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焦竑、顾起元

明朝中后期,石湫本地出了一对“郎舅亲家”大人物。

焦竑读书图

隆庆五年(1571),桑园蒲村人武尚耕,考中进士。

万历八年(1580),思鹤乡解塘里人王守素,又考中进士。

十年之内,石湫竟连出两位进士,整个溧水为之轰动。

而且二人是亲戚:王守素为武尚耕妹婿;

王守素一女后来嫁给武尚耕的儿子(古时所谓姑表亲)。

武尚耕去世时的职位是湖广布政司、左布政使(省级)。

(武尚耕诗作,可参阅本书有关石臼湖、乳山的篇章。)

为武尚耕盖棺论定写墓志铭的,是晚明的另一个大佬:叶向高(内阁首辅,等于宰相)。

王守素作为万历皇帝的光禄寺卿(机关事务管理),干了很多年,但没有得到“阁老”叶向高的提拔。后来主动告老还乡。

但是万历皇帝对王守素还是满意的,曾下旨封赠三代,并在石湫敕建“三世勋卿”坊。

此坊牌坊直到1949年后才被拆除。

王守素为官清正,有两个南京小老乡,是他的铁杆“粉丝”:

一个是万历十七年(1589)的状元,南京人焦竑(祖籍山东日照)。

另一个是万历廿六年(1598)的探花,南京人顾起元。

清(顺治)《溧水县志》,有《王守素传》。

编纂者林古度,长期隐居在石湫乳山,可能见过王守素,对王守素应该有所了解。

林古度用“姿状伟岸,心胸洞达,使人敬畏”十二个字来刻画王守素。

王守素去世后,焦竑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后来,王守素的儿子王知充根据父亲的遗愿,建起了王氏祠堂,焦竑又为此写了《王氏祠堂记》。

欣赏两段祠堂记中焦状元手笔:

且祠距家伊迩(不远),一水环之如带,由梁入祠,波纹回碧,鱼鸟亲人,灌木铺阴,栏杆掩映。

其东为琛山(小茅山),秀而峙者若拱;

其西为横山,三十六峰联络不绝者若屏;

其北为石湫,螺石累累,水声潺潺者若琳琅;

其南为方阜,平而广者为若台、若几。

兹又不称形势之伟观、而宅幽之胜境哉?

焦状元写的是王氏祠堂的环境,实际上也把整个石湫的主要特点概括出来了。东界小茅山,与天生桥景区和溧水主城区相连;

西部横山,与安徽马鞍山博望区相连。

站在溧水的角度,横山如同从西而来,所以溧水人习惯称之为“西横山”。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苏南,创建了以句容(大)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在溧水境内,也创建了三块抗日游击根据地,西横山就是其中之一。

(详情可参本书《新四军与横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再看焦状元这一句:其北为石湫,螺石累累,水声潺潺者若琳琅。

自古以来,石湫只是思鹤乡的一个小村子,甚至连村子都算不上,各种史籍、族谱,都不见这个名字。

每到雨季,西横山上下来的洪水,使本地居民深受其害。

根据石湫籍文史学者傅章伟先生考证,公元1612年,即明朝万历四十年,也就是石湫王氏家族最兴旺的时候,他们牵头,修建了挡水、防洪的石坝,把四处泛滥的山洪水,向北引入了秦淮河。

石湫地标

客观上,此举使秦淮河增加了一个新的源头。

石湫由此也成为秦淮河上游的一个码头,人流、物流,在石湫上上下下,带来了信息、商机和繁荣。

这条坝,和这个地方,渐渐地,都被称作“石湫坝”。

所以焦状元说:其北为石湫,螺石累累,水声潺潺者若琳琅。

而(顺治)《溧水县志》的主编林古度,是这样描写石湫坝的:

坝以石为坎,西乡万山众水之所出也;

水喷石上,流溅空中,响若轰雷,色如卷雪,急赴(秦)淮河。

(林古度一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所以他的文章,和状元的套路,是不一样的。但是,这里你看不出他比状元差,只能说“各擅胜场”。)

焦竑接着表扬王知充修建祠堂的意义:

动“水原木本”之思,可以起孝;

修“时祭岁祀”之仪,可以作敬;

俨“堂构羹墙”之见,可以兴劝;

昭“萃涣合离”之谊,可以敦睦。

夫孝,德之基也;

敬,德之聚也;

劝,德之振也;

睦,德之厚也;

一举而数善备。

探花顾起元比石湫进士王守素小二十岁,后与王守素同朝为官,对王守素非常了解和尊重。

顾探花后来辞官回宁,潜心著述,朝廷七次诏命他入阁,他均婉言谢绝。

天启年间,南京地方官为宦官魏忠贤立生祠,请他为生祠作记,顾探花以手抖有病为由而拒绝。

但他和石湫的关系还是一样的好。

王知充的女儿嫁给了顾起元的儿子,顾起元与王知充结成了儿女亲家。顾探花也就成了石湫的亲戚。

万历三十四年(1606),王知充在今天的石湫中学处,搞了一个大动作,创建石湫坝“大庙”——昌福行宫。

昌福行宫概念图

按照古代中国人的传统,必然会有一篇《昌福行宫记》,来纪念这件事情。然后刻在石碑上。

起草《昌福行宫记》的,是探花,顾起元;

书写并题额《昌福行宫记》的,是状元,焦竑。

这样豪华的配置,放眼全国,可能也是难得一见的。

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文林郎顾起元撰;

赐进士及第、翰林院修撰、儒林郎焦竑书并题额

只有第一甲的三个人,才能叫“进士及第”;

第二甲的,叫“进士出身”;

第三甲的,叫“同进士出身”。

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

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

儒林郎又比文林郎高半品。

处处是等级和讲究。

而当年石湫文运之盛,也略可想象一番。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克 i9TCjCASE2FP/jJMXsNl/PFuLf+/wSLwq9eL+bh2w+vDxbaHt1aEs2oHvNgytDo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