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后记

这本小书初稿写定于民国三十二年,从这年七月七日动笔,到九月九日写完,一共才花了六十多天工夫,由胜利出版社印行。而乃不得同意,一书两名,胜利本名《明太祖》,另一本名《从僧钵到皇权》。所不同的是胜利本多一个附录年表,起元天历元年,迄明宣德八年,和本书内容不相适应。其所以然的道理,前年夏曾在上海《文汇报》发表《明太祖和从僧钵到皇权》一文,详细说明经过。(现收入生活版《史事与人物》)

我自己对于这个初稿极不满意,加之,一书两名,更感不快,决定回北平后,多读史料,把它作废,重新写过。

谢谢书店的好意,谢谢胡绳先生的督促,使我有勇气重写这本书。

从民国三十六年暑假,到三十七年暑假,整整花了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写作。篇幅从原来的八万字,扩充到十五六万字,差不多增加了一倍。注明材料出处,又增加了五百多条小注。更重要的是有许多看法,竟和初稿完全不同。

增加小注的用意,是为了告诉读者以出处,因为从初稿刊行以后,曾有许多朋友来信询问史料来源,甚至有人怀疑叙述的真实性。为了免除个别答复的困难,索性注明史料所从出,做到无一事无出处的地步。当然,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要逐一注明来源,是极其费事的。一年多时间,竟有三分之一用在小注上,往往为一条小注,翻阅几十、上百本书,浪费一两天时间。

写作的方法,是对每一问题先搜集材料,编为长编,第二步写成专门论文,第三步综合几十篇专门论文,再融会贯通写成本书。以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二十年来所写关于明初史事几十篇专门论文的结集。这几十篇专门论文,在战前发表的主要有下列各篇:

一九三二年《胡惟庸党案考》,《燕京学报》十五期

一九三四年《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天津《大公报》史地周刊十期

一九三五年《明成祖生母考》,《清华学报》十卷三期

《明代之农民》,天津《益世报》史学第十二、十三期

《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清华学报》十卷四期

一九三六年《明初卫所制度之崩溃》,南京《中央日报》史学第三期

《元代之社会》,《清华大学社会科学》一卷三期

《元帝国之崩溃与明之建国》,《清华学报》十一卷二期

《十六世纪前之中国与南洋》,《清华学报》十一卷一期

一九三七年《明代之军兵》,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社会经济史集刊》五卷二期

“七七”以后,有:

一九三八年《元明两代之匠户》,《云南大学学报》第一期

一九三九年《明代之粮长及其他》,《云南大学学报》第二期

《明代汉族之发展》,昆明《中央日报》史学第三十三期

一九四〇年《记明实录》,未刊(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太平洋战起原稿沦失。)

一九四一年《明教与大明帝国》,《清华学报》十三卷一期

一九四三年《记大明通行宝钞》,《人文科学学报》二卷一期

《历史上君权的限制》,《云南日报》星期论文

《明太祖传》,胜利出版社

回到北平以后,用全力写本书,中间为了路引的问题,写《传、过所、路引的历史》,载《中国建设》五卷四期:关于明初教育,写《明初的学校》,发表于《清华学报》十四卷二期;和《论皇权、论绅权》等文,发表于《观察》《时与文》等刊物。

严格地说,这本书的写作时间,至少应该从一九三二年算起,以十六七年的长时间,所成就的只此戋戋,写完以后想想,实在感觉惭愧,惶恐。

题名作《朱元璋传》,用意有二:其一是为和作废的初稿《明太祖》《从僧钵到皇权》有所分别。个人感情对前两本书实在太坏了,简直在痛恨,对这一本比较以为对得起这个题目,这个时代。其二,旧时代旧史家对皇帝有太多禁忌,习惯以皇帝庙号作称呼,今天这种禁忌已经不存在,大可不必自找罪受,不如用原来名字称呼,还给他以人的地位。并且,按史法说,朱元璋在做皇帝以前,就称以死后追谥的庙号,岂非不通之至。而且在洪武三十一年中,据事直书,也不应该以洪武三十一年以后的称号来硬栽他!简单合理,全书概用朱元璋来称呼朱元璋,书名因之就题作《朱元璋传》。

最后,还应该感谢上海《文艺复兴》《中国建设》、香港《国讯》、南京《学识》、北平《知识与生活》和《中建》半月刊诸刊物,曾经发表本书一部分的好意。

期待着读者的指责和纠正。

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二日于清华园西院十二号 216S/5gH+XuLBzBxJsklKphO4TSt1k0jeKJfMhTzzHkJiL6ukneCHeYFzMgAkZA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