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故事】 |
![]() |
传统文化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指导着现实人生。一个典型的中国人,身上总是有着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思想,以及来自异域又融入本民族文化的佛教思想的影子。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是典型的例子。
据记载,有一天午后,苏轼捧着肚子,开玩笑地问家中妇女自己的肚子里有什么。有人说是文章,有人说是见识,最后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大笑称是。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就是这种“不合时宜”的结果。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苏轼因为有不同意见,自请外放,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职。之后又被认为以诗文讥讽新法,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神宗去世后,哲宗即位,高太后掌权,起用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苏轼被召回京城,几十天连升数级,任翰林学士,参与朝廷机密。这时他又提出“新法不可尽废”,与旧党产生矛盾,先后外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和知州。后来高太后去世,哲宗起用新党,苏轼再遭贬谪,先后任职惠州、儋州。无论新党旧党,都不把他作为同道看待,他身上丝毫不沾染官场的世故圆滑,也不管个人进退得失,总是忍不住说真话,为民请命。这也就是他的“不合时宜”之处。苏轼是个勤政为民的好官,例如在密州应对蝗灾,收养孤儿;在徐州筑堤治水,挖掘煤矿;在杭州疏浚西湖,建造苏堤,所到之处深受百姓爱戴,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奇闻异事。从这些作为中可以看出他具有儒家仁政爱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提到苏轼,人们又往往称赞他的旷达与洒脱,这种品格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从他的作品中,读者常能感受到一股乘风归去、羽化登仙的冲动。他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自己的一生。前两句典出《庄子·逍遥游》,用“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来描述“坐忘”的状态;用《列御寇》“泛若不系之舟”来描述任运自然、自由超脱的境界。可见老庄思想是苏轼用来面对现实磨难的有力武器,使他每到一处都能调整自我,随遇而安。
苏轼的旷达还与佛教思想有关。他从少年起就读佛书,习禅定,中年遭遇乌台诗案后,对佛教的兴趣更浓厚。他虽然不戒吃肉,甚至还发明了“东坡肉”,但主张戒杀生,不仅自己遵守,还时常劝朋友也不要杀生。他参禅作偈,与许多佛教人物交往甚密。其中最著名的是佛印禅师。二人间的逸闻趣事流传很广,成为后世一些戏曲小说的题材。
当然,苏轼也没有因此变成彻底的佛教信徒,他吸纳了儒释道各家的思想,以此建立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