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从田野考古上看商代前期的文化(一)

考古学上有关商代的文化遗址,1949年以前,除了安阳殷墟以外,几乎没有发现别的什么重要的商代遗址。因而对盘庚迁殷以前的商代历史,只能凭文献传说和甲骨文的有关记载去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工作者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和长江流域,开展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先后在河南的辉县、安阳、郑州、密县、荥阳、偃师、洛阳、伊川、临汝、巩县、登封、陕县、新郑、永城;河北的磁县、邯郸、武安、邢台、藁城、石家庄;山东的济南、益都、昌乐、寿光、曲阜、胶南;陕西的华县、扶风;山西的夏县、闻喜、永济、芮城、运城、翼城;湖北的江陵、黄陂,以及安徽、江西等省内发现一些商代遗址。这就大大丰富了商代的史料。尤其是补充了盘庚迁殷以前的所谓前期(早商和中商)的一段空白,从而使我们对商代历史的发展,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代表商代前期的遗址,又分为二里头文化期和稍后的二里岗、藁城和黄陂等遗址。

一、二里头遗址三、四期所反映的早商青铜器与农业生产

商代前期是自商汤灭夏以后开始的。夏王朝晚期的政治中心在河南的伊、洛流域。《史记·吴起列传》载吴起之言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国语·周语》载西周时“三川震”,伯阳父说:“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是谓伊、洛之于夏,犹西周三川之于周,黄河之于商,是指京都附近的河流对国家盛衰之影响。可见夏桀亡国时之都城确在伊水、洛水之间。商汤灭夏的用兵路线,是自东而西,先伐韦、顾、昆吾,最后才进军至伊、洛攻灭夏桀。

伊、洛一带的田野考古,主要的发现是1959年春以来,在偃师二里头发现的一种早期文化。这一类型的遗址,范围大、堆积厚,文化遗址和文化遗物很丰富,最具代表性,因而命名为“二里头文化”。偃师二里头遗址的位置,正处在伊、洛流域,同传说中的夏桀所在中心地区,大致相符。从遗址层位的叠压关系上看,这一文化遗址,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早于郑州二里岗商文化的堆积。其考古编年共分四期,基本上可以分前后两大期;一、二期为前期,三、四期为后期。一期蚌片碳14测定的年代为距今3585±95年(公元前1620±95年),树轮校正年代范围是公元前2080—1690年。三期的绝对年代,经碳14测定为距今3210±90年(公元前1245±90年),树轮校正年代范围是公元前1590—1300年。一、二期在夏积年之内,三、四期则应是早商阶段(参见本书第四章第三节)。从三期开始,政治上便由商汤政权代替了夏桀政权,也就是商文化代替了夏文化。

下面就根据二里头遗址三、四期所反映的早商文化,作一个概括的叙述。

从偃师二里头遗址三、四期所出土的遗物,可以看出这时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社会分工和交换也有了发展。三期文化层中出土的铜渣、坩埚片和铜镞、铜戈、铜爵、铜凿、铜刀、铜鱼钩、铜铃等(参见图38),最具代表性。这些铜器经过鉴定为青铜器 。可知商代早期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这也是我国中原地区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

图38 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

1、2.镞 3.鱼钩 4.小刀 5.锛 6.凿 7.锥 8.爵 9.铃

所出的这些青铜器,制作都相当精致,特别是曲内铜戈,制作工整。绿松石镶嵌的圆铜器,制作尤为精美。这种工艺不仅需要熟练的铸造技术,而且需要工艺美术上熟练的镶嵌技术与之相结合。铜爵的铸造工艺更为复杂,它是仿自陶爵,采用多合范(从铸痕上看,至少四块范)铸成。圆形铜器及铜泡形铜器 不知作什么用途,可能是镶嵌在他物之上的饰物。这些铜器反映出商代早期的青铜铸造业已经相当发达了。

青铜铸造业是商代早期极其重要的生产部门。并且从铜镞,尤其是铜容器的出现,可以看出已不是刚刚产生的初级阶段,更不是萌芽时期,而是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因为合范法铸造需要较高的铸铜技术,没有较长时间的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不可能办到的。但另一方面,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发现的数量并不太多,器小而薄,造型简单,几乎全是模仿骨、蚌、陶等器具铸成的。所以这时的铸铜工艺还保留着相当程度的原始性,似乎距离开始掌握这种新技术还不太久,其发明很可能是在龙山文化晚期。

二里头三、四期的青铜器的出现,意味着农业和手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分工,意味着农业已能够提供较多的食粮,从而使社会上一部分人可能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二里头三、四期文化,大概已处在这样的经济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铲、斧、刀、镰等。以石器为最多,骨、蚌器次之。大量农业生产工具的普遍存在,说明农业在当时整个经济中已占主要的地位。出土的陶器中有大量的酒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水平已经不低,如果没有较多的粮食,大量酿酒是不可能的。但是,对当时的农业也不应过分夸大。因为从文献记载上看,盘庚迁殷以前还是一种粗耕农业,当时商人仍处在氏族社会末期。从《尚书·无逸》可以看出,商代前期即使身为王或天子,也无例外地杂于“小人”行列,共同劳动。他们当时过着游荡的粗耕农业的艰苦生活

二、二里头文化的早商宫殿建筑

1972年到1973年春、秋两季,在二里头基址上进行了三次发掘,主要的收获是一处宫殿基址。宫殿基址的周围还发现相当数量的房基、窖穴、灰坑、水井、窑址,以及铸铜的陶范、坩埚碎片、石料、骨料等等。由此看来,这个二里头遗址已具有古代早期都邑的规模,而不是一般的村落。这个宫殿台基上面有二里头遗址四期的灰坑和墓葬,下面有二里头遗址二期的灰坑,上下地层关系清楚。这座宫殿建筑是在二里头遗址的三期。这一期的绝对年代和文化面貌,也完全符合商代及其特征。《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下注:“尸乡,殷汤所都。”此后,一两千年来,关于汤都西亳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二里头发掘所发现的这个宫殿建筑,为商汤灭夏后都西亳提供了有力的物证(汤在灭夏前所都的亳是今山东曹县的亳)。

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一座宫殿遗址,也是地下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宫殿遗址。宫殿坐落在二里头遗址的中部,面积约1万平方米,占地在15亩以上。台基中部是一座面阔8间、进深3间的殿堂。挑檐柱的存在,说明殿堂的屋顶可能是四坡出檐。堂前是平坦的庭院,南面有宽敞的大门,四周有彼此相连的廊庑,围绕中心的殿堂,从而组成了一座十分壮观的宫殿建筑。

从各方面进行的研究已经判明:这座宫殿是由堂、庑、门、庭等单体建筑所组成,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其平面安排,开我国宫殿建筑之先河。这组宫殿建筑是按一定的营造设计建成的。它的组合、布局和规模,应该说是反映了一定的宫室制度。在台基中部有几个灰坑较大,有的里面还有人骨架。“例如H80口部有三座墓葬,一座是弓身屈肢葬,两座是俯身葬。H108内有具俯身葬的人骨架和一具兽骨。” 这就意味着二里头宫殿基址可能附有宗庙建筑。据《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 ,二里头既有宗庙,说明二里头基址在当时应该是一个都城。这和商汤所都西亳的历史应当是相符的。

三、二里头文化的艺术生活

二里头文化遗址除出土有造型优美的青铜器外,所出的陶器上,往往刻划或打印各种云雷纹、曲折纹、叶脉纹以及动物形纹等,出土的一件残陶器上有两条浅刻龙蛇纹,其中一条是一首双身,眼珠外凸,身上仰卧一只小兔。这两条龙蛇纹刻划均极生动,是件富有神秘色彩的艺术品。

玉器工艺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一件玉戈,双重内,内中部有一单面穿,穿援之间有若干平行浅刻细线。援面一面平,一面略凹下。双面刃,刃与援面有分界线,琢磨精细。另有两件玉柄形饰,外形似鞭,共分六节。节分粗、中、细,三者相互交错,粗节有单线或双线的兽面纹。柄的顶端及其正背两面各有一孔,三孔相通。末端侧面有一对穿孔。它综合了研磨削切、勾线阴刻、阳刻浮雕、钻孔、抛光等多种琢制技术。这些技术,据现代一些玉器厂的技术人员说,也是具有较大难度的。“像勾线阴刻和阳刻浮雕工艺,即使在今天要想做出较好的效果,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这件三千多年前制作的玉饰,却把这些技术有效地糅制到一起,光是这一点,当时就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技艺成就。” 还有两件玉钺、一件玉铲形器、两件绿松石饰物等,制作工艺水平也都很高,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其雕琢线条流畅,抛光光洁,看不出雕琢痕迹。这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传统的实物见证。

这些琢制得相当精美的玉饰、玉器,若不是有一批多年从事琢玉、积累了丰富制作经验的专业玉工,是绝不会做出这样的效果来的。

二里头文化除了铜器、玉器之外,还出土有大石磬、布和贝。石磬是这批遗物中形体最大的,当是我国目前发掘出来的最早的石磬,也是我国音乐史的重要资料。在一件镶嵌圆铜器上所包裹的四种布中,除最细的那种布未确定性质外,其余都是麻布。这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纺织品实物之一。出土贝12枚,当是早商时期的初型货币。还有以骨和石仿制的贝。这些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生产、交换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一些情况 。这些初型货币,当然并不排斥其仍然作为装饰品使用。 Vvh8r9ewQdM4RL0aPrF2h20Sh7HTydmoGoBCS6Jgs/G8QXLlaHdLWeDDFfe3+HP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