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化原典】

一、《论语》六则

【原文】

子曰 :“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 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叶公 问孔子于子路 ,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 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 改。”(《学而》)

曾子 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 ,友多闻,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 ,损矣。”(《季氏》)

【释义】

孔子说:“学了在适当的时候去实行,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友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能理解自己,却不因此而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方面勤劳敏捷,在说话方面小心谨慎,到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复叶公说:‘他的为人,下定决心努力就忘掉了吃饭,高兴起来就忘掉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就要到来了,如此而已。’”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就无法巩固。要以忠诚和守信两种品德为主。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朋友正直、诚信、博学多闻,这是有益的朋友。朋友谄媚、假装和颜悦色、花言巧语,这是有害的朋友。”

【简析】

君子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求“道”,像饮食、居处这样的享受,君子不会极力去谋求。学习的乐趣也就是追求真理的乐趣,可以让人忘掉忧愁,忘掉时间的流逝。而真正的好学者往往态度庄重,少说多做,巩固学业,并能运用于实践,又能不断匡正自己。

君子交友,需要志同道合,切磋学问,砥砺品行,互相促进。要结交超过自己的朋友,结交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益友,远离巧言令色、谄媚逢迎的损友。对待朋友,最重要的是真诚守信,以心换心。

【思辨】

1.孔子非常强调“乐学”,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假如面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习任务,如何调整心态,使自己能够“乐学”?

2.如果每个人交友都秉持“无友不如己者”的原则,结果就是谁都交不到朋友。那么《论语》中这句话的合理性何在?

二、爱人者人恒爱之

《孟子》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 ,则君子必自反 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 奚宜至 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 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 哉?于禽兽又何难 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 也。乃若 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 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 未免为乡人 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 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释义】

孟子说:“君子和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心中怀有的意念。君子把仁放在心上,把礼放在心上。仁者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别人总会爱他。尊敬别人的,别人总会尊敬他。假设在这里有这么一个人,他用蛮横无理的态度对待我,那么君子一定自我自省:我一定是不仁,一定是无礼,不然这个人对我的态度从何而来呢?自我反省觉得自己确实是仁的,确实是有礼的,但是那个人还是那样蛮横无理,君子一定又会自我反省:我一定是不忠。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确实是忠诚的,但是那个人还是那样蛮横无理。君子就会说:‘这不过是个狂人罢了。这样的人和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呢?对于禽兽我又能责难什么呢?’因此君子有毕生忧虑的事,却不会有一时的担忧。至于这样的担忧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成为天下的楷模,名声可以传扬后世,我还是不免成为一个俗人,这是值得忧愁的。忧愁了又怎么样呢?尽力使自己像舜那样罢了。至于君子的别的忧愁那是没有的。不合于仁的不做,不合于礼的不做。即使有短暂的祸患,君子也不会为此忧虑。”

【简析】

“自反”,就是遇事不怨天尤人,能“反求诸己”。自省的前提是先有正确的“存心”,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等原则。以此衡量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才是真正的自我反省。对于蛮横无理的狂人,只要自己确实没有过错,就可不加理睬。能做到这样,是因为君子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站得高,看得远,就不会陷于眼前微小的忧患。

【思辨】

1.在遇到不利的局面时,为何君子首先要自我反省,而非先从外部环境或从他人身上找原因?

2.君子以舜为标杆进行自我激励,对你有何启发?

三、牛山之木尝美

《孟子》

【原文】

孟子曰:“牛山 之木尝美矣,以其郊 于大国也,斧斤 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 ,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 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 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 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 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 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 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 ,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 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 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 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惟心之谓与?”

【释义】

孟子说:“牛山上的树曾经很茂盛,只是因为它长在大都的郊外,树木常遭斧子砍伐,还能再茂盛吗?山上的树日夜生长,雨露滋润,不是没有长出新芽,但是又被放牧的牛羊吃了,因此牛山就那样光秃秃的了。人们见到它光秃秃的,就认为牛山从来没有过高大成材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座山的本性吗?在某些人的天性之中,难道就没有仁义之心吗?他们之所以丧失了自己的仁义之心,道理也像用斧头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还能保持茂盛吗?他们的善心日夜生长,在清晨的时候,呼吸到清新的气息,他们的好恶和一般人相差不远,然而到了白天,他们的所作所为,又把积累的这点善心桎梏给消灭了。因受桎梏而消灭,夜晚生长出的善心就无法存在;夜晚生长出的善心无法存在,那么他们距离禽兽就不远了。人们见这些人像禽兽一样,还以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过善良的天性,这难道是这些人的真实情况吗?所以,假如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假如丧失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消亡。孔子说:‘抓紧它就存在,松手它就失去;出出进进没有一定的时候,也不知道它居于什么地方。’这说的就是人心吧?”

【简析】

牛山上的树木原本郁郁葱葱,好比人的天性中原本有着仁义的端源。生长的速度比不上破坏的速度,牛山也就光秃秃的了。人本有的善心,因被反复桎梏而消亡,人也就变得和禽兽差不多了。反过来讲,只有不砍伐,好好养护,树木才能重新生长;只有秉持正念,一心修养自我,不被外界扰乱,人才能恢复本性的善。从这一则可以看出孟子持“性善”论。

【思辨】

1.查找资料,了解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并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假如性善论成立,如何才能培养本性中的善念?

四、《老子》六则

【原文】

道可道 ,非常 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 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之道,其犹张弓 欤?高者抑 之,下者举 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 有余。孰 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 贤。

持而盈 之,不如其已 ;揣 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 身退,天之道也。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 也。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五色 令人目盲;五音 令人耳聋;五味 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 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 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 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释义】

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就不再是那永恒的“道”。可以说出来的“名”,就不再是那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初始状态;“有”,是万物创生的本源。所以常体察“无”的道理,想要用来观察道的玄妙;常体察“有”的道理,想要用来观察“道”的边界。“无”和“有”两者有共同的来源,但是名称不同,都可以叫做“玄”。玄妙又玄妙,是洞察所有奥妙的门径。

自然的规律,难道不是像拉弓一样吗?弦位高的把它压低,弦位低的把它抬高;有余的减损它,不足的补充它。自然的规律,削减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人类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是削减不足的来献给有余的。谁能把多余的拿来献给天下呢?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因此有道的人作育万物但是不自恃其能,大功告成但是不居功,他不想显示自己的贤能。

保持着让它满盈,不如适可而止;捶打着让它锐利,不能长久保持。金玉堆满房屋,没人能够一直守住;富贵了变得骄横,自己会招来祸患。功业成就,自身隐退,这是符合天道的。

祸,依傍着福;福,潜藏着祸。谁知道它们的最终结果?福祸并没有定准。正的又会转变为邪的,善的又会转变为恶的。人们对此的迷惑,时间确实已经很久了。

青、赤、黄、白、黑五色让人眼花;宫、商、角、徵、羽五音让人耳聋;酸、苦、甘、辛、咸五味让人失去辨味能力;纵情打猎让人内心狂乱;稀有的财货,让人德行不保。因此圣人只求填饱肚子,不追求耳目声色的娱乐,就是要这样取舍。

国家小,人民少。即使有能起到十倍百倍胜于人工作用的器械,也不会用它;让人民看重生命,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子,也没人用;虽然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机会去陈列。让老百姓回到用结绳的办法记事的状态。让老百姓觉得食物甜美,衣服美观,居所舒适,习俗可乐。相邻的国家互相可以看得到,鸡鸣狗吠的声音互相可以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会互相往来。

【简析】

老子的学说是以玄妙的“道”为理论基础的。这最高的“道”无法命名,无法称说。因为一旦说了“道”,就意味着有对立的“非道”存在。而“道”又涵盖一切,不可能有“非道”的。“名”也是如此。而“有”和“无”这两个概念,是由道而生的,意味着“道”是从无形落实为有形的二元对立概念。所有的具体事物,都可以从“有”和“无”的角度考察,所以说它是“众妙之门”。

老子认识到自然规律和现实社会不同,自然会平衡多与少,而现实中富者更富,贫者愈贫。他又观察到满盈则损、福祸相依的道理。所以对于现实生活,老子持有一种隐退的态度,主张不居功。他又强调寡欲,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抵制外界让人内心不宁的色、声、味的诱惑,不贪图财宝,不沉溺娱乐,只有这样才能返璞归真。他对理想社会的想象是小国寡民,人们不相往来,这样方可永葆天性的真淳。老子的人生哲学可以概括为自然、无为、虚静。

【思辨】

1.“功成身退”这一观念的合理性和缺陷各是什么?

2.你如何看待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

五、庖丁解牛

《庄子》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 响然,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譆 ,善哉!技盖 至此乎?”

庖丁释刀 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 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 而不以目视,官知 止而神欲 行。依乎天理 ,批大郤 ,导大窾 ,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 ,而况大軱 乎!良庖岁更 刀,割也;族 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 其于游刃 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 ,吾见其难为,怵然 为戒,视为止 ,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 然已解,如土委 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善 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释义】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所碰的,肩所倚的,脚所踩的,膝所抵的,都砉砉地响着,刀切入时发出騞騞的粗声,没有不符合音律的。合乎商汤时乐曲《桑林》的舞步,又合乎尧时乐曲《经首》的节奏。

文惠君说:“哎呀,真好啊!技艺怎么会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喜好的是道啊,已经超出对技术的追求了。我最初宰牛的时候,眼中所看到的是一整头牛。三年之后,就看不到整头牛了。到了现在,我是用心神去接触要分解的牛而不是用眼睛去看,感官认识停止了而内在的心神在活动。依照牛天生的身体构造,劈开骨节间的空隙,引导刀进入筋节之间,顺着它固有的构造。从来没有硬碰过骨节筋肉纠结之处,更何况是砍大骨头呢!好的厨师每年换刀,因为他们用刀切割;一般的厨师每月就要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劈砍。现在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所宰杀的牛有几千头,而刀刃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的骨节之间有缝隙,而我的刀刃薄得像没有厚度,拿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对于运转刀刃必定是宽绰有余的,因此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聚合的地方,我见那里很难处理,也会小心警惕,目光因此停留,动作因此放缓。刀的动作很轻,牛却哗啦一声已经解体,犹如土散落到地上。这时,我提刀站着,环视四周,从容自得,心满意足,擦拭干净我的刀好好地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真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明白养生的道理了。”

【简析】

上面的选段出自《养生主》,但这里的“养生”并不等同于今天“养生”的概念。庄子所说的“养生”包括“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几个层次。也就是说,如何在纷扰的现实生活中保全自我,再进一步按自己的天然本性生活。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如同牛骨头一样的障碍,硬碰硬地去砍斫是下策,寻找事件的理路,巧妙地避实击虚才是智者所为。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总是留有许多的缝隙,顺应自然,游走于其中,才能达到避祸的目的。

【思辨】

1.庖丁的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有何相通之处?

2.造就庖丁高超技艺的是哪些因素?

六、无用之用

《庄子》

【原文】

惠子 谓庄子曰:“魏王 贻我大瓠 之种,我树 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 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 无所容 。非不呺然 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 之。”

庄子曰:“夫子 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 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 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 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 吴王。越有难 ,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 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 ;或以封 ,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 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 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 。其大本擁肿 而不中绳墨 ,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立之涂 ,匠者不顾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 也。”

庄子曰:“子独 不见狸狌 乎?卑身 而伏,以候敖者 ;东西跳梁 ,不辟 高下;中于机辟 ,死于罔罟 。今夫斄牛 ,其大若垂天 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 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广莫 之野,彷徨 乎无为其侧,逍遥 乎寝卧其下。不夭 斤斧,物无害者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释义】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它结出葫芦,能装五石东西。拿来装水,它硬度不够,无法承受自己的重量。破开做瓢,又太大了,没有东西可装。这个葫芦又大又空,我因为它无用,就把它砸破了。”

庄子说:“先生真是不善于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人善于制造让手冬天浸水也不开裂的药,世世代代以在水里漂洗丝絮作为职业。有一个人听说了这事,请求拿百金来买药方。宋人聚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得到的钱不过几金,现在一旦卖出药方就可以得到百金,我们卖给他吧。’那人得到药方,拿它去游说吴王。吴越之间发动战争,吴王让他做将军率领军队。冬天和越军在水上作战,因为己方士兵不怕浸水而大败越军,吴国分封土地给他。同样是不皲手的药方,有人凭借它取得封赏,有人却无法免除在水中漂洗丝絮的命运,这就是使用上的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系上它就可以在江湖之中浮游,却要发愁它太大没有东西可装,可见先生还是有一颗茅塞不通的心啊!”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叫它樗。它的大树干疙瘩盘结,不合于木匠用于画直线的墨线,它的小枝条又弯弯曲曲的,不合于木匠画圆的规和画方的矩,长在路上,木匠看都不看。你现在说的话,虽然宏大却不切实用,大家都不会听。”

庄子说:“你难道没看到那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在地上,等着捕捉来往的小动物。东跳西跳,不管高低,碰到弩机和陷阱,死在罗网里。现在再看那牦牛,身体大得像天边的云。它的本领很大了,它能做大的用处,但是却不会捉老鼠。现在你有这样一棵大树,忧虑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栽到虚无的地方,辽阔无人的旷野,悠游自得地在树边徘徊,逍遥自在地在树下躺卧呢?树不会因遭斧头砍伐而夭折,没有什么侵害它的东西。既然没有地方可用,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简析】

《庄子》一书中的“有用”往往指事物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效用。而“无用”则是超出日常生活一般意义的非功利的“大用”。“大用”与“小用”则在世俗与超越世俗两个层面上都起作用。“不龟手之药”用于“洴澼絖”中,是世俗层面的“小用”;用于战争以博取“裂地而封之”的功名是世俗层面的“大用”。大葫芦用于装水、做瓢是世俗层面的“小用”;用于做腰舟是世俗层面的“大用”。在这一层面上,惠子只看到了“小用”,看不到“大用”。不同于“狸狌”捕鼠的现实功用,“斄牛”徜徉于山林,是超越世俗层面上的“大用”。大樗树没有实际功利的用,然而可以栽种在现实世界之外的“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使人在无为无害的状态中做一番精神上的逍遥之游,这才是超越世俗层面的最大的“用”。惠子不懂“用”的大小之分,所以庄子说他“拙于用大”。

【思辨】

1.有人认为庄子“无用为大用”的理论是消极的,是逃避现实的哲学,你怎么看?

2.庄子关于“用”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有适用性吗?

七、任公子垂钓

《庄子》

【原文】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 ,五十犗 以为饵,蹲乎会稽 ,投竿东海,旦旦 而钓,期年 不得鱼。已而 大鱼食之,牵巨钩,錎 没而下骛 ,扬而奋鬐 ,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 鬼神,惮赫 千里。任公子得若 鱼,离 而腊 之,自制河 以东,苍梧 已北,莫不厌 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 讽说 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 ,趣灌渎 ,守鲵鲋 ,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 以干县令 ,其于大达 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 ,其不可与经于世 亦远矣!

【释义】

任国的公子准备了大鱼钩,拿粗大的黑绳做钓线,把五十头阉割了的牛用作鱼饵,蹲在会稽山上,把鱼竿投到东海里,天天去钓,一年都没钓到鱼。不久大鱼吞饵,牵动大鱼钩,沉没到水里,在水下奔驰,鼓动鱼鳍往上蹿,掀起像山一样的白色波浪,海水震荡,声音大得像鬼神发出的一样,威震千里。任公子钓到这条鱼,剖开做成鱼干,从浙江以东到广西苍梧山以北,没有不饱餐一顿的。此后不久,后世那些才能浅薄只会道听途说的人,都惊讶地奔走相告。假如举着带细钓线的小鱼竿,快步走到灌溉用的小沟小渠,只能守着钓到鲵鲋之类的小鱼,至于想要钓到大鱼那就困难了!粉饰浅薄小语来谋求高名美誉,那距离大智明达也太远了。因此没有听到过任氏风采的人,他们要治理政事那还差得远呢!

【简析】

一般人垂钓,是用小钓竿、细钓线,拿蚯蚓之类的作鱼饵,在小沟小渠里投下鱼钩,这样最多钓到鲵鲋之类的小鱼。而任公子的准备工作非同一般:用大鱼钩粗钓绳,拿五十头牛作鱼饵,蹲在会稽山上,在东海里投下鱼钩。钓的时候,他不急功近利,每天都去,整整守了一年都没有放弃,最终钓到了足够让“制河以东,苍梧已北”的人们都饱餐一顿的大鱼。任公子垂钓,着眼于大,日日守候而毫不着急,这是一种清静无为的做法。这则寓言是为了说明如何在治理国家方面达到“大达”。《老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说治国要像烹调小鱼一样。这句话的含义向来有争议,有人认为是说要注意火候,有人认为是说要注意各种佐料的调配,还有人认为是说像烹调小鱼不能勤翻一样不要扰民,无为而治。任公子垂钓的故事可以为最后一种说法做一注脚。

【思辨】

1.“饰小说以干县令”的人,与在小沟小渠里钓鱼的人,有何共同点?

2.查找相关资料,试作探讨:“无为而治”是否意味着什么都不做?

八、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原文】

扁鹊 见蔡桓公 ,立有间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 ,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 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 以为功。”

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 ,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 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 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 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 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 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 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释义】

扁鹊去拜见蔡桓侯,站了一会儿,说:“您有病在表皮的纹理中,不治疗的话恐怕会加重。”蔡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出去后,蔡桓侯说:“医生总是喜欢治没病的人,好当成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桓侯,说:“您的病在皮肤肌肉间了,不治疗的话会加重。”蔡桓侯不理睬他。扁鹊出去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蔡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中了,不治疗的话会加重。”蔡桓侯又不理睬他。扁鹊出去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过了十天,扁鹊远远看到了蔡桓侯,掉转身子就跑。蔡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何这样。扁鹊说:“病在表皮的纹理,是可以用药物熏洗和热敷治疗的;病在皮肤肌肉间,是可以用针灸治疗的;病在肠胃,是可以用清火去热的汤剂治疗的;病在骨髓间,是由司命神掌管的,没有治疗的办法了。现在国君的病已经在骨髓了,所以我不再见他了。”

过了五天,蔡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蔡桓侯于是就病死了。

【简析】

韩非子有意识地整理或创作了一些寓言故事,用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这些故事虽然未必符合史实,但是往往寓意深刻,能给人以启发。上面的选段生动地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的形象。扁鹊“立有间”就判断出了蔡桓侯的病情,并且建议治疗;后来又几次三番地提醒;最后见桓侯而“还走”,还跑到秦国去。足见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并且机警果断。而蔡桓侯不承认自己的病情,无视扁鹊的良言,误解扁鹊的用意,最终身体疼痛,再派人寻找扁鹊为时已晚。足见他多疑自欺,讳疾忌医,刚愎自用。聪明者应该正视和承认自身存在的问题,防微杜渐,正如司马迁所说:“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

【思辨】

1.作者为何要安排扁鹊对蔡桓公的使者解释缘由的情节?

2.多疑会导致听不进他人的良言,而轻信又会导致上当受骗,如何平衡两者?

九、察今

《吕氏春秋》

【原文】

上胡不法 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 而来者也,人或益 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 也。时不与法俱至 ,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 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 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 堂下之阴 ,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 肉,而知一镬 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 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 ,荆人弗知,循 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 其先表之时可导 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 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 ,悖乱不可以持国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 矣。故凡举事 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 乎?以此故法为 其国,与此同。时已徙 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 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 善游哉?以此任物 ,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释义】

国君为什么不效法古代圣王的法令制度呢?不是法令不够好,而是因为根本不可能效法。古代圣王的法令制度,是经历了上古时代流传而来,其间有人增补过,有人删减过,又怎么能效法呢?即使没有人增加或删减它,也无法效法。

大凡古代圣王的法令制度,是切合当时情况的。而古时候的时代状况不会和法令一起保持到现在,所以即使法令存留至今,也还是不能效法。所以要舍弃古代圣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去效法他制定法令的依据。古代圣王制定法令的依据是什么呢?古代圣王制定法令的依据是人。而我们自己也是人。所以观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观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的道理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是相同的。有道之士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推知古代,根据见到的推知没有见到的。所以观察厅堂台阶下的日影,就能知道太阳、月亮运行的情况以及早晚和季节的变化;看到瓶中水结成的冰,就能知道天气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藏;尝一块肉,就能知道整个锅中肉的味道,了解整个鼎中味道的调和状况。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中设置渡河的标记。澭水突然水涨满溢,楚国人不知道,沿着做好的标记在夜里渡过,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士兵惊恐的状况如同城中房屋崩坏一样。先前他们设置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沿着标记渡水的,现在河水变化涨高了,楚国人却还是沿着原先的标记渡河,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效法古代圣王的法令制度,和这种情况有相似之处。现在的时代已经与古代圣王的法令适合的时代不一致了,却要说这是古代圣王的法令所以就效法,用这种做法治理国家,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所以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混乱,守着法令制度不改变是行不通的。悖谬混乱都无法保住国家。世事变迁,时代改换,改变法令是应该的。这就好比良医,病情有各种变化,药也随之有各种变化。病症改变而药不改变,原本能长寿的,现在也要变成短命夭折的人。所以凡是做事情一定要遵循法令来行动,更改法令制度则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他急忙在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里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停下来,他再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宝剑。船已经走了一段路了,但剑没有动过,像这样寻找他的剑,不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来治理他的国家,和这个人的举动是一样的。时代已经改变,法令却没有改变,用来治理国家,难道不是很困难吗?

有个路过江边的人,看见有人正拉着一个婴儿,要投到江里去,婴儿在啼哭。路过的人问这人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擅长游泳。”即使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难道就一定擅长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务,必然是悖谬的啊。楚国治理国家的情况,和这有相似之处。

【简析】

中国古代社会有“崇古”传统,在治理国家方面,往往以传说中的古圣先贤为榜样,有“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念。上述选段则论述了盲目效法先王法度的不可取,提出了察今而变法的主张。古之法与古之时代相应,今之法须与今之时代相应,既然时代改变,法令制度就必须跟着改变。如果固守先王成法,就会犯循表夜涉、刻舟求剑一样的错误。而“察今”,主要是体察“人”,也就是社会中的普遍人情。可以从自己出发,以己度人,窥一斑而知全豹,进而了解整个时代,为制定合适的法令提供依据。

【思辨】

1.“引婴投江”的故事,是否与“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具有同样的寓意?

2.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的“崇古”传统?

十、《百喻经》二则

【原文】

愚人食盐喻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曰:“所以美者,缘 有盐故。少有尚尔 ,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 食盐。食已口爽 ,返 为其患。

三重楼喻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 。到余 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 ,心生渴仰 ,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 于彼,云何顷来 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 作彼家端正舍 不?”

木匠答言:“是我所作。”

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

是时木匠即便经地 ,垒墼 作楼。

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 ,而问之言:“欲作何等?”

木匠答言:“作三重屋。”

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

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造第三重屋?”

愚人固言 :“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

时人闻已,便生怪笑 ,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

【释义】

愚人食盐喻

以前有个愚蠢的人,来到别人家作客。主人给他饭吃,他嫌饭菜太淡了,没有味道。主人听他这么说,就加了点盐。他觉得加了盐味道变得鲜美,于是就自己盘算:“菜变鲜美了,是因为有盐的缘故。很少的一点盐尚且这么鲜美,何况多呢?”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所以就空口吃起盐来。吃后口干舌燥,不辨滋味,反而得到了不好的结果。

三重楼喻

从前,有个富裕而愚蠢的人,痴傻没有见识。他来到另一个富人家,看到一座三层的高楼,高大富丽,宽敞明亮。他心里产生了羡慕的念头,于是就想:“我的钱财,不比这个人少,为什么向来都没有造一座这么好的楼房呢?”他就叫来木匠问道:“你会做他家那么好的房子吗?”

木匠回答说:“那座楼就是我造的。”

这个蠢人就说:“那你现在就给我造一座那样的楼吧。”

这时木匠就开始丈量地基堆砌砖块造楼。

蠢人见到木匠丈量地基堆砌砖块,心里还是非常疑惑,看不明白,就问木匠说:“你这是干什么?”

木匠回答说:“造三层楼。”

蠢人又说:“我不想要下面两层,你给我造最上面的一层。”

木匠回答说:“没有这种事!哪里有不造最下面的楼,就能造第二层的?不造第二层,哪里能造第三层楼?”

蠢人固执地说:“现在我用不着下面的两层,你一定要给我造最上面的一层。”

当时的人听了,觉得怪异,嘲笑那个蠢人,都这么说:“哪有不造最下面的一层楼,就能造最上层的!”

【简析】

《百喻经》虽然属于佛教经典,但是里面的故事生动活泼,富于趣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很多故事蕴含人生哲理,引人深思。第一则故事中的愚人,以为空口吃盐可以享受到鲜美的味道,这一错误认识是由吃饭时加一点盐感觉味道很好的经验而来,然而事实证明,少吃鲜美而多吃更鲜美的逻辑是行不通的。第二则故事中的愚人,眼中只有富丽堂皇的第三层楼,却不懂高楼要从地基建起的道理。作为读者,我们也要经常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思维缺陷,或者有急功近利的心态,因而有意无意中也扮演了愚人的角色?

【思辨】

1.有人认为,“愚人食盐”的故事主要说明了做事要有“度”。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2.想一想:你人生的第三重楼是什么?必须先建造的下面两层楼又是为什么? 28nXXnYqQ9vP0vn2xbo4Mcna2dFRCM0XeBAp8rBj9EqieX8DInSLUj5Kp8MzKWq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