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文字和艺术

一、文字的产生

原始人类的文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便是传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之创造。在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迫切地需要解决如何互通声气,到了这个时候,沟通思想的方法才会产生。沟通思想的方法有多种形式,用于当面表达的有手势和语言;用于较远距离或者超过一定的时空的则有文字。语言和文字实际是一物的两面,因为文字不过是写下的语言而已。只是语言的发明先于文字,大概在猿人时期就已经有原始的语言了。而文字一般则产生在原始社会瓦解的时候。

我国的文字起源于何时?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里,发现过一些近似文字的刻划和符号,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解决。

西安半坡新石器遗址以出土彩陶著称。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土的陶钵口沿上,常发现刻有简单而又整齐规则的符号,据统计,不同的种类有四五十个之多。最常见的是一竖划,其次是“ ”形(见图34)。在临潼姜寨遗址所发现的陶器上,有120多个刻划符号,共39种。

1974年在青海柳湾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墓葬出土的彩陶壶上也发现一些符号,已收集的达50余种之多(见图35)。其中以“╋”、“━”和“ ”符号最常见。

图34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图35 柳湾马厂类型墓葬出土彩陶上的刻划符号。

这几处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不尽相同,可能是各个氏族的一种特定的记号。我国古代在文字产生之前,流行“结绳记事”和“契木为文”,这些刻划符号,当是我国古代原始文字中的一种。

研究我国的原始文字,必须首先看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古代各族可能都有自己的原始文化。古史、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曾指出:“我国的疆域如此广阔,民族如此众多,在古代决不可能只有一种民族语言,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文字”。他又说:“一直到唐宋以后,我国境内还存在着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彝文、纳西文等等。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由于历史悠久,在汉族居住的广大地区内,语言文字逐渐趋于统一,但是决不能认为我国从古至今,只有这一种语言文字。”

半坡陶器和柳湾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到底是我国哪一民族的原始文字,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讨论。于省吾先生曾把半坡陶器上的个别刻划符号与汉字作对比,认为这种陶文就是我国汉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简单文字

于先生这种推断有其可能性,所举的那九个有关数词和象形的陶文,和甲骨文确实有点相似。不过,从陶文的整个体系看,与甲骨文的体系显然有别。各民族的原始文字,一般都来源于客观的图像。因而各民族的原始文字,在数词和个别象形字方面,都是相近或相似的 。所以,半坡、柳湾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是不是我国今天流行的汉字的原始阶段,或是属于我国兄弟民族的原始文字?根据现有的材料,还难以提出足以服人的定论。

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和诸城前寨两个大汶口文化遗址,共发现了刻在16件陶器上的18个图像文字 。其中有两个是斧和锄的象形。唐兰先生释为“戉”和“斤”。另两个图像 ,是日出的意符字。显然,这两个字一个是繁体,一个是简体。唐先生认为这个字的上部为“日”,中部为“火”,下面是“山”,因而释为“ ”,简化为“炅”字。于省吾先生则认为上部的“ ”像日形,中间的 像云气形,下面像山,谓:“山上的云气承托着初出的太阳,其为早晨旦明的景象,宛然如绘。”又谓:“这是原始的‘旦’字,也是个会意字。写成楷书则作 。” 我们认为于先生这个说法是合理的。这个字在两处遗址的三种器物上重复出现,显然已经发展成为定型的文字。唐先生说:“这些象形文字跟商、周青铜器文字、商代甲骨文字以及陶器文字,都是一脉相承的。” 由此,我们可以把汉字的渊源,追溯到大汶口文化时代。

大汶口文化可以分为三期。有文字的陶器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我们推测陶文出现的年代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

二、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艺术

父系氏族社会时期艺术有重要发展。从彩陶、灰陶和黑陶的造型上看,因为已普遍使用快轮,制出的陶器规整大方,陶胎厚薄均匀。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陶器上几何图形多样化,直线、曲线组成的三角纹、方格纹、波浪纹、菱形纹、圈纹和锯齿纹等,变化多端。线条流畅优美,布局均衡对称,其艺术价值是很高的。大汶口出土的猪形器,猪身肥壮,耸耳拱鼻,短尾上翘,栩栩如生。1976年在甘肃兰州焦家庄和十里店出土了一批半山类型的彩陶 ,彩纹为黑、红两色相间,以黑纹为主。器形制作精美,胎壁薄而均匀,图案简练大方,颇为美观。

大汶口文化中期,骨雕、玉刻艺术也发展起来,所发现的象牙雕筒、透雕象牙梳及模拟花朵雕刻成单环、双连环、四连环的花形玉串饰,反映了这时的镂雕工艺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有一件骨雕筒,嵌有十颗绿松石珠 。这是现在知道的我国最早的绿松石镶嵌工艺品。其他如山东龙山文化墓葬中,也发现大批玦、璜、璧等玉石、玛瑙装饰品;南京北阴阳营青莲岗文化墓地出土了近300件玉石和玛瑙饰物。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能对象牙、骨头和玉石雕琢加工,制造出这么精美的艺术品,没有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和艺术修养,是不可能的。

上面所说的是属于静态的艺术。另外还有由运动表现美感的艺术,如舞蹈和音乐等。舞蹈可称为活动的图画,这种艺术在原始社会中所处地位之高,远非近代所能比拟。原始的舞蹈实为原始民族审美情感的最完美、最有效的表现。原始舞蹈可分为“模拟式的跳舞”与“操练式的跳舞”,模拟式的是按节奏模拟动物和人类的动作,操练式的是像体操一样舞动肢体,两种舞蹈同时存在于原始民族的生活中。

1973年秋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了一件绘有“舞蹈”花纹的彩陶盆,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它直接表现出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通过画面,可以看到他们五人一组,手拉手,面向一致,从不同方向摆动的发辫和尾饰,体现了舞蹈的韵律和节奏。很明显,他们是欢乐的舞蹈队伍。给人的印象是:先民们劳动之暇,在大树下、小湖边或草地上,正在欢乐地手拉手集体跳舞和唱歌。画面用实线条描绘得极为简略,但明朗、质朴的舞蹈动作透露着先民们纯真的感情和欢乐的情绪,洋溢着团结、勇敢和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

舞蹈与音乐有密切的关系,不带音乐的跳舞在原始民族中是罕见的。因为音乐主要含有节奏律与和声律两项,这两项正好配合跳舞的动作,把乐与舞构成一套完整的艺术。《毛诗·国风》郑氏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个说法把原始社会舞蹈与音乐的关系叙述得很正确,只是没有指出其总根源是劳动,是人类劳动生活中创造和发展出来的。原始社会既然有舞蹈,则音乐必随之而来。现在所能见到的原始社会的乐器,只有少量陶埙出土,其他情况所知尚少。 kTzNmTyt6HLexNVY/lWQ9FoaZSsfb07Tz63uamlghCNZL5xjQxgEp9CNkke38gv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