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一

◎宋林飞

《江南文化名镇石湫》书稿送到我的面前,作者高风请我写个序言,我欣然从命。我在南京上学、工作、生活,已经40多年。期间,对南京城南地区溧水,游览、参会与调查多次,但只能说对现状有所了解,对历史不甚了了。看了本书,长了不少见识。这是一本试图将地方志书、读书笔记、个性化写作相结合的著作,颇有新意。

盛世修史,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1997—2010年,我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任职期间,主持编写了10卷本的《江苏通史》。像石湫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镇,因为篇幅限制,也没有具体的记述。本书弥补了这个遗憾。

石湫是南京溧水区的一个镇(街道)。历史上,伍子胥、李白、杨万里等名人曾经在此地留下过痕迹。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其中有确切文字记载、连续不断的历史,就超过了三千年。这在全世界是唯一的。数千年弦歌不辍、薪火相继,各种史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史籍中,除了我们熟知的“国史”,如二十四史外,还有各种地方志书,也发挥了重要的补充、充实,有时候甚至是修订、更正的作用。

州府郡县、街镇乡村,各种方志。虽然,各地各类方志的格局、水准并不统一,但是,“邑志之辑,国史攸关,一代编摩,千秋征信”(顺治版《溧水县志》主编林古度语),前人的努力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江南文化名镇石湫》一书,可以算是地方志书的类型,但和常见的地方志又不太一样。它有学术论文的痕迹,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同时也考虑了一般阅读者的可读性要求。它不追求面面俱到,只以和石湫有关联的历代文化名人及其遗迹、诗文作品为研究样本,兼顾其他。

它把石湫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类的数字化内容,让给了每年出版的各类经济、统计年鉴;而把渐渐“固化”、当代人缺少阅读习惯的文言、文字类的内容,进行了通俗化的解读。可以说,《江南文化名镇石湫》的切入点是“乡土文化”,但又出入于“乡土文化”和“雅史文化”之间。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也是一种传承和创新。有时还间以作者本人的诗作,体现了一种个性;又不拘于常规的“范式”,也体现了时代的多元和包容。

在江南山水间,历史、文化底蕴像本书所呈现的石湫一样深厚的古镇,有,但也不多见。又要能较好地把它传达出去、传播开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样本的选择、讲述者的功底,是一个考验。

本书作者高风与我从小生活的地方,都是我们南京大学老校长江谦先生晚年耕读的地方,叫做“滨海耕读处”,本地人叫“江家仓”,在通州湾三余镇。三余镇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镇,但长度厚度,比石湫镇要单薄很多,我想高风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是不是把对故乡、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都倾注到石湫了呢?

有一年世界杯足球赛,高风在《金陵晚报》上连载章回体小说,一个多月,每天一回,每一回开篇都要填一首词,每一首词的词牌都不一样;内容却是当时火热的球赛,古意和今趣,结合得比较好,一时间有点“金陵纸贵”的迹象。事后,当时的南京电视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了追踪报道,记得有一句话是:“《绿茵夺宝记》风靡石城。”

正当我以为高风要在文字领域继续发展的时候,他却又回到他的大学本科老本行金融领域去了,安心当他的银行行长,“尔来二十又一年矣”。实际上他并不安心。后来他又读了南京大学朱庆葆教授的历史学博士。我和他在诗词唱和的时候,也对他这种继续学习的态度进行了鼓励。我相信,深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浸染之人,其觉醒,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所以当我看到本书书稿的时候,很是欣慰。一是作者有这样的文史功力,以诗证史、以史证诗、诗史互证,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是一个合适人选;二是作者作为一个经济金融工作者,务实理性,以一个镇为样本,不贪大求洋,才能扎实深入;三是欣慰于自己的判断,本书能够成稿,就是一种传统的回归,一种文化的觉醒,也是我们传统文化自信的最深厚的群众基础之所在。

多年来,我以敬仰之心,访问过一些历史文化名镇、村,回来后都以一首词记之,留作怀念。对于石湫也不例外。现将小词《满庭芳——南京溧水石湫行》给读者奉上:

桑麻鱼乡,山青竹韵,故园画灵雕珑。

幽幽石径,樟柏绿荫浓。

文脉地多才俊,留佳话,官廉清风。

家国情,抗倭忠节,数银头公公。

东进序曲起,横山悲歌,南岗英雄。

如今是,小楼人家康丰。

石臼湖润千畦,百姓乐,玫瑰花红。

依空港,贯通地铁,更喜江南同。

2019年12月

(宋林飞,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首批十大社科名家之一。曾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 BGfymmQvACL4uwxAc6NrEo1Hv8DDvPGcbcks9vCAZlLA3nKeCHlRXsKkawybAcG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