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讲
叙事文

夏丏尊

第一节 叙事文的意义

记述人和物的动作,变化,或事实的推移的现象的文字,称为叙事文。例如:

宝钗与黛玉回至园中,宝钗因约黛玉往藕香榭去,黛玉因说还要洗澡,便各自散了。—《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人的动作)

汽笛曼声的叫了。汽船画圆周,缓缓的靠近埠头去。—《省会》

(物的变化)

叙事文原和记事文一样,同是记述事物的文字;不过记事文以记述事物的状态,性质,效用为主;而叙事文以记述事物的动作,变化为主。所以记事文是静的,空间的;叙事文是动的,时间的。例如:

(1)牵牛花有红的,紫的,颜色虽很美观,但少实用。

这是述说牵牛花的形状,性质的,是记事文。

(2)院里的牵牛花,红的,紫的,都很鲜艳地开了。

这是述说牵牛花的变化的,是叙事文。

第二节 记事文和叙事文的混合

文体的分类,原只是为说明便利和作者自身态度不同;实际上,并没有纯粹属于某种体裁的文字,记事文和叙事文虽因所记述的对象不同而有区别,在一篇关于事物的记述的文字中,总是互相混杂的。例如:“今天开了三朵牵牛花(叙事),一朵是红的,两朵是蓝的(记事)。”如果改成,“今天一朵红的和两朵蓝的牵牛花开了。”便是纯粹的叙事文(甲);又若改为,“今天开的三朵牵牛花,一朵是红的,两朵是蓝的。”就是纯粹的记事文(乙)了。因为(甲)的目的在使读者知道牵牛花的变化,而(乙)的目的在使读者知道牵牛花的状态。

总之叙事文和记事文只是作者依旨趣和记述的对象不同,试将下例玩味其记叙混合的样子,就可更明白了。

翌晨,玛尔可负了衣包,身体前屈着,跛着脚,彳亍入杜克曼布。(叙)这市在阿根廷共和国的新辟地中算是繁盛的都会,(记)玛尔可看去,仍像是回到了可特准,洛赛留,培诺斯爱列斯一样。(叙)依旧都是长而且直的街道,低而白色的家屋。奇异高大的植物,芳香的空气,奇观的光线,澄碧的天空,随处所见,都是意大利所没有的景物。(记)进了街市,那在培诺斯爱列斯曾经验过狂也似的感想,重行袭来。每过一家,总要向门口张望,以为或可以见到母亲。逢到女人,也总要仰视一会,以为或者就是母亲。要想询问别人,可是没有勇气大着胆子叫唤。在门口立着的人们,都惊异地向着这衣装褴褛满身尘垢的少年注视。少年想在其中找寻一个亲切的人,发他从胸中轰着的问话。正行走时,忽然见有一旅店,(叙)招牌上写有意大利人的姓名。里面有个戴眼镜的男子和两个女人。(记)玛尔可徐徐地走近门口,振起了全勇气问:“美贵耐治先生的家在什么地方?”(叙)—《爱的教育·六千里寻母》

【练习】(略)

第三节 叙事文的要素

照物理学的说法,一切的现象都含有四个要素:物质,能力,时间,空间。譬如“今天上午八点四十分火车从江湾开出”,这一个现象,“火车”是物质,“开出”是能力的作用,“今天上午八点四十分”是时间,“江湾”是地方。叙事文既是记述现象的,所以也有四个要素:(一)现象的主体,(二)现象的演变,(三)现象发生的时间,(四)现象发生的场所。例如:

那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那边桃花底下一块石头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看。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踏践了;只得兜了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花瓣。—《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这一段叙事文,虽然很短,所有的要素都完全了;分列如下:

(一)主体:宝玉。

(二)事实:看《会真记》,收拾落花。

(三)时间:三月中浣某日早饭后。

(四)场所:沁芳闸桥。

第四节 叙事文的主想

叙事文和记事文一样,对于材料须有所选择。选择的标准,除记事文所说的“适切题目”和“注意特色”以外,还因文的目的而定。这个目的在叙事文中就是主想,大体有三类:

(一)以授与教训为主,例如传记等。

(二)以授与知识为主,例如历史等。

(三)以授与趣味为主,例如小说等。

因了主想的不同,材料选择取舍的标准也就不一样。即如要叙述岳飞的事迹,作第一类的叙事文,应当对于他的家教,性行,轶事,格言等,详加叙述;而于他的生卒年月,生的地方,官职,战功等却用不着详说;作第二类的叙事文,却恰好相反,生卒年月等应当详尽,家教轶事等只得省略;至于作第三类的叙事文,不但材料的选择不同,并且叙述的方法也就相异。《少年丛书》中的岳飞是第一类叙法,《宋史》中的岳飞是第二类叙法,《说岳传》中的岳飞是第三类叙法。总括一句,第一类以善为主,第二类以真为主,第三类以美为主。

自然,这种分类,不过是就概括的旨趣说,同一文字,有兼两种色彩,或竟兼三种色彩的,不过多少总有所偏重;这偏重的地方,便是一篇文字重要的目的,也就是主想。

作叙事文的时候,材料搜集好了,就要确定主想。主想一定,然后将材料依主想来选择,与主想有关系的便取,无关系的就舍。但有一点须注意,就是同一材料应当取舍,不是材料本身的重要与否的问题,而是与主想的关系重要与否的问题。例如以《夏日游海边记》为题,而主想是“这日很热,到了海边真凉快”,假定全体材料中有下列各项:

(一)同行某君,他的父亲是个文学家。

(二)我坐了人力车到火车站。

(三)在车站买了车票,然后上车。

(四)火车逢站都停。

就一般的情形说,这种材料,本身实不很重要,而于本文的主想的关系也不深;但如果还有别的材料相关联,因而发生重要关系的时候,却就都有用了。如文章像下面的时候,这种材料,就用得着。

因为太热,并且我是病后,所以坐了人力车到车站(二)。好像我的车慢了,到车站的时候,车已要开,我就急忙买了车票,飞跑上车(三)。这部是慢车,每站都停,车中又热,烦躁极了(四)。同行某君,是某文学家的儿子,很有文学趣味,一路和他谈论文学上的事,免了不少的寂寞(一)。

这样的叙述,所有好像不必要的材料都因了别的材料引到与主想关系重要的地位,就成为有用的了。反之如海边的人口若干,海边的故事,古迹等等,如无别的关联,就不是重要的材料。

【练习】(略)

第五节 叙事文的观察点

叙事文所叙述的材料,不但是从作者自己经验得来,还有从别人的传说或书籍的记载得来的。材料的来处既然不一,或从甲面说,或从乙面说,当然不能一致。将许多材料连缀成文的时候,如果也这样混乱,文章就有头绪不清,不易了解的毛病。即以《三国志》一书而论,关于诸葛亮伐魏的事,有时说“丞相出师”,有时说“诸葛亮入寇”,就各段分开来看,固然没有什么不合的地方。但就作者陈寿一个人的笔下而论,一个是以蜀为主体,一个是以魏为主体,居然有两样的观察点,就未免不当了。叙事文的观察点,就是作者所站的地位,可分为三种。

(一)居于发动者一边。例如说“丞相出师”,就是以发动者的蜀为观察点的。

(二)居于受动者一边。例如说“诸葛亮入寇”,就是以受动者的魏为观察点的。

(三)居于旁观者一边。例如说“诸葛亮出师略魏”,就是以旁观者的地位为观察点的。

作叙事文须确定一种的观察点,全篇统一,不应摇动。通常的叙事文,以居于旁观者的地位的居多。但在旁观者的地位,作者对于各方面也要保持观察点的一致,不可随意变更。

(例一)

杨幺乘舟湖中,兵在楼上发矢石,(1)官军仰面攻之,见舟而不见人,因而失败。岳飞下令伐君山的树为巨筏,塞满港汊,又用腐木乱草由上流放下,布置稳当,才和杨幺开战。(2)杨幺船遇了草木,轮不能鼓动,贼奔走港中,又被木筏所拒,因被牛皋捉着,诸贼皆降,(3)果然八日就打平了。(4)—《平民小丛书》第四十五种《岳飞》

这段本是以旁观的地位来记述的,却是观察点变了几次,(1)从杨幺方面,(2)从岳飞方面,(3)再从杨幺方面,(4)又从岳飞方面,逐条错乱,文字使人觉得繁杂不堪。若以杨幺方面为主改成下面的第一段,或以岳飞方面为主改成下面的第二段,那末文气就一致了。

(一)杨幺乘舟湖中,兵在楼上发矢石,使官军仰面来攻,见舟不见人,因而致胜。后来又和岳飞打仗,战船遇了岳飞从上流放下来的腐木乱草,轮不能鼓动;奔走港中,又被岳飞伐君山的树所作的巨筏所拒,就被牛皋捉着,部下皆降。

(二)官军因杨幺乘舟湖中,兵在楼上发矢石,仰面攻之,见舟而不见人,乃失败。岳飞下令伐君山的树为巨筏,塞满港汊,又用腐木乱草由上流放下,布置妥当,才和杨幺开战。草木既遇杨幺的船,使轮不能鼓动,逼之奔港中。而木筏又拒不令进。牛皋就将杨幺捉着,并招降诸贼。果然八日就打平了。

(例二)

紫鹃在屋里,不见宝玉言语,知他素有痴病,恐怕一时实在抢白了他,勾起他的旧病,倒也不好了;因站起来,细听了一听,又问道:“是走了还是傻站着呢?有什么又不说,尽着在这里怄人!已经怄死了一个,难道还要怄死一个么?这是何苦呢!”说着,也从宝玉舐破之处往外一张。见宝玉在那里呆听,紫鹃不便再说,回身剪了剪烛花。忽听宝玉叹了一声道:“紫鹃姐姐!你从来不是这样铁心石肠,怎么近来连一句好好儿的话都不和我说了?我固然是个浊物,不配你们理我;但只我有什么不是,只望姐姐说明了;那怕姐姐一辈子不理我,我死了倒做个明白鬼呀!”紫鹃听了,冷笑道:“二爷就是这个话呀!还有什么?若就是这个话呢,我们姑娘在时,我也跟着听熟了;若是我们有什么不好处呢?我是太太派来的,二爷倒是回太太去。左右我们丫头们,更算不得什么了!”说到这里,那声儿便哽咽起来。说着,又醒鼻涕。宝玉在外,知她伤心哭了,便急的跺脚道:“这是怎么说?我的事情,你在这里几个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就是别人不肯替我告诉你,难道你还不叫我说,教我憋死了不成!”说着,也呜咽起来了。—《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

这文中,除末了“宝玉在外,知她伤心哭了,便急的跺脚道:‘这是怎么说?……’说着,也呜咽起来了。”一段外,都是从紫鹃方面说的。如果把这段改为:“只听得宝玉在外,好像知她伤心哭了,急得跺脚道:‘这是怎么说……’说着,也呜咽起来了。”那就全体都是从紫鹃方面叙述了。

(例三)

从前亚剌伯 地方,有一个养骆驼人家的儿子,名叫亚利,因为有要事要和他在斯哀治 的父亲接头,骑了骆驼,带了水瓶,附队商出发。一路上队商彼此谈谈说说,亚利却只有自己的骆驼和他做朋友。他恨不得就看见他的父亲。

热带的太阳,火一样地照着沙漠。遇着难得的有树木和泉水的地方,大家就在此休息,解渴,再把水装满了水瓶,然后出发。夜了就在帐篷中住宿。

这样到了第四日,正午忽然起了大风,把砂吹得满天,走不来路,大家只得中止进行。后来风息了,砂也不飞了,却是出了一桩极大的困难,原来以前是依着骆驼的足迹走的,经过大风以后,骆驼的足迹,如数消灭,方向也认不清楚,大家走来走去,总是找不出路来。这时候水瓶中的水,已经完了,没法再得水,大家都弄得没有方法了。(以上是从亚利一面说的。)

天夜了,队商中一人说:“如果明日还不能寻得有水的地方,那末只有把骆驼来杀掉一匹,吃它肚里的水了。”别一个见亚利奔波以后倦睡了,便说:“与其杀别个的骆驼,还是杀那小儿亚利的吧。”这样二人在那里商量。(观察点转到队商方向去了。)

亚利倦睡中,听见有人说他的名氏,便仍装了睡着的样子细听。听得二人在那里商量要杀他的骆驼,大惊,他想:“如果与他们同伴,骆驼就要被他们杀死。”不能再犹豫了,等到他们睡熟,就偷偷地把骆驼牵出,骑着逃了。

天上照耀着无数的星。亚利因他叔父的平常指示,略晓得关于星辰的事情,大略地知道何星在南,何星在北,他凭着了他这点的知识,定了一个方向,鞭着骆驼前进。

在这样试探方向的当中,天渐渐地亮了;忽见砂上有骆驼新行过的足迹。亚利得了这骆驼足迹的帮助,一直向南走,到了傍晚,隐约地看见前面有火光,急上去看,见有一群队商,在那里张幕野宿,亚利即从骆驼跳下,和他们讲自己受困的情形,请求他们和他同伴。(观察点又转到亚利方面来了。)队商听了亚利的告白,大家都感动起来,允了亚利的要求。(观察点转到队商方面去了。)在斯哀治的父亲,早几天就晓得亚利要来,等得不耐烦起来了,恰好有还乡的朋友,就同伴回来,想在路上碰见亚利。(观察点转到亚利父亲方面去了。)

亚利得了新同伴,就安了心,忽然听得许多骆驼的足音,见又有一群旅客从南方来了。这群旅客之中,有一个就是他的父亲,亚利意外地得着父子相遇,不觉悲喜交集了!

亚利和父亲无恙归家,把路上一切始末,详告他的母亲。(观察点又转到亚利方面来了。)

亚利的母亲,自从送亚利出门以后,心中怀着各种的忧虑,听了亚利的话就很欢喜,称赞亚利的勇气。(观察点转到亚利的母亲方面去了。)

这篇文字,观察点变动了好几次,如果要专从亚利方面说,那末第四段以后的文字应该改作如下:

天夜了,亚利奔波以后,正倦睡着,忽然从睡梦中,听见同伴队商的话声,一人说:“如果明日还不能寻得有水的地方,那末只有把骆驼来杀掉一匹,吃它肚里的水了。”又一人说:“与其杀别个的骆驼,还是杀那小儿亚利的吧。”

亚利听了这一番话,心里想道:“如果与他们同伴,骆驼就要被他们杀死,不能再犹豫了!”于是等到他们睡熟时候,就偷偷地把骆驼牵出骑着逃了。

天上照耀着无数的星,亚利因他叔父平日的指示,略晓得关于星辰的事情,大略地知道何星在南,何星在北,他凭着了他这点的知识,定了一个方向,鞭着骆驼前进。

在这样试探方向的当中,天渐渐地亮了,忽见砂上有骆驼新行过的足迹,亚利得了这骆驼足迹的帮助,一直向南走;到了傍晚,隐约地看见前面有火光,急上去看,见有一群队商,正在那里张幕野宿。亚利急从骆驼跳下,和他们讲自己受困的情形,请求他们和他同伴。亚利的告白,很感动了队商,他的请求也被他们许可了。

亚利得了新同伴,正安着心,忽然听得许多骆驼的足音,见有一群旅客从南方来了。这群旅客之中,不料有一个就是他的父亲,后来晓得他父亲在斯哀治早知亚利要来,等得不耐烦起来了,恰好有还乡的朋友,就同伴回来,想在路上碰见亚利的。亚利意外地得着父子相遇,不觉悲喜交集了。

亚利和父亲无恙归家,把路上一切始末,详告他的母亲,他的勇气大被母亲称赞。

这样改作以后,观察点一致,文字就一气,不犯繁滞的毛病了。叙事文原是把事件来展开使人看的,性质好像戏曲。观察点的变动,就是戏曲中幕的更动,戏曲中幕不应多变,叙事文的观察点也不应多变。

叙事文因观察点不同,对于同一材料,可作成各方面的文字。这步功夫,在学作叙事文上,很是重要。有这样功夫的作者,对于一件事,就能理解要从哪方面叙述才省事。

【练习】(略)

第六节 观察点的变动

照前节所说,叙事文的观察点不应变更,使文气一致而不散漫冗繁。但这只是一般的原则,在长篇的,或复杂的叙事文,要将各方面的情形都表现得适当,却不得不变动。大概,事实的间接叙述比直接叙述不易生动,所以在两件或多件事实有相同的重要,而只从一个观察点出发要将各方面都表现出来又非常困难时,观察点就不得不变动了。例如:

亲家再三不肯,王玉辉执意,一径来到家里,把这话对老孺人说了。老孺人道:“你怎的越老越呆了,一个女儿要死,你该劝她,怎样倒叫她死?这是什么话说!”王玉辉道:“这样死你们是不晓得的。”老孺人听见,痛哭流涕,连忙叫了轿子去劝女儿了。

王玉辉在家依旧看书写字,候女儿的消息。

老孺人劝女儿,那里劝得转,一般每日梳洗,陪着母亲坐,只是茶饭全然不吃。母亲和婆婆着实劝着,千方百计,总不肯吃,饿到六天上,不能起床。母亲看着,伤心惨目,痛入心脾,也就痛倒了。抬了回来,在家里睡着。又过了三日,二更天气,几个火把,几个人来打门,报道:“三姑娘饿了八日,在今日午时去世了!”—《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

这段文的目的,虽是在写出一个中了礼教的毒的人为虚荣忍心看着自己的女儿饿死;但王玉辉,老孺人,和他们的女儿三个人的情况,都同样重要。并且,假定从王玉辉一方面叙述,那么老孺人劝女儿和女儿未死前的各种事情,都无从表现,或难于表现;就是从别一方面叙述,也同样地不能周到。在这种时候,观察点虽变动了好几处,也是应当的。

叙述一件事,那几方面的关系重要,以及那些应当表现,那些不应当表现,全依事件的性质,由作者自己的意见去判断,没有一个简明的标准。凡是有剪裁工夫的作者,当然能够得到这种标准的。上面所举的例,也可以说是有剪裁工夫的。

第七节 叙事文的流动

叙事文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的展开,这展开的情形被叙述成文字的时候,就成了文字上的流动。现象的展开不止,文字的流动也就仍然继续,所以流动是叙事文的特色。

一件事的展开虽有一定的速度,但叙述这件事的文字,它的流动却有快慢。将事件展开的情况绵密地叙述,把事件中各方面详细地描写的,是慢的叙事文;只述事件的概要,和其中各方面的大意的,是快的叙事文。例如:

宋江起身净了手,柴进唤一个庄客,提碗灯笼,引领宋江东廊尽头处去净手,便道:“我且躲杯酒。”大宽转穿出前面廊下来,俄延走着,却转到东廊前面,宋江已有八分酒,脚步趄了,只顾踏去。那廊下有一个大汉,因害疟疾,当不住那寒冷,把一锹火在那里向。宋江仰着脸,只顾踏将去,正跐在火锨柄上;把那火锨里的炭火,都掀在那汉脸上。那汉吃了一惊,惊出一身汗来。那汉气将起来,把宋江劈胸揪住,大喝道:“这是什么鸟人!敢来消遣我?”宋江也吃一惊,正分说不得。那个提灯笼的庄客,慌忙叫道:“不得无礼—这位是大官人最相待的客官!”那汉道:“‘客官’,我初来时也是客官!也曾最相待过!如今却听庄客搬口,便疏慢了我;正是‘人无千日好’!”却待要打宋江,那庄客撇了灯笼,便向前来劝,正劝不开,只见两三碗灯笼飞也似来,柴大官人亲赶到说:“我接不着押司,如何却在这里闹?”那庄客便把跐了火锨的事说了一遍。柴进笑道:“大汉,你不认得这位奢遮的押司?”那汉道:“奢遮杀,问他敢比得我郓城宋押司,他可能?”柴进大笑道:“大汉,你认得宋押司不?”那汉道:“我虽不曾认得,江湖上久闻他是个及时雨宋公明—是个天下闻名的好汉!”柴进问道:“如何见得他是天下闻名的好汉?”那汉道:“却才说不了,他便是真大丈夫,有头有尾,有始有终!我如今只等病好时,便去投奔他。”柴进道:“你要见他么?”那汉道:“不要见他说甚的?”柴进道:“大汉,远便十万八千里,近便只在面前。”柴进指着宋江,便道:“此位便是及时雨宋公明。”那汉道:“真个也不是?”宋江道:“小可便是宋江。”那汉定睛看了看,纳头便拜,说道:“我不信今日早与兄长相见!”宋江道:“何故如此错爱?”那汉道:“却才甚是无礼,万望恕罪,有眼不识泰山!”跪在地下哪里肯起来?宋江忙扶住道:“足下高姓大名?”—《水浒》第二十一回。

这是慢的叙事文。

宋江因躲一杯酒,去净手了,转出廊下来,跐了火锨柄,引得那汉焦躁,跳将起来,就欲要打宋江。柴进赶将出来,偶叫起宋押司,因此露出姓名来。那大汉听得是宋江,跪在地下那里肯起?说道:“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一时冒渎兄长,望乞恕罪。”宋江扶起那汉问道:“足下是谁?高姓大名?”—《水浒》第二十二回。

这段所叙的事实和前段相同,只是简单得多,这是快的叙事文。

快的叙事文,以叙述事件的轮廓为目的;慢的叙事文,以叙述事件的情况为目的;两者的分别,正和中国画的写意画和工笔画相同。大体说来,小说属于慢的一类,历史属于快的一类。莎翁的剧本是慢的,兰姆兄妹所作的《莎翁乐府本事》 就快了。《三国志》是快的,《三国演义》就慢了。

第八节 叙事文流动的中止

叙事文的特色既然在流动,所以不但这流动须快慢适当,还须慎防中止。所谓流动中止,就是由时间的,动的叙事文,突然转到冗长的,空间的,静的记事文;或插入说明,使动态一时停滞。

(例一)

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东边的三间耳房内,于是老妈妈引黛玉进东房来。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毯,正面设着大红金线蟒引枕,秋香色金线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茶具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袱,底下四副脚踏;两边又有一对高几,几个茗碗花瓶俱备。其余陈设,不必细说。—《红楼梦》第三回。

这段文中,除了第一句是叙事文以外,流动全然中止,以后都成了王夫人房中的记事文。若非把这一大节叙上不可,应当将所记的情况都改成由黛玉眼中看出的,而将末了“其余陈设,不必细说”的话删去,那么流动就没有停滞了。

(例二)

蒋门神见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顾赶将入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然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头上便打,(原来说过的,打蒋门神扑手: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却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过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打得蒋门神在地下叫饶。—《水浒》第二十八回。

这段文中,圆括弧内的话,都是作者所加的解释,这种说明加到叙事文中,也是使流动停滞的原因,若删去了流动便连续不断,极有生趣。

第九节 叙事文流动的顺逆

叙事文是把事物的变化来展开的,所以流动的方向也有两种。第一种,照那变化自然的顺序,依次叙述。这是顺的。第二种,因为要叙明变化的前因后果,或并行的事件,不能全然依照自然的顺序而要有所颠倒。这是逆的。例如:

天气很冷,天下雪,又快要黑了,已经是晚上—是一年最末的晚上。在这寒冷阴暗中间,一个可怜的女儿,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伊从自己家里出来的时候,原是穿着鞋,但这有什么用呢?那是很大的鞋,伊的母亲一直穿到现在,鞋就有那么大。这小女儿见路上两辆马车飞奔过来;慌忙跑到对面时鞋都失掉了。一只是再也寻不着,一个孩子抓起那一只,也拿了逃走了。他说:将来他自己有了小孩,可以当作摇篮用的。所以现在女儿只赤着脚走,那脚已经冻得全然发红发青了。在旧围巾里面,伊兜着许多火柴,手里也拿着一把,整日没有一个人买过伊一点东西,也没有人给伊一个钱。—《卖火柴的女儿》。

今年盐政,点得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为巡盐御史,到任未久。原来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只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甲出身。—《红楼梦》第二回。

这两例中有好几处是逆行的。逆行虽有不得不用的时候,但初学的人却宜注意,大概在普通的叙事文是用不到的。

【练习】(略) FEFYGMPUYKmnRXkvSrHjEBL7DxWdkUlgZSs+I9z49KQJLBjy7n7RssV97VgxRze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