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十、问民疾苦

三十、问民疾苦

到台湾以来,陈瑸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台湾会民变不断?前面发现了不少问题,都得到了纠正,比方说赋税问题,但最近一段时间他跟刘五哥、林伯到高山族居住的地方走访了解,跟台湾的民众交流多了,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这就是官府对高山族人民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态度出了问题,这种态度实际上是导致民变不断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

台湾居民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本土居民,比方高山族,另一部分是大陆移民。高山族主要是在文明社会形成之前来自大陆的定居者,他们成为台湾地区最早的居民。在台湾农业社会形成和大规模开发后,随着大陆社会变迁,越来越多的主要由闽粤移民以及其他省份移民组成的大陆移民到达台湾。台湾社会本来就是海岛型社会中,移民社会是其特征。

高山族是个总称,再细分,还有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邹族、赛夏族、雅美族、邵族等十个族群,高山族世代相承的传统习俗中,有许多华南古文化的特质,比方巢居、公廨、舟楫、杵臼、木鼓、生食海产、嗜槟榔、嚼米酿酒、竹筒饮酒、蹲踞、羽冠、卉服、珠贝、刺黥等,其中有一部分有着古越人典型的文化特质。在台湾的邵素民族心中,无论是过去荷兰殖民侵略者还是郑氏统治集团,或者眼下的大清王朝,他们都是高山族民众利益的疯狂盘剥者,天下乌鸦一般黑,没一个好东西。而在那些统治者眼里,无论是过去还是清朝,对未开化、半开化地区称为“化外之地”,当地的居民被称为“番”,在台湾,住在山中的居民叫“生番”或“野番”;住在平地的居民叫“熟番”或“土番”。“生番”没有最基本的社会地位,有些统治者甚至不把当地“生番”当人看,对他们施以种种驱遣、役使、盘剥,肆意践踏,毫无人性。还有,统治者与当地居民最容易发生冲突的是土地的所有权问题。清廷奉行“为防台而治台”的方针,不鼓励大量移民台湾,但康熙年间,许多闽南、粤东移民分南北两路进驻台湾,进行开垦。移民拓垦,陈瑸就遇到了一个新问题是,无主荒地如何界定。

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陈瑸无法跳过,必须面对。

每每头痛的时候,陈瑸就会要找他的最坚强的后盾——知府卫南村。

这一天,他又跑到卫台揆知府的衙门去了,说是想来蹭饭的,实际上是一大堆麻烦,最敏感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生番”、外来移民如何与本土居民如何和睦相处的问题。

“眉川兄有何高见?”卫台揆问。

“在下以为,首先,对当地少数民族不能带偏见,更不能不把他们当人看。”陈瑸说道。

“怎么才能不带偏见?”

“番民即我民,政治地位上少数民族与内地居民一样,应该完全平等。”

“具体怎么体现?”

“除输纳正供而外,一切杂派,尽行革除。”

“还有呢?”

“禁冒垦以保番产,庶番得保有常业,以保社会长治久安。”

“很好,老朽举双手赞成。”

“除滥派以安番民,使番民得相安于出作入息。”

“坚决取消对少数民族的种种盘剥,又是个好主意。”

“给脚价以苏番困。”

“去除种种不合理的役使,眉川兄真是处处在为台湾百姓着想,你来台湾乃台湾百姓之福呀,放心,本府全力支持你,完全赞成你的意见,请你立即起草条陈,老朽随即禀报朝廷。”

“是,文焕回去就写,多谢卫大人如此鼎力相助,大人体惜关怀之心一如既往,文焕没齿难忘。”陈瑸起身鞠躬。

“哪里哪里,老朽一直觉得,眉川在台,实乃替皇上撒下甘露于台万民之中,难得难得,来来,喝茶,老朽还没给你请功呢,上次祈雨成功,你之诚心上感神灵下动百姓,可圈可点。”卫知府举起茶杯躬身相敬。

“卫大人过奖了,文焕惭愧。”陈瑸起身还礼。

一老一少客气一番之后陈瑸告别了知府衙门,当天晚上就起草了条陈,取消一切歧视“生番”的不合理制度措施,为提高台湾少数民族地位、为从根本上解决台湾本土居民与外来移民、官府与民众之间等多种矛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举措被载入大清史册。

做台湾知县远不比做内地知县,内地当知县只要能够保证每年把朝廷的赋税收上来,维持好县内的秩序,只要没有伸冤没有闹事就是好知县,台湾不同,以往来当知县的就如同坐在火药桶上,动不动就闹民变,赋税又收不上来,前几任都是采用高压手段,也许暂时压下去了,可问题却没有根本解决,麻烦还在,陈瑸当了台湾知县之后也可以步前任的后尘,也可以一味地采取高压手段,可他却从未举起过一次手中的大棒,在他看来,他根本不需要这根大棒,他的每一项政策都让台湾的百姓得到了实惠,官与民的关系处得就像鱼和水的关系,用和睦相处、用政通人和一点都不为过,在治理台湾方面他已经交了一份非常完满的答卷。可他觉得这些还远远不够,要使台湾长治久安,不仅仅要从一系列制度、政策上解决各种矛盾,处理好各种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在人心上解决问题,要让百姓从心里服从、支持朝廷的统治,要使官民同心,要施真正的“仁治”。

能不能做好一个地方官陈瑸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官者对于民众的态度,如果你把你的统治对象视为亲人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视为自己的衣食父母你就时刻会为你的管理对象设想,你就不会去处心积虑掠夺他的财富,侵害他的利益,你就会时刻记住为你的统治对象谋福祉。相反,你如果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把自己的统治对象不当回事,甚至不当人看,你的出发点是掠夺,是侵害,你的统治对象就会站在你的反面,你就会寸步难行。陈瑸认为,既然朝廷派我来当这个知县,我就应该把这个知县当到极致,真正造福一方百姓。

亲民,为民,关心民众疾苦的理念已经沁入陈瑸的骨髓。他在《台邑问民疾苦示》说道:“照得县官号曰亲民,盖有父母斯民之责。父母必欲其子之安全,即为民父母者其可不恤民之疾苦?但堂上百里堂下千里,昔人痛乎其言之。甚哉壅蔽之为害!而民情之不易上达也。台湾为附郭首邑,密迩各宪衙门,不时察访,加意抚恤,四民人等,久已共游光天化日之下,岂复有疾苦足虑?而正不能不鳃鳃过虑者,恐有一事冤沉、一情抑郁,亦未可定。本县莅任伊始,如入暗室,欲务周知,相应亟行采询。为此,示台邑士民等知悉。凡民情政体所关,大自钱榖刑名,徵收出纳,下至桥路津梁,车船答应,有无偏轻偏重?有无妨时失业?地方有无豪强盘踞、奸棍把持?衙门有无积蠹生事、诈骗?出水给照有无胥役掯勒需索?各坊里之内有无某坊某里某人藏奸匿歹?风尚有无奢侈?作何禁革?民生有无凋敝?作何拯救?告讦争讼、轻生图赖之习作何惩儆?不妨随其所见,畅所欲言。但须切实开陈,勿得扶同剿说。如果系尔民切身病痛,本县自当一体关切,闻知上台,力为请命,断不至悠悠忽忽,循采询之话套已也。幸各详悉,勿惮!勿隐!”

要真正亲民为民,关心民众疾苦,解决民众苦难,达到“仁治”的目的,在台湾,陈瑸觉得重要的也是关键的还在于教化民众。治国之根本在于“收人心”,收心之法在于“重教化”。

孟子早就说过:“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这个道理太简单了,当你吃得很饱、穿得很暖、住得很好,这时如果没有教化、没有文明,那就和禽兽一样。人应该有人的样子,什么样子?最简单的样子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就是孟子“养民”和“教民”的思想,“仁政”正是孟子政治思想的内核。孟子的“养民”就是让百姓衣食无忧;“教民”是建立在“养民”的基础上,“先富后教”、“仓廪实而知礼节”。

陈瑸深受先哲思想影响,始终把把推广文化教育事业视作台湾“为政第一事”。有诗为证:

烟火遥相接,

偏遗社学规。

英髦谁鼓舞,

性道罔闻知。

弦诵宜庠塾,

陶鎔待友师。

当今文治盛,

振作不须时。

客观地说,陈瑸接手台湾知县的时候,台湾文化与大陆相比,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有的地方甚至还处于民智未开,这就需要灌输,需要传播,把大陆相对先进的汉文化传播、灌输到台湾的民众之中,是为教化之内核。怎么传播?怎么灌输?途径虽然多种多样,但主要途径不外两条,一是官方所为,以维护统治秩序、宣扬儒学等统治伦理、主办官学和科举考试为主;二是用移民带来的先进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间技艺等等,这些文化上的传播、灌输加快了台湾的开发。

陈瑸在台期间,出台了一系列的治理、改革举措:

文庙之宜改建,以重根本也;宜兴各坊里社学之制,以广教化也;宜定季考之规,以励实学也;宜举乡饮之礼,以厚风俗也;台仓积粟之宜以时敛散也;澎湖孤悬海岛,宜通商贩粟以济军民也;水丁名色之宜永远革除,以苏民困也;每岁修仓之宜永禁派累,以惜民财也;在坊小夫之宜革,以安商旅也;每岁二丁派买猪羊之宜禁,以除陋规也;宜逐游手之徒,以靖地方也;每岁二丁派买猪羊之宜禁,以除陋规也;招垦荒田以尽地利;严禁科派以苏民困;弛铁禁以利农用;置学田以兴教化;除滥派以安番民…… MOZc4eVxsfZaaw6bIqmxwNu0J1BS1WhTf3xofFDf2igSgsoNYlZfbfIXlRFg7PV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