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线性规划数学模型

2.1.1 问题的提出

下面以实例来归纳线性规划模型特征。

例2.1

某工厂近期要安排生产甲、乙两种产品,产品甲需要用原料A,产品乙需要用原料B,由于两种产品都在一个设备上生产,且设备使用时间有限,管理者必须合理安排两种产品的产量,使得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利润。因此,这个问题的决策目标是收益的最大化。研究者根据这个目标需要收集以下相关数据:

(1)工厂两种原料存量以及可用设备工时数;

(2)甲、乙两种产品的单位产品需要的原料和设备工时数;

(3)甲、乙两种产品的单位产品利润。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调研或估算得出,如表2.1所示。

表2.1

为建立模型,引入变量如下:

x 1 ——产品甲的数量;

x 2 ——产品乙的数量;

z ——利润。

由表2.1最后一行知:

z =4 x 1 +3 x 2

目标是如何确定 x 1 x 2 ,使得利润 z 最大,同时需要满足资源约束。

对于原料A和原料B,有:

x 1 ≤6,2 x 2 ≤8

对于设备工时,有:

2 x 1 +3 x 2 ≤18

此外,甲、乙两种产品数量不可能是负值,因此,有如下对变量的非负约束:

x 1 ≥0, x 2 ≥0

于是,问题的数学模型现在可以用代数式表述如下:

max z =4 x 1 +3 x 2

满足:

从以上过程我们可以归纳出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线性规划模型的步骤:

(1)根据实际需求或技术要求确定决策目标和收集相关数据。

(2)确定要做出的决策,引入决策变量。

(3)确定对这些决策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

例2.2

某饲料公司用玉米、红薯中原料配制一种混合饲料,各种原料包含的营养成分和采购成本都不同,需要确定混合饲料中的各种原料数量,使得饲料能够以最低成本达到一定的营养要求。研究者根据这一目标收集到的有关数据如表2.2所示。

表2.2

为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引入变量如下:

x 1 =混合饲料中玉米的数量;

x 2 =混合饲料中红薯的数量;

目标函数 z =0.8 x 1 +0.5 x 2 ,表示产量的成本函数,即如何确定 x 1 x 2 使得成本 z =0.8 x 1 +0.5 x 2 最低且满足最低营养要求的约束,这些约束条件是:

碳水化合物要求:8 x 1 +4 x 2 ≥20

蛋白质物要求:3 x 1 +6 x 2 ≥18

维他命物要求: x 1 +5 x 2 ≥16

另外非负约束: x 1 ≥0, x 2 ≥0

因此这个问题的线性规划模型为:

min z =0.8 x 1 +0.5 x 2

其中“s.t.”是“subject to”的缩写,意思是“受约束于……”。

从以上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线性规划问题有如下共同特征:

(1)每个问题都用一组决策变量,这组决策变量的值都代表一个具体方案。

(2)有一个衡量决策方案优劣的函数,它是决策变量的线性函数,称为目标函数。按问题不同,要求目标函数实现最大化或最小化。

(3)存在一些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包括①函数约束;②决策变量的非负约束。

2.1.2 线性规划的标准型

根据上文分析,线性规划的一般形式为:

线性规划问题有各种不同的形式。目标函数有的要求max,有的要求min;约束条件可以是“≤”,也可以是“≥”形式的不等式,还可以是等式。决策变量一般是非负约束,但也允许在(-∞,∞)范围内取值,即无约束。将这种多形式的数学模型统一变换为标准形式。这里规定的标准形式为:目标函数的要求是max,约束条件的要求是等式,决策变量的要求是非负约束。在标准型式中规定各约束条件的右端项 b i ≥0,否则等式两端乘以“-1”。

用向量和矩阵符号表述时为:

其中: C =( c 1 c 2 ,…, c n

用矩阵描述时为:

其中:

A 为约束条件的 m × n 维系数矩阵,一般 m n m n >0; b 为资源向量; C 为价值向量; X 为决策变量向量。

化标准型的方法如下:

(1)若要求目标函数实现最小化,即min z CX 。这时只需将目标函数最小化变换求目标函数最大化,即令 z′ =- z ,于是得到max z′ =- CX 。这就同标准型的目标函数的形式一致了。

(2)约束方程为不等式。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约束方程为“≤”不等式,则可在“≤”不等式的左端加入非负松弛变量 x j ,把原“≤”不等式变为等式;另一种是约束方程为“≥”不等式,则可在“≥”不等式的左端减去一个非负剩余变量 x j (也可统称为松弛变量),把不等式约束条件变为等式约束条件。

(3)若变量约束中: x j ≤0,则令 x j =- x j x j ≥0;若 x j 无约束,则令 x j x j x j ,其中 x j x j ≥0,用新的非负变量分别代替原来的变量。

例2.3 将下述线性规划化标准型。

解:按上述规则化标准型如下:

x 3 x 4 x 5 ,其中 x 4 x 5 ≥0;

在第一个约束不等式≤号的左端加入松弛变量 x 6

在第二个约束不等式≥号的左端减去剩余变量 x 7

z′ =- z ,即可得到该问题的标准型:

max z′ x 1 -2 x 2 +3( x 4 x 5 )+0 x 6 +0 x 7

2.1.3 线性规划问题的解的概念

在讨论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前,先要了解线性规划解的概念。一般线性规划问题的标准型为:

定义2.1 满足上式约束条件的解 ,称为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解。全部可行解的集合称为可行域。

定义2.2 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值的可行解称为最优解,对应的目标函数值称为最优值。

定义2.3 A m×n m n )为约束方程组的系数矩阵,其秩为 m B m×m 是矩阵 A 中的子矩阵且是满秩阵,则称 B 是线性规划问题的一个基(基矩阵)。

定义2.4 在约束方程组的关系矩阵中,设 B =( P 1 P 2 ,…, P m ),其列向量 P j j =1,2,…, m )为基向量。则基向量 P j 对应的变量 x j 称为基变量,其他的变量称为非基变量。令所有非基变量 x m +1 x m +2 ,…, x n =0,得到约束方程 BX B b ,由克莱姆法则可得到唯一解 X B =( x 1 x 2 ,…, x m T ,则称由约束方程确定的唯一解 X =( x 1 x 2 ,…, x m ,0,…,0) T 为线性规划问题的基解。满足约束条件的基解称为基可行解。

若基变量中至少有一个分量为零,则称为退化的基可行解。由此可知,退化基可行解中的非零分量一定小于 m ,非退化解中非零分量一定等于 m ,若有关线性规划问题的所有基可行解都是非退化解,则该问题为非退化线性规划问题;否则,称为退化线性规划问题。各类解的关系如图2.1所示。

图2.1

例2.4 将例2.1转化为标准型,并找出一组基、基变量、基解、基可行解和可行基。

解:显然,标准型为:

max z =4 x 1 +3 x 2 +0 x 3 +0 x 4 +0 x 5

由此,约束方程的系数矩阵为

矩阵秩不大于3,而 是一个3阶的满秩阵,故(p 3 ,p 4 ,p 5 )是一个基,x 3 ,x 4 ,x 5 是基变量,x 1 ,x 2 是非基变量。令x 3 =6,x 4 =8,x 5 =18,则x=(0,0,6,8,18)T是一个基解。因该基解中所有变量取值为非负,故又是基可行解,对应的基(p 3 ,p 4 ,p 5 )是一个可行基。

2.1.4 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图解法简单直观,有助于了解线性规划问题求解的基本原理。现用例2.1来说明图解法。例2.1的线性规划问题是:

max z =4 x 1 +3 x 2

首先建立 x 1 Ox 2 坐标平面。由非负约束 x 1 ≥0、 x 2 ≥0可知,所有可行解的集合(称为可行域)应在第一象限。然后,要逐个地查看每个函数约束允许的解,最后再综合考虑所有的约束条件,寻找所有单个约束条件允许解的交集,确定可行域,如图2.2的阴影部分所示。

图2.2

在图中做出梯度方向 ,在可行域做出一条直线垂直 ,当该直线沿着梯度方向平移时,目标函数值增大;否则,沿着反梯度方向平移时,目标函数值减小。本题是求最大值,所以该直线沿梯度方向平移,离开可行域的最后一点(6,2)为最优解。

由上例可以看出,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出现在可行域的一个顶点上,此时线性规划问题有唯一最优解。但有时线性规划问题还可能出现有无穷多个最优解,无有限最优解,甚至没有可行解的情况。

(1)无穷多最优解。

若将上例中的目标函数变为求max z =4 x 1 +6 x 2 ,则目标函数与等值区域边界线2 x 1 +3 x 2 =18平行,线段 BC 上的任意一点都使 z 取得相同的最大值,此时线性规划问题有无穷多最优解(见图2.3)。

图2.3

(2)无界解。

考虑下列线性规划问题:

max z x 1 x 2

确定可行域(如图2.4阴影部分所示),可以看出可行域无界,为求最优解做等值线 x 1 x 2 k ,当 k 由小变大时,等值线沿梯度方向(1,1) T 平行移动,不论 k 值增大多少,等值线上总有一段位于可行域内,因此目标函数无上界,该问题无有限最优解。

图2.4

事实上,可行域无界时线性规划问题有时也有有限最优解,如上例中当目标函数变为max z =- x 1 x 2 时,线性规划问题有时也有有限最优解 x 1 =3, x 2 =0,即目标函数在(3,0)点处取得最大值。

(3)无可行解。

如果在例2.1的线性规划问题中增加一个约束条件 x 1 x 2 >12,则该问题的可行域为空集,即没有一个点满足所有的约束条件,问题无可行解,所以也不存在最优解。

图解法适用于求解只有两个决策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具体步骤如下:

(1)画出每个函数约束的约束边界,用原点(或其他不在边界上的点)判断直线的哪一边是约束条件所允许的。

(2)找出所有约束条件都同时满足的区域,即可行域。

(3)给目标函数一个特定的值 k ,画出目标函数等值线,当 k 变化时,目标函数等值线平行移动;对于目标函数最小化的问题,找出目标函数减少的方向,目标函数最后离开可行域的点是最优解。

(4)从图解法可以看出,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域非空时,它是一个凸多边形,若线性规划问题存在最优解,它一定在可行域的某个顶点得到,若有唯一最优解,则一定在可行域的顶点处得到;若两个顶点同时达到最优解,则两个顶点之间线段上的任意一点都是最优解。 5GMTUh9RXhqtbKkS05l/sSyj4QxSFIR20q+UtthD9PVbhlnZwjel7TxjKcGnvAu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