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 |
![]() |
本单元讨论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与人生的问题。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精神世界认识的概括和总结。不同民族的哲学呈现出的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特性,是文化差异的根源所在。中国哲学对于本民族的精神起到了模铸作用,对传统社会中的个体的人生起到了指导作用,对于当代社会中的我们,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传统哲学最重要的流派,是先秦诸子以及后来传入的佛教,后者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致有称儒释道为“三教”的说法。后世的玄学、理学、新儒学等,都是在这些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限于篇幅,本单元仅仅选取了儒家、道家、法家、杂家以及佛学中与现实人生关系比较紧密的十篇,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余力的读者可以自行查找原著,进行拓展阅读。
本单元所选的儒家相关篇目,集中于自我修养与交友两个方面。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中,修身既是起点,又是持续一生的根本功夫。修身先要勤学,通行本《论语》首句就是“学而时习之”,可谓意味深长。对于学习,勤学、乐学、改过,这些方面都在儒家的典籍中都有充分的讨论。而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获得生活技能,而是成为符合儒家之道的“君子”。在主张性善说的孟子看来,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性之美如同牛山上本有的树木,如果不通过自我的修养来护持,结果就会像树木遭到砍伐一样,丧失自己的本心。儒家把人放置在社会关系中,是一种伦理道德哲学。因而,对于家庭、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关系非常看重。孟子“君子必自反”的内省方式,启发人们“反求诸己”,多检讨自己;“爱人者人恒爱之”,启发人们互敬互爱,以心换心。
不同于儒家专注于社会中的人,道家关注的是自然中的人。故而现存通行本的《老子》以“道可道,非常道”为开端,而《庄子》则以北冥的鲲鹏之变起笔,呈现出天地宇宙的宏大图景。
老子看到了对物质及功业的追求可能会障蔽人的灵明,所以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赞美功遂身退。老子对于理想社会的想象是小国寡民,人们老死不相往来,即使有生产工具和战争器械也无所可用,主张回归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这一点上,庄子也继承了老子的观点。《庄子·天地》中有一个故事,说一个抱瓮浇园的老人拒绝使用一种名为“桔(jié)槔(gāo)”的灌溉工具,这种工具利用杠杆原理,一头系着水桶,一头系着重物,上下交替,非常省力。拒绝的理由是“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也就是说利用这种省力的工具,就违背了自然纯朴之心。乍一看,这种说法与常理违背,带有反科学的色彩。但是联系近代以来机械文明对人性的压制乃至摧残,就会发现这一理论自有其道理。早在20世纪初,英国哲学家罗素就曾经对比西方将人视为物的反自然的“机械的人生观”,赞美老、庄尊重自然的哲学。
基于同样的理由,庄子还猛烈抨击儒家的礼乐仁义,认为这些人为的规定是对人本性的束缚。他还将名利看作枷锁,不屑出仕为官,这就为后世的隐者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作用下,后世的知识分子往往在出仕与隐居的矛盾心态中,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我们所熟知的古代重要文学家,如陶渊明、李白、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庄子真正赞美的是顺应自然的人为,如庖丁解牛一般依乎天理,以求得在现实人生中的游刃有余。庄子的哲学蕴含着对现实人生功利的超越之道。只有像任公子垂钓一般抛弃急功近利,才能不陷入蝇营狗苟一般丑恶的现实之中,不被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诱惑,才能达到人生的大境界。他对“无用之用”的赞美,不但突破了视角的局限,启发人们换个思路看待问题,更重要的是以精神之用超越了现实功利的世俗之用,从“道”的层面上提出了非功利的符合万物本性的“用”。这使得深谙庄子学说三昧的中国人,能够进入审美的层面,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作一番精神意义上的逍遥之游。
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直觉体验较多,而逻辑分析较少。哲学著作往往非常生动,喜欢用故事来说明哲理。《庄子》“寓言十九”,文风汪洋恣肆,富有文学色彩,本单元所选的篇目都有这一特点。韩非子为了说明防微杜渐的道理,不是空发议论,而是讲了一个蔡桓公讳疾忌医而死的故事。《吕氏春秋》中的《察今》一篇要传达不能墨守成规的观点,就用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的故事来说明。至于佛教典籍《百喻经》,更是全以譬喻说理。愚人吃盐的故事告诉人们要认清事物的本质,不要颠倒主次,还要坚守适度原则;三重楼阁的譬喻启发人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能只看到最终目标而忽略了必经的道路,无论做什么都要打牢根基。
不同于西方古代哲学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开创的“静观”的传统,中国传统的哲学具有强烈的“行动”的色彩,各派学说都关注现实,致力于解决人生的实际问题,而非仅仅探究永恒的真理世界
。我们今天学习传统哲学,就要继承这一关注现实的传统,对各家的思想既不简单否定,也不全盘接受,择善而从,运用到自己的人生中去。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不至于入宝山却空手而归,才算得上充分利用了传统文化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