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古史传说中的部落战争及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

据我国古代传说 ,大约在四五千年以前,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曾居住着许多部落和部落联盟。黄帝、炎帝等华夏部落居于黄河上游、中游,太皞、少皞等东夷部落居于黄河下游。南方的长江中游是苗蛮部落的根据地 。这些部落之间有时和平共处,有时又不断发生战争。

一、古代传说中诸部落居住的地域

传说黄帝氏族与炎帝氏族同出于少典氏和有 氏,“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因而黄帝为姬姓,炎帝为姜姓 。两族的地望,可以从比较可靠的姜水所在推知。《水经注》“渭水”条下说:“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岐水在岐山的南面,今陕西岐山县的东面,就有西出岐山、东过武功、南入渭水的一条小水。炎帝的发祥地大概在今陕西的渭水上游,东可能到山西。关于姬姓氏族的地域,古代大都传说在陕西的东北部和山西的南部。两个氏族一直到后代历世都有婚姻关系。《周语下》说:“夫亡者岂繄无宠,皆黄、炎之后。”可见黄帝、炎帝成为世代婚姻的联盟部落,似乎是春秋以前的一致传说。

炎帝又名赤帝,《大戴礼记·五帝德》载黄帝与赤帝战于阪泉之野,而《史记·五帝本纪》则为轩辕(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记同一事,一作“赤帝”,一作“炎帝”,足证赤帝即炎帝。“炎”与“赤”古文字均从火,字形相近。《说文》“赤”字的古文即从炎土作“烾”。因而一人讹变为二人。

炎帝一支族名共工氏,《山海经·海内经》谓祝融出于炎帝,而共工又出于祝融,可见共工实为炎帝之族。其地域在哪里,从来说法不定。传说“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而空桑和以共为名的古地名,大抵不出今山西、河南、山东三省相连之地。共工氏的地望,我们似乎可从中知其踪迹矣。

总之,黄、炎集团是北方的部落,居留之地,西到陕、甘,东与东夷部落交错,南与苗蛮部落为邻,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显赫部落。

东方有太皞(或作太昊)、少皞、蚩尤等氏族。传说春秋时风姓的任、宿、须句、颛臾等东方小国,都是太皞的后裔 ,而“陈,太皞之虚也” 。陈在今河南淮阳县。这些都足以说明太皞是东方的部落。

关于少皞的传说,春秋时郯子曾自谓少皞是他们的祖先,并说少皞以“鸟名官”,有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有祝鸠氏、鴡鸠氏、鸤鸠氏、爽鸠氏、鹘鸠氏等“五鸠”,还有“五雉”和“九扈”,共24种鸟。这大概是代表以这些鸟为图腾的24个氏族。

蚩尤也是东夷氏族,《逸周书·尝麦解》说:“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蚩尤既居少昊之地,那么他的氏族应该是在山东西南东夷所处之地。《盐铁论·结和》内说:“轩辕战涿鹿,杀两曎、蚩尤而为帝。”“两曎”即“两皞”,太皞、少皞也。可见蚩尤与太皞、少皞实为同一集团。

春秋时居住在淮水流域的东夷,有英氏、六、蓼和群舒。他们共祖皋陶、庭坚 。传说中的高阳氏的八子,实即八个氏族,其中有庭坚 。高阳氏、庭坚、皋陶都属古东夷系统。按照司马迁的说法,高阳氏就是颛顼,则颛顼的后裔祝融八姓也应为东夷氏族。传说“卫,颛顼之虚也” 。“郑,祝融之虚也” 。卫在今河南濮阳,郑在今河南新郑。颛顼、祝融原先在今河南,后世不知什么时候才南迁。

总的看来,古代传说中的东夷,居住的地方颇为辽阔,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山东、江苏、安徽以及河南中部以东的广大地区。其中有一支可能在商末周初从江苏、安徽逐渐沿长江西上,到达现在的湖北一带。东夷较早与黄、炎系统的部落融合,成为后来的华夏族。

最后,我们要讲居处在我国江、汉流域的苗蛮系统。

这部分古代氏族中最有名的是三苗氏,又叫做苗民。苗与蛮二字古通用,“苗、蛮二声当系阴阳对转,古字同音同意。” 所以,古时的三苗,可能就是后来的南蛮。古三苗的地望,《战国策·魏策》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而《韩非子》佚文所记则作“左洞庭而右彭蠡” 。其他文献如《史记·吴起列传》、《韩诗外传》三、《说苑》中《君道》篇和《贵德》篇、《水经》湘水注和沔水注等,都作“左洞庭、右彭蠡”,和《韩非子》同。由此可知,《战国策·魏策》作“左彭蠡”、“右洞庭”,系颠倒无疑。

从吴起的话里可以推知,古三苗之所在,左面是洞庭,右面是彭蠡。古地理方向,多以面向南而分其前后左右。那就是说,前为南,后为北,左为东,右为西 。如此则三苗东面是洞庭、西面是彭蠡当无可怀疑。彭蠡见于《禹贡》,然《禹贡》之彭蠡在大江之北,并非今日江南的鄱阳湖。宋以来的经学家(朱熹、蔡沈、崔述、魏源、倪文蔚等),已经辨得很清楚。连《史记·封禅书》所记汉武帝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之彭蠡也在江北,不在江南。所以,我们不能说现在的鄱阳湖是古彭蠡。大多数学者认为,古彭蠡当在大江北岸怀宁、宿松一带 。而洞庭又在这个地区之东。过去,笔者曾经考证这个洞庭是指江苏的太湖,决非指今日湖南的洞庭 。则古之三苗氏所在,大概不出今江苏、安徽的长江流域。

与苗蛮部落有密切关系的是祝融氏族。它虽然最早是在中原地带,但以后不但其后人成为南方集团的领导,而且每当提到它的名字时,很自然地会使人联想到它是南方氏族的象征。

《左传》说:“郑,祝融之虚也” ,即祝融原居河南中部的新郑县境。他的后裔分为八姓,即所谓“祝融八姓”。笔者曾考证过这八姓的散居之地,大约相当于今天河南的大部、河北南端的一小部及山东西南、江苏西北的一小部 。所以,这一氏族大概起于河南中部,后世东迁山东、江苏一带,再从江苏北部南迁于江苏、安徽间的古三苗故地,最后才沿江西上,停留在江、汉之间,楚国乃其后也。

由此可知,祝融氏族本来属于东夷系统,后来迁到南方的苗蛮地区。虽然他们不属于苗蛮集团,但由于其势力强盛,因而成了南方氏族的主要代表。

二、部落战争促使氏族制度益趋崩溃

古代传说中我国境内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居住着许多不同的氏族和部落。他们平时各自生活在自己一定的空间地域,长期和平共处。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氏族和部落内部产生了财产的差别,各部落间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利益,也产生了矛盾和冲突。氏族和部落内部出现了阶级分化,因而有了氏族和部落贵族。有些氏族、部落显贵已不满足于用正常的生产和经济剥削办法来积累他们的财富,在当时使财产迅速增长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战争掠夺,于是,氏族或部落的贵族们便发动了意在掠夺财富的一系列战争。

较早的传说经常提到黄帝、炎帝联合,与东夷蚩尤的一次战争。不过,各种记载颇多矛盾抵触之处。大致是说:炎帝(即赤帝)族与蚩尤族发生冲突,炎帝族战败,求救于黄帝族。有的说这次与蚩尤作战的是炎帝族的一支——共工氏,战事不利,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致使“天柱折、地维绝” ,足见战争之激烈。最后,炎帝所有的疆域全失掉,不得已,“乃说于黄帝” ,即求救于黄帝族。于是黄帝“使应龙畜水”,用以淹没蚩尤的军队。蚩尤乃请风伯和雨师作大风雨,冲破了应龙的水阵。黄帝又请来旱神女魃,使天放晴。后来终于战胜蚩尤,擒杀蚩尤于冀州之野

从这些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推测,那次大战延续的时间一定很久。原始人类迷信巫术,他们作战时都采用念咒语、降神等迷信行为,这也是合乎情理之事。

蚩尤战败后,黄帝与炎帝之间又发生了一次战争。《史记·五帝本纪》说:炎帝“欲侵诸侯”,争夺盟主地位,而“诸侯咸归轩辕”。轩辕就是黄帝。黄帝乃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也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的说法。此后,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联盟便成为黄河流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

年代稍后的一次战争,是黄、炎集团与南方的三苗氏族的冲突。先秦的群经诸子谈到这次战争的很多。《左传》有“虞有三苗” ;《吕氏春秋》有“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墨子·非攻》所述稍详,谓三苗大乱,高阳乃命玄宫、禹征有苗等等。这次战争奠定了南北两集团胜败兴衰的局势。不过由于资料不多,除了知道三苗战败外,其他详情就都很茫然了。

这时已经到了氏族公社制的末期,族与族之间的冲突、战争,其性质已由过去的血亲复仇,转变为财产的掠夺。过去,氏族之间的血亲复仇起着巩固氏族团结的作用,而这时,战争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氏族显贵的财富掠夺,这就增大了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所以,战争对氏族起到了瓦解的作用。战败的氏族往往丧失了一切,有的甚至全氏族成员沦为奴隶;战胜者所掠夺的财物、奴隶等,则落入氏族、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领的手中。这些显贵所掌握的财富和奴隶越多,权势越大,他们的地位越是超出一般氏族成员之上,距离本氏族成员就越远,最终分裂成统治与被统治两个对立的阶级。所以,部落战争的结果,是促使氏族制度进一步解体。 fUJXTtu7PxH/lxxhJPt1439uvQz6D8ozBWitMbMFB0hu/u5n91McucjVbIMbNk4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