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金属镍及其化合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在人类的物质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金属镍的发现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17世纪末,德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红棕色矿石,其表面有许多绿色斑点,可以用于制造绿色玻璃的染料。当时的冶金学家把这种矿物误认为铜矿,并试图从中冶炼出铜,但均以失败告终。该矿石的开采非常艰辛,又得不到想要的铜,因而,人们把这种矿石称作“尼格尔铜”(Kupfer-Nickel),Kupfer一词在德语中的含义是铜,Nickel的含义为“骗人的小鬼”,所以“Kupfer-Nickel”也被称为“假铜” [1-2] 。1751年,瑞典矿物学家和化学家A.F.克隆斯塔特(A.F.Cronstedt)重新研究和定义了这种矿物。他首先将矿石表面风化,得到一种绿色物质,再将这种绿色物质与木炭共热,从该矿物中还原出一种白色金属。随后,对这种白色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发现它与当时已有的金属都不相同,因此确认它是一种新金属。克隆斯塔特采用缩略词“Nickel”命名这种新金属,汉语译名为“镍”,化学元素符号为“Ni”。

镍的应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朝(公元前206年),人们在炼铜的过程中加入镍矿石,炼成铜-镍合金——白铜。在古代,人们制造的白铜不仅在国内大量应用,还远销其他国家。研究表明,秦汉时期,位于现在我国新疆西部的大夏国,其货币便由白铜铸造而成。该货币含镍量达20%,而根据其形状、成分及当时的历史条件等情况分析,这种货币很可能是由当时的汉朝出口的。17~18世纪,我国制造的各种白铜器件,通过东印度公司,大量销往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 [1-3] 2eU5UscB5zEVFCdM/jmz+ts4cnVC4SaxIoJFzOlR7J1tExNqP13jGBa+mCFZwTm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