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商代后期农业的发展

一、卜辞中的“ 年”、“侑雨”、“受年”

以河南、河北、山东为其主要活动地区的商族,从文献上和考古发掘来看,在商代前期就已经是一个以耕稼农业为主的民族了。不过,在盘庚迁殷之前还处在一种游荡的粗耕农业阶段。到盘庚迁殷前后,商族才进入定居的农业生活。若不然,商王盘庚迁殷就不会引起臣民的坚决反对。臣民之所以反对,主要是由于当时农业已达到比较精耕的阶段,增大了收获量,可以久居一地,不用因生活问题而必须搬家了。于是,农民产生了安土重迁的心理。在《盘庚》中,有诸如“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之类的训词。如没有农业生活的底子,是不会出现这种训词的。

商代后期农业之繁盛,甲骨卜辞中反映得很清楚。甲骨文中有关农事的文字很多,诸如农、畴、疆、田、井、圃、囿、米、啬、耤、桑、年等字。农产品的种类则有麦、黍、粟、禾、 等字。出现了这么多与农业有关的文字,正是农业已被时人所重视和关心的反映。

农业已是当时商人生活所依赖的主要生产部门,农产品的丰歉直接影响到商代统治者的生活,因而他们便经常向天帝、祖先以及山川之灵等祈求卜问:

帝令雨足年。贞:帝令雨弗其足年。(《前》1.50.1)

甲申卜,贞:兹雨隹我祸。(《乙》4742)

辛未卜, 贞:黍年 足雨。(《合》229)

己酉卜,黍年 (有)足雨。(《前》4.40.1)

商人以“帝”为至上之神,以为雨是天帝所降,卜问天帝是否降充足的雨量,是为了农产品的丰收。可是雨水太多又会成祸,因而有“兹雨隹我祸”的占卜。所谓“黍年”,是因为黍是商代主要的农产品之一,卜问有没有充足的雨量,使黍获得好年成。

辞中还有“ 年”与“侑雨”:

年于河,此又(侑)雨。(《南明》424)

于河年,又(侑)雨。(《粹》834)

年于岳, 又(侑)大雨。(《南明》426)

年祖丁,先 ,又(侑)雨。(《甲》1275)

“又”读作“侑”,有要求之意。“ 年”“侑雨”,即求年祈雨,都是为了农业获得好年成而进行占卜和祭祀。在河水灌溉未发明以前,农作物的生长依靠天雨。所以,商人求雨的卜辞很多。一期卜辞中还有占东、西、南、北方“受年”的记录:

东受年。(《粹》903)

癸巳卜,争贞,东土受年。(《乙》5242)

南土受年。(《粹》904)

贞,西土受年。(《乙》7009)

乙巳卜, 贞,西土受年。三月。(《后》下38.3)

□卯卜,北受年。(《粹》906)

……北土受年。(《乙》4423)

以上各辞都是武丁时所卜。廪辛、庚丁以后,“受年”也作“受禾”(《粹》905;《佚》653;《摭续》111)。《说文》:“年,谷孰也。”《穀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禾”,《说文》:“嘉谷也……”段玉裁注:“嘉谷之连稿者曰禾,实曰粟,粟之人曰米,米曰粱,今俗云小米是也。”卜辞中“受年”与“受禾”同义,都是祈望五谷丰登之意★★★“禾”有广狭二义,狭义是指一种特定的谷类,而广义则是谷类的泛称。“受禾”的禾大概是泛称。于省吾认为,在卜辞中有“受黍年”、“受 年”、“受 年”、“受麦年”。但是没有一个“受禾年”的例子,由此可以推知。

综合上面所引卜辞中有关农业的情况,虽然还看不出当时的农业已达到多高的水平,但至少可以证明商族对农事的重视和农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二、商代后期农作物的品种和酿酒所反映的农业情况

商代后期农作物的品种,从甲骨文中看来,已经相当复杂了。但是,那些品种到底相当于今天的什么谷类,目前可以说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卜辞中所见到的谷物,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的是“黍”和“麦”,其他的则众说纷纭。

黍“黍”字,甲骨文作 或省水作 。下面引几条卜辞:

甲子卜, 贞,我受黍年。(《续》2.29.3)

庚申卜, 贞,昔且丁不黍隹南。(《乙》1968)

戊寅卜, 贞,王往氐众黍于冏。(《前》5.20.2)

庚戌卜, 贞,王立黍,受年;贞王勿立黍弗其受年。(《乙》下6964)

贞,王勿 省黍。(《契》492)

小臣令众黍,一月。(《前》4.30.2)

贞帚妌黍受年。(《续》4.27.4)

贞乎帚妌黍受年。(《金》645)

贞,帚妌黍萑。(《戬》25.1)

这都是有关黍的占卜。“受黍年”是希望黍有好收成,有的“黍”是动词,即种黍之意。卜辞中之“我”、“小臣”、“帚妌”等贵族统治者当然不劳动,劳作者是他们所“令”、所“氐”的众人。其中“立黍”与“省黍”同义。“立”即古“莅”字,意思是说他们到田间去监督或省视生产。

“黍”在商代是主要农作物,占卜的辞例有上百条之多,可见黍在商代是最普通的粮食。黍即今天我们所说的黍子,去皮叫大黄米。《说文》:“黍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从禾,雨省声。孔子曰,‘黍可为酒,故从禾入水也’。”商代酿酒大概用黍而不用稻。

月一正,曰食麦。(《后》下1.5)

翌乙未,亡其告麦。(《前》4.40.6)

翌丁,亡其告麦。允亡。(《契》41)

翌辛,亡告麦。(《京津》567)

卜辞里“麦”的字形毫无问题,不过有关“麦”的记载不多。第一条郭沫若引《月令》“孟春之月食麦与羊” 为证,当然是很正确的。只是下面几条中的“告麦”是什么意思,很难解说。胡厚宣认为是侯伯从各地来向王告麦之丰收 。于省吾则不同意,因为按卜辞通例,有关丰收都叫“受年”。于先生认为也不是祭告用麦,因为祭祀言告决不用“亡其”,也不用“允”字作为验词。所以,于先生认为“告麦”的意思是:“商王在外边的臣吏,窥伺邻近部落所种或所收获的麦子,对于商王作了一种情报,商王根据这种情报,才进行武力掠夺。”

于先生的说法也不能自圆其说。因为在商代谷物中,麦不是最贵重者,也不是商人的主食。商代的黍、稷等农作物远贵于麦,为什么只有“告麦”而绝无“告黍”、“告 ”、“告稻”等?所以,于先生用掠夺说来解释“告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小麦的收获有一种异于他种谷物的特点。别的谷物如小米、高粱、玉米等成熟之后,晚收几天,甚至十几天,都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小麦则不同,成熟后若不马上收割,其麦穗干透,麦粒极易脱落。若迟几天收割,会有大量麦粒碰落地上,损失甚大。所以,小麦一成熟,农民往往连夜收割。因此,我们是否可以推想,卜辞中的“告麦”是当麦刚一成熟,立即有人向商王报告,使及时收割,免受损失。当然,这仅是一种推测,是否能成立还有待于进一步深考。

,麦的一种)

王其 ,弜 ;王弜 ,王弜 。(《摭续》106)

乙亥卜,受 禾。(《粹》887)

贞,自上甲 ,若。(《甲》2805)

甲辰卜, 登且乙。(《库》995)

甲辰贞,其登 。(《甲》353)

癸未卜,登 于上示。(《库》1061)

卜辞中的“ ”字,自罗振玉、王国维一直到胡厚宣、陈梦家诸先生,都释为往来的“来”字。于省吾释为“ ”字,字作禾首来身 《说文》谓:“ ,齐谓麦 也,从禾来声。”段玉裁注:“来之本义训麦,然则加禾旁,作 俗字而已,盖齐字也。据《广韵》则埤苍来 字作 。”“ ”大概是“麦”的一种。

(稷)

己酉卜, 足雨。(《前》4.40.1)

年,三月。(《库》1029)

于。(《宁沪》1.128)

眔小丁。(《京津》4039)

于宗。(《佚》563)

癸未卜,其征登 于羌甲。(《京津》4025)

□□卜,其 于羌甲。(《邺》三下42.7)

这个“ ”字,甲骨文作 等形,于省吾先生厘定为 。孙海波先生释粟。陈梦家先生厘定为 ,谓:“可能是粱字”,“还可能是 字或粟字” 。这个字在卜辞中凡四十见,出现次数之多仅次于黍。可见 是商人的主要食粮。《尚书·盘庚》有“越其罔有黍稷”,《酒诰》有“纯其艺黍稷”。从文献上也可以看出,黍和稷是商人最普通的食粮。卜辞中的 字,可能就是文献上的稷字的本字。稷字,《说文》谓:“ 也,五谷之长”;而 字,《说文》则谓:“稷也,从禾 声。 或从次。”由此可证, 很可能是稷的本字。所谓稷,今天北方人称为谷子,去皮就叫做小米,为北方农民的主食。

䊤(稻)

受䊤年。(《乙》中4567)

癸未卜,争贞:受䊤年。(《契》491)

戊戌卜, 贞,我受䊤年。(《粹》870)

辛未卜,王䊤 。(《京津》2355)

己丑卜,贞,䊤于……吉。二月。(《人》2311)

“䊤”字,罗振玉释酋,金祖同释粟,陈梦家释秬 。只有唐兰先生释䊤,并谓读作䆃或稻 ,我们觉得此说比较可信。关于稻谷的种植,在长江流域,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就已经很发展了。到商代,不会传播不到黄河流域。据说郑州白家庄早商遗址中曾经发现稻壳痕迹 ,就是证明。

秜(野生稻)

丁酉卜,争贞,乎甫秜于 ,受 年。(《乙》上3212)

“秜”字,卜辞作 ,陈梦家先生厘定为秜。于省吾从之,并引《说文》:“秜,稻今年落来年自生谓之秜”,因谓此即野生早稻 。这个说法是可遵从的。

综合上面所谈的商代后期的农作物品种,已有黍、麦、 (麦的一种)、 (稷)、䊤(稻)和秜(野生稻)等六种之多。此外还有 ,不知道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品种。现代流行的主要谷物,大概在商代就已大致具备了。

商代后期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丰盛,还反映在酿酒业的发达上。在中国历史上,商人以喜好饮酒而驰名。《尚书·酒诰》说:商人“惟荒腆于酒……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这当然是周人给商定的重大罪状。可是商的贵族微子也承认他们喝酒过量,致使国家丧乱。他说:“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 周初的金文中也有同样的文辞:“我闻殷坠命,唯殷边侯甸,粤殷正百辟,率肄于酒,故丧师。” 周人所作的诗歌中也有:

咨汝殷商,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既愆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战国时人的记载中有:

纣为长夜之饮,惧以失日,问其左右,尽不知也。

这两段文字,将狂欢呼号、以白天为黑夜的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描写得活龙活现。从卜辞中也可以找到证明。卜辞中用酒祭祀的辞例举不胜举,如:

乙卯贞, 大乙……。(《粹》133)

贞王于 于上甲。(《掇》2.98)

癸酉卜,争贞:来甲申, ,大报自上甲。五月。(《甲骨文零拾》第21片)

贞昱乙酉, 唐足。(《遗》4)

昱丁亥, 大丁。(《乙》4510)

癸卯卜, ,昱甲辰 大甲。(《乙》7258)

卜辞中酒字作酉,或作 (《甲》2121)、 (《京都》1932)。上面卜辞中之“ ”,甲骨文作 ,是用酒祭祀的专用字,不是酒字。上面所引的卜辞都是记录用酒祭祀祖先。商人酿酒用黍而不用稻,因而黍在卜辞中是最多见的谷类。

商人有一种酒叫鬯,卜辞有:

癸卯卜,贞:弹鬯百,牛百,用。(《前》5.8.4)

鬯五卣又(有)足。(《京》4237)

其福新鬯二升一卣,王……(《戬》25.10)

……

羌……人,鬯一卣,卯牢又一牛。(《后》下7.5)

鬯是一种香酒,《说文》:“鬯,以 酿郁草芬芳攸服,以降神也。”由此可知,商人用鬯敬神,动辄数卣,有的竟达百卣之多。还有一种酒叫醴(《粹》232),据说是一种甘酒。说明商代后期酒的品种复杂,祭祀用酒和饮用数量又大。另外,从殷墟出土的铜器,十之七八是酒器。据安阳发掘报告,铜器中如卣、爵、斝、盉、觚、觯等,都是饮酒用的,制作都极为精美。可见统治阶级对酒器制作和酿酒的重视。当时这样大量地酿造酒,必定是在有大批剩余农产品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所以,商代后期酿酒业的发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农业已经发展到相当高度。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粮食的收获量必然增大。于是,粮食的储藏问题就突出了。在郑州、辉县、邢台、藁城等地的早商遗址和殷墟的晚商遗址中,发现了很多大概是用于贮藏粮食的窖穴 。我国古代一直流行窖藏粮食的传统,如《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可以穿窦窖,修囷仓。”这是说周代的窖藏。商遗址中所发现的窖穴,修造得很讲究。其口部为长方形、圆形或椭圆形,有的深达8至9米。窖壁直而光滑,上下有梯形的对称脚窝。所以有学者认为,这就是商代贮藏粮食的窖穴。

从商代后期农作物品种的繁多、酿酒的兴盛和贮粮窖穴的发现,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确实有了较高的发展。

三、商代后期的农具与耕作技术

商代后期农业发展的原因,与生产工具的改进很有关系。商代已是青铜器时代,这是毫无疑问的。自1928年开始在安阳对殷墟进行有系统的发掘,到现在已达数十次之多,挖出来的劳动工具,有青铜器、石器、蚌器等,但从未发现铁器。1952年在郑州二里岗发现了钻凿卜骨用的铜凿。我们知道商人是最重视占卜的,他们用于占卜的工具,一定是当时质量最好的,是最坚锐的工具。此前有人怀疑青铜工具是否能胜任钻凿坚硬的甲骨,误认为当时必有比青铜器更坚锐的利器。二里岗铜凿与卜骨的一同出土,证实了商代最坚锐的劳动工具就是青铜器(采李亚农说)。但是,当时有没有青铜农具?却是个一直在争辩着的问题。

在田野考古中,发现过少量的青铜农具,或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青铜工具,主要有 等。如1963年、1974年在湖北黄陂盘龙城中商遗址的墓葬中,出土有 斧等青铜农具 。1953年在安阳大司空村晚商晚期层中发现一把大青铜铲,全长22.45厘米,刃宽8.5厘米,重1.125公斤,上端有方銎枘,可以安装木柄,有明显的使用痕迹 。1960年在苗圃又发现一把,长21厘米,宽11厘米 。可见在商代确以青铜制作农具。由于青铜农具极少发现,因而有人认为青铜是珍贵的东西,不会用于农具的制作 。有人则认为商代既然是青铜器时代,正是以青铜生产工具和兵器而得名,商人只用木、石、蜃、蚌制作农具,而不用青铜制作农具的说法是不合逻辑的

我们的看法是商代有青铜农具是不可争辩的事实,但考古发掘所反映的客观事实表明,青铜农具的数量确实寥寥可数,而木制、石制、蚌制的农具却是大量的。在这种客观事实面前,我们可以对青铜农具出土稀少的原因作出种种推测。从世界各国的古代历史看,在青铜器时代而行用石器农具是普遍的现象,不独中国为然。恩格斯说:“铜、锡及两者的合金——青铜,都是最重要的金属;青铜可造有用的工具及武器,但是还不能完全代替石器;这只有铁才可以做到,而当时还不知道采铁。” 所以,商代虽然有青铜农具,但是数量可能很有限,这是合乎历史条件的。对商代后期农业生产起重大作用的不会是青铜农具,而应该是大量出土的石器农具。

1928年秋殷墟第三次发掘,在小屯村北的大连坑B14及其稍北,一次出土了上千件石刀 。在一个坑的3.6米以下,出土了“极多石刀” 。1932年秋第七次发掘E区,在E181方窖内,与甲骨、白陶、玉器、残铜器一同出土有石刀444件,石斧1件,蚌器78件 。蚌器是蚌刀、蚌锯。据主持殷墟发掘的李济统计,小屯出土的石刀,从第二次至第七次发掘,所搜集到的标本总数达3640件之多 。这些石刀就是石镰。从出土的集中现象看,这些石农具是王室贵族所有,大概在收获季节临时发给劳动者,收获完毕再交还王室。在考虑商代的社会性质时,这一点应当注意。

商代后期的农具主要是石制的,其次有蚌制和木制的。蚌铲、蚌铚是用天然河蚌稍加磨制而成,所发现的多为残器。蚌铚与石铚差不多,二里岗商代长方形一孔蚌铚与小屯长方形一孔石铚很相近。《淮南子·氾论训》:“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这是有关上古用蚌制农具的最早记载。“蜃”就是产于淡水中的蛤蚌。蚌铚、蚌镰在二里岗、安阳都有发现,都是收割工具。

木制的农具,由于易腐朽,当然不会保留到现在,地下考古中是不会发现的。但是,1958—1959年在殷墟的不少窖穴壁上发现清晰的木耒痕迹,都是双齿。例如在小屯西地H305坑发现大型耒痕,齿长19厘米,齿径7厘米,齿距8厘米。在大司空村H112坑发现的小型耒痕,齿长18厘米,齿径4厘米,齿距4厘米 。木耒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即已开始使用 ,一直流行到商代。从甲骨文“耒”字像人持耒而耕形,也可以得到证明。

商代后期这些石、蚌、木制农具和少量的青铜农具,一般说来还是很原始的。但是,为什么他们能用这样简陋的农具创造出繁荣的农业呢?是不是因为耕作技术的进步呢?商代后期是否已发明牛耕?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郭沫若谓犁字初作 ,又从牛作 ,似用牛拖犁而耕的形象 [9] 。我们推想,即使已有牛耕,也一直没有通行。牛早已被服用,如传说商的祖先王亥作服牛。牛既已被服用,可以用于拉车,当然也不排除用于拉犁。从卜辞看,商代的牛主要用作祭祀的牺牲。祭祀时经常杀牛,从一头、几十头到数百头。到春秋以后,牛耕才逐渐普遍。

当时,与农耕有关的历法已很进步,年、月、日和平年、闰年的推算都很科学。何时下种、何时收获,就是按准确的农历进行的。田亩的划分,从卜辞“田”字的形状看,有作 (《粹》1544)、作 (《拾》6.7)、作 (《拾》6.1),可见不都是四方规整的方田,而是随自然地形略加规划。

甲骨文中的耤田、 田、圣田,既是一种耕作组合,也含有劳动技术。卜辞中有:

乎耤于陮,受 年。(《乙》4057)

辛丑贞:□□人三千耤。(《粹》1299。耤,郭沫若释“尽”)

己亥卜,贞,令吴小耤臣。(《前》6.17.6)

庚子卜,贞,王其雚(观)耤, 。十二月。(《后》下28.16)

贞, 小臣令众黍,一月。(《前》4.30.2)

□□卜, 贞,王大令众人曰 田,其受年。十一月。(《续》2.28.5)

,五百四旬七日至,丁亥,从。在六月。(《乙》15)

戊子卜,宾贞,令犬 田于虎□。(《京都》281)

贞,王令多 田。(《粹》1222)

癸亥,贞:王令多尹 田于西,受禾。(《京都》2363)

卜辞中“耤”字作 (《前》6.17.5)、 (《前》7.15.3),像人侧立推耒,或像一人手持耒的长柄,足踏耒下端之形。“耤”字下部有“止”(趾),表示用趾踏耒使耒深入土下,郭沫若、余永梁、徐中舒诸先生先后有所考释 。《淮南子·主术》说:“一人跖耒而耕”。《盐铁论·取下》曰:“不知 耒躬耕之勤也”。《未通》篇谓:“民 耒而耕”。所谓“ 耒”、“跖耒”,都是指以脚踏耒,这是一种原始的耕作方式。从以上诸文献中,亦足见这种耤耕一直流行到秦、汉时代。殷墟出土过铜铲,其窖穴留有木耒痕、铲痕,则知这种耕作方式在商代后期确曾通行。又甲骨文“方”字作 (《存》595)、 (《铁》162.4),徐中舒先生谓亦像耒的形制,初无方圆之意,像柄首横木,下长横即足所蹈履处,古者秉耒而耕,刺土曰推,起土曰方。《诗经·小雅·大田》曰:“既方既阜”。《诗经·大雅·生民》:“实方实苞”。徐先生谓此两“方”次序均在莳艺之先,亦当为坺土之事。又甲骨文有 (《甲》1268)、 (《甲》1439),当即“ ”(耜)字。耜字,小篆作 、作枱、作鈶, 文作 ,经传作耜。

”像碎土锄草之工具。另外,甲骨文有 (《后》上19),可能是犁字之初文,还有从牛的作 (《后》上三)。犁亦为当时的耕具。后人往往写作“物”。《周礼·地官·载师》:“以物地事”;《地官· 人》:“则物其地”;《左传》成公二年:“物土之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仞沟洫,物土方”。这些“物”字,当均为“犁”字,用作动词。

上举卜辞中“ 田”之“ ”字,实即《吕氏春秋·长利》中“协而 ”的“协”字。《说文》谓:“协,同众之龢也。” 字的力即耒形,即许多耒,人们在田中并肩合耦而耕,这样可以更有效率地从事大面积的松土。

在商代后期,不论是耤田,还是 田,都是众人彼此互助进行生产劳动。其区分,耤田是在王直接管理的田地上劳动,因而王经常要躬亲去“雚”(观)或“省”,或者派“小耤臣”、“小臣”去监督;而 田则是在族有或者公社所有的土地上耕种。

卜辞中“ 田”的“ ”字有多种写法,有 等形,学者们有多种读法,其中余永梁释为“圣”,并引《说文》“汝颍之间谓致力于地者曰圣” 为证,最善。后来,郭沫若从之,不过解释为“筑场圃之事”,则未达一间。于省吾认为圣是垦字的古文,“圣田”即指商时的“垦田” 。张政烺则释为“裒田”,谓系指商时的“开荒” 。于、张两先生的解释都是有理有据,逐渐为学术界所公认。

古时中原系森林草莽之地,开田垦荒是极为繁重的劳动。上面所举卜辞第七例,这次“圣田”经历了547天。这条卜辞是在六月即夏至月占卜,到第二年十二月的“日至”这天即丁亥(从张政烺的句读),一次垦荒达一年半的时间。商代后期的统治阶级为了扩大生产面积,集中财富,经常派遣农官率众到远方异域,经年累月地从事艰苦的垦殖活动,因而商王的国有土地在不断地扩大。 r/MwBkvg/2OkbQ3C/ux2xkj4oTRX6KeLP1CAnCRp9tGdei0kauppZwKNeIjANkP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