第一首的“笑语倾”(女性化)三字,也许可以推测,武布政使是在写诗给一位青梅竹马的红颜知己。

明朝溧水有个读书人,叫陈文昭,他经过石臼湖的时候,就没有武布政使那么浪漫了。

年龄、季节、心情,都不一样。

过石臼湖

陈文昭

买得一舟才似叶,

凌风晓涉波千叠。

镜里沿回景固幽,

杯中浮渡心还慑。

败荷枯苇但愁霜,

银鳊金鲤争睑日。

曲岸凫鹭傍暖飞,

晴滩网罟如蚁密。

归心已自箭离弦,

残年更令游人戚。

指点疏林数问人,

斜阳怕听舟中笛。

境由心生。

同样的石臼湖,可以感受出不同的心情。

就像腾子京站在岳阳楼上看洞庭湖,可以“感极而悲者矣”;也可以“其喜洋洋者矣”。

陈文昭属于万历年间溧水本地“隐逸界”的高人。

写诗,以李白自许。

顺治版的《溧水县志》主编林古度,对陈文昭很是推崇,所以在县志中选入了陈文昭的这首诗。

陈文昭也许只是虚构了一个《过石臼湖》的题目,来描写自己年关将近时漂泊、无所作为的一种感慨,未必是真的过石臼湖,否则从早晨到中午到傍晚,还是没有过得去(从“晓涉”到“斜阳”),4000平方公里的古丹阳大泽,大概还差不多,而明朝万历年间,石臼湖已经没有那么大了(三湖鼎足)。

“残年”,可以是时令(败荷枯苇但愁霜),也可以是诗人的年龄。世态人情(波千叠),个人感受(心还慑、令人戚、怕听笛)。

但是“曲岸凫鹭傍暖飞,晴滩网罟如蚁密”这一联,还是给现在的我们留下了想象当年的空间:生态好、渔业发达。

在纸质版的县志中(顺治),“睑”字作“日”字旁(银鳊金鲤争睑日)。

查了字典(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说文解字),没有发现这个字。俟更考。

作为古中山八景之一的“石臼渔歌”(臼湖渔歌),在清朝统治稳定后,受到了溧水读书人的反复吟咏。

其中的卢文弨和严长明,对八景逐一题诗;甘清涟,则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八景。

臼湖渔歌·赵永生

臼湖渔歌

卢文弨

湖光月色两匀和,

夜静风柔水不波。

万籁齐收声寂寂,

一苇徐泛影娑娑。

凄清入听消尘想,

断续中流起棹歌。

此景此情何处有,

可无宫赞写渔蓑。

(卢文弨自注:唐段宫赞采郑谷“江上晚来勘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之句,为图赠谷,谷钦领之。见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臼湖渔歌

严长明

浩浩不可望,何人凿此湖。

但许藏蛟龙,不许生蒲菰。

渔舟何荡漾,鼓枻随鸥凫。

如能借一叶,皓月宁忍辜。

臼湖渔歌

严肇万

臼湖波泛碧摩天,

水色晴光卷宿烟。

山晓四围环翠带,

月明千顷散红莲。

非关货利垂香饵,

却爱丝纶下钓船。

芦笛一声渔唱也,

元音谱就小神仙。

卢文弨和严长明,对月光下的石臼湖比较偏爱。

严肇万的“非关货利垂香饵,却爱丝纶下钓船”一联,翻出了一些新意。

沧海桑田·苏克 lja53iAT/AFkirciyscUcKuqAUWPs8lMPiTg/0vu/3WjJoIpEnqGlPBbCLfVqFE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