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亟待重新认识和准确定义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现实的种种情况深刻表明,要进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大幅调整,就必须对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一个准确的理论判断。目前党章中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和定义已经很难准确反映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对党章中的社会主要矛盾定义进行重新定义。

笔者建议,可以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改为: “在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保障需要同社会供给相对不足、供给结构性失衡之间的矛盾。”

一、修改的主要理由

1.物质文化需要的内涵已难以概括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需要的全部内容

目前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基本思想最初源于1956年党的八大,在八大提法的基础上,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有经典教科书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沿用这一提法至今。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质财富积累极大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从需求的内涵看,人民日益增长的已不仅仅是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信仰和精神追求、生活环境改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需求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之所以出现幸福感下降、不满意增加,重要原因就在于社会需求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元。所以,仅仅用“物质文化”来概括人们的需要显然已不够全面和准确,现代社会人们的很多需要既非“物质”也非“文化”,又超越物质和文化,如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保障需求;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向往自由、平等,参与社会治理,获得被尊重感、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和获得感等精神追求与政治诉求等已经涉及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2.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是数量的简单增加,而是质量和层次的不断提升,新旧更替频繁,个性化突出

当前我国社会需求呈现出发展速度迅猛、新旧更替频繁、横向日趋多元、纵向逐渐高端、发展不平衡等特点。从需求的层次看,过去“我国消费需求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渐成主流,需求已不是简单的数量增长,而是质量和层次的不断提升,高、中、低层次的需求叠加突出;从需求的演变发展特性看,需求发生变化的速度非常快,发展不平衡性突出。

可见,随着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日渐更新,我国社会需求的结构、层次、内容、形式和内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还将在更快的速度和更深的层次上继续演进。

3.“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表述,既不准确,也不符合新时期我国的实际情况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已经大大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财富更加丰富,满足人民群众各种需要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从生产关系的变化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制度、经济体制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对生产力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又会促进分配和消费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需求层次和结构。

可见,我国目前的社会生产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一些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大超出需求,社会生产供给相对过剩将成为长期困扰我们的大问题。今天仍然沿用“落后”一词来概括社会生产相对过剩与供给结构失衡的现状未免失之精准和全面。

4.用“社会生产”这一经典的传统表述,既不能与丰富多样的社会需要相对应,也难以准确反映社会供给端的全部内涵

经典理论定义的社会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源自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之一的生产环节。而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产品生产的一个环节,还包括精神、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的供给,以及公平有效的分配制度和促进消费的制度供给等。继续沿用“落后的社会生产”还容易继续引起误解,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事业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社会生产”的片面理解,把单纯地追求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的主要目标,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由此可见,“社会生产”这一经典的传统表述,已经不能反映现代社会供给的全部内涵。而且从发展趋势看,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也不可能永远“落后”下去。因此,对“落后的社会生产”的表述也需作出相应的修改。

二、这一表述和定义修改的新意

1.“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保障需要”的表述,基本上包含了社会需求端的全部内涵

这样的表述既包含物质、文化需要,也包含了精神、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保障需要;既说明了需要的不断增长,也说明了需要的不断升级、变化和个性化。社会需要表述的文字内容虽然多了些,但涵盖的内容丰富,这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研究分析社会需要的基本特点和演变发展规律,制定政策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将“落后的社会生产”改为“社会供给相对不足和供给结构性失衡”的表述,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供给端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不断涌现,而供给并未有效适应发展变化了的需求,导致供给与需求不匹配,这是发展中的供求结构性失衡。“供求结构性失衡”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旧的结构性失衡解决了,新的结构性问题也还会出现。而“供给相对不足”意味着:一方面,供给大于需求导致产能的绝对过剩;另一方面,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优良的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有效供给相对不足。这一表述对应丰富多样的“需求端”,既可以解释高质量的有形产品和服务供给相对不足,也可以解释无形的制度、精神、文化、理论、理念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与社会保障等公共品方面的供给相对不足。

3.新表述可以全面准确地反映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党的十九大理论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我国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及其演变发展和运行规律的科学。只有全面认识和准确定义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深入研究如何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历次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和党章都需要深刻揭示当时历史条件和阶段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这是党制定政策和纲领,领导人民直面矛盾和问题,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理论基础。这也是党的十九大理论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助于我们深化理解与诠释新时期党的战略和政策。

当前乃至今后较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是结构性问题。这些“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结构性困境和问题,将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结构性困境和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只有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和定义,修改为“需求端”和“供给端”之间的供求结构性矛盾,才能更好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才能更好地诠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战略目标任务,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各项方针和政策。 1shVB1rQE3IUEOnuKaXCsRM34/rRSmYAUFBU2vl1w4Rd5hmfzH89bv53oTbABxX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