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一节 |

为什么要做规矩?
爱孩子就是给孩子自由?别以爱的名义伤害

这个问题放在第一节,说明是基础。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想明白的话,那么在后面贯彻实施各个技巧策略,以期有效管理孩子行为时,都有可能动摇决心,从而动摇你的做法。因为孩子肯定会时不时试探你的决心,只有你坚定不移,孩子才知道你是认真的,才会尊重你的要求,从而配合你的管理。如果家长被孩子一试探冲撞,就摇摆不定,那么孩子的行为也就会一直变幻不定,很难塑造稳定。

因此我们要先花点时间讨论清楚,为什么要给孩子做规矩?为什么要管理孩子的行为?到底为什么?我希望家长在这里停留三分钟,想想看答案。

一、亲子毒鸡汤你喝过吗

兴许有的家长,仅仅就是思考这个问题本身,就开始动摇了。因为很有可能已经看过一些言论,诸如,爱孩子就是给孩子自由,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自由,等等。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感慨科普宣传的难度之高。因为现在网络信息传递太便捷,人人都可以信口开河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导致很多亲子教育的错误理念广为传颂。

当然,有些理念也不能完全说不对,问题在于这些理念为了吸引眼球或者博取关注,往往会以偏概全或断章取义,毕竟科学的东西,在大众眼里很难看来非常有趣。而这些吸引眼球的言论,我称之为亲子教育“毒鸡汤”,相信不少家长可能都豪饮过不少顿了。

在谈及几个常见的毒鸡汤之前,我想先说一个例子。

主人公青树,是位初中男生,非常喜欢玩手机,最近一段时间更是到了迷恋的程度,一直拿着手机玩游戏、网购、聊天,几乎到了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的程度。因此学业完全被搁置下来。

上周,手机话费用光后,父母拒绝为其充话费,他暴跳如雷,甚至用手掐住妈妈的脖子,爸爸赶紧阻拦他,妈妈这才逃到楼道里报了警。警察来了之后,却表示很为难,毕竟孩子未成年,而且暴力对象是自己家长,说到底是家事,叫警察如何插手?

没过几天,孩子再次要求给手机充话费,家长刚想劝说,孩子就拿起锤子把手机砸烂了,一方面号啕大哭表示“不能玩手机我不如死了算了”,另一方面拿着锤子威胁家长:“你们总有睡着的时候……”

母亲感到十分惊恐不安,却又束手无策,于是咨询我:“这时候,是答应他让他继续玩手机?还是不答应他?”

不知道各位家长怎么看待此事。我倒着实是被这个问题难住了。不答应孩子?那么孩子发脾气毁物,就目前的情形来说,万一真的伤人伤己怎么办?答应孩子?那学习作业怎么办?以后怎么办?是不是什么都得依着他?那以后得寸进尺继续提出变本加厉的要求怎么办?

是的,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也许有人已经机智地想到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什么这位家长一直拖到事情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才想着求助呢?

家长于是补充了孩子小时候的事情:小时候孩子体质比较差,容易感冒发烧,家长都很心疼孩子,加上网上不是说了吗,“孩子健康快乐就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就是自由”,这样才不会抹杀孩子童年期的天真、快乐和自由。于是,家长喝了这碗鸡汤,一直给予孩子自由,说什么是什么,要什么有什么,期望孩子在这样的“爱”中“快乐”成长。毕竟,孩子能要点什么呢,都是些无伤大雅的小玩具小零食而已,家里不缺这点钱,为啥不能满足啊?

这一段的几个论调看着眼熟吗?微博里朋友圈里转载充斥着的几大常见亲子鸡汤,如果你觉得就是按字面意思去做,那就too young too simple(太天真简单)了。

这几句话若能将其中深层的含义理解全面,操作正确,也并没有错,但如果一味宣传就是去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和爱”,然后孩子就能“健康快乐”成长起来,那么很不幸,干下了这碗心灵毒鸡汤,孩子不仅不能真正感到快乐,不能心理健康地获得成长,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也会步履维艰,阻碍重重。

毒素1:曲解快乐

很多家长总是会将“管教”与“不快乐”画上等号,将“放任自由”与“快乐”联系起来。这是个误区。为什么管教孩子就一定让他不快乐了?孩子是懵懂无知的,他并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更重要的是,他并不知道,做些什么能让自己快乐得更长久,快乐得更深层,快乐得更享受。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让孩子背诗词而不是看动画片,孩子觉得不高兴,因为背书很枯燥很累,看电视很轻松很愉悦。但看动画片的快乐是短暂的,而背诗词,意味着孩子愿意且能够应对一些枯燥的烧脑的事情,将来学习工作中也许会愿意迎接并应对挑战,这些成就感与带来的自我价值感,是更深层更长久的快乐,并且,如果遇到了糟糕的事情,孩子也能自我安抚“毕竟还有诗和远方”。

我们是希望孩子“快乐成长”,但不是指纯粹游戏玩乐、荒废光阴的表浅短暂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是虚假的、转瞬即逝的,终究孩子还是会非常痛苦。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学习,如何成长,如何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而如果自己都无法肯定自己的价值,如何能真正地快乐?

毒素2:曲解自由

这年头,很多人喜欢把孩子的一些行为,如四处乱跑、大吼大叫、随手乱动东西、言行举止冒失等,认为是孩子的天性,认为不该限制孩子,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其“天性”充分释放。然而最后的结局通常是这些糟糕的“天性”越演越烈,越发不可收拾,直到最后引火烧身。

“做规矩”不代表限制自由,“有教养”不代表磨灭天性。毕竟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中,即便就算是生活在原始丛林,也有丛林法则。国有国法,校有校规,社会公众场合也有默认的原则和规范。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每个年龄阶段应有的环境中,适应发展得更好。

做规矩可以是温暖的、平静的,只要坚定就好。我经常形容,对孩子做规矩,相当于给院子围一圈篱笆墙,在这圈篱笆内,孩子可以任由天性使然,相对自由;但是不可以冲出篱笆以外,因为那样可能会影响到别人,也可能会伤害到自己。

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在人际相处时获得的正反馈更多,换言之,获得的快乐也更多。没有规则的孩子,是没有安全感的,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快乐的。

毒素3:曲解爱

如果秉着所谓“为了孩子好”的心,实际做着“让孩子变坏”的事。那么家长对孩子的“爱”,实际是一种“伤害”。我们有一节课详细解析了,如何避免打着对孩子爱的名义,做着伤害孩子的事。

爱是一回事,行为是一回事。我们爱着孩子,正是因为爱,所以才需要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具备适应性的行为,从而让他们更爱自己,并且获得更多人的爱,这样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也许“毒鸡汤”会让你喝下去很舒服,让你感觉顺从孩子的天性,不用费力管理,不用注意引导,让其自由发挥,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的教育,但实际上,忠言逆耳利于行,事实上是,孩子的管理教育是一件烧脑的事情,需要家长不断学习和练习。

二、没有规则的孩子其实缺乏安全感

从“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咬人”到“宁波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从新闻报道,到网络媒体,铺天盖地,骇人听闻,而又令人扼腕。无论当事人是因为自己多么罔顾规则,多么鲁莽冲动,毕竟他也用自己的生命买了单,连带着还搭进去了老虎一条命。如果老虎可以申冤,估计不输窦娥的冤情。

就事论事,惨案说到底,就是人入了虎山,送入虎口。去过野生动物园的人都知道,虎山有围栏,有河流,如果站在规定的位置,除非老虎添翼,否则是人虎无法短兵相接的。当事人必然是翻了围栏,跨过河流,不辞辛苦,将自己送入虎口。为什么?他不可能不知道老虎危险,地球人都知道。动物园为什么要设置围栏河流,就是用事实的阻碍向人们宣告规则“不要靠近老虎”,罔顾规则是什么后果?鲜血淋淋的后果。

有人说他是为了逃票翻入虎山,那为什么大家都要买票进园?这也是社会规则。脑门一热,突发奇想,违反规则,对后果没有深思熟虑,一次两次可能侥幸相安无事,终有一日,还是会受到教训。只不过,有时教训来得太快太惨烈。

因此,遵守规则很重要!行为自控很重要!

没有规则的孩子其实是没有安全感的。

孩子的经验还没有丰富到完全明白,哪些事情是被允许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大人不仅需要告诉孩子规则,更重要的是,养成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如果从小开始,从小事情开始,孩子没有养成守规则的习惯,那么长大后,在大事上,这种行为特点就会一直延续下去,或多或少就会给孩子带来麻烦。

也许3岁的时候,宁宁在电梯里乱蹦乱跳,尽管电梯乘务员提醒规则说“电梯里避免嬉戏打闹”,但你发现孩子并没有因为乱折腾就导致电梯掉落或者被门夹住等危险,心想反正没什么真正的大危险,也就算了,没有强调孩子去遵守电梯规则;也许7岁的时候,宁宁看到圣诞树闪闪发光很漂亮,尽管旁边矗立着“有电危险,请勿触碰”的牌子,也还是伸手去拽,你刚想制止,发现孩子不够高,拽来拽去并没有拽到电线的部位,因此并没有触电,于是你想着反正没发生真正的危险,也就没提醒孩子要遵守警示牌的要求;

也许15岁的时候,宁宁喜欢上了手机游戏,尽管学校规定“不许带手机来学校”,但宁宁表示不给手机就不去学校,你无能为力,为了哄孩子坚持上学,只好让孩子继续违规带手机,只是嘱咐孩子小心点,别让老师发现;

也许20岁的时候,宁宁经常熬夜玩游戏,尽管公司明文规定“9点准时上班”,宁宁经常睡过头,不想去上班,可是这份工作得来不易啊,于是你想尽一切办法,为宁宁开病假或找理由,在宁宁明明违反了公司规定的情况下,也帮他保住工作;

也许30岁的时候,宁宁到动物园虎山旁,尽管看到了“切勿翻入围栏”的警告,但这么多年来,从小到大,罔顾规则并无什么大碍,何况这一次呢。

这些都只是也许,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是也许。人的行为习惯是一步步形成了固有的模式的,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时候,小的好行为,日积月累,会演变成一生受益的良好习惯,如专注和自控的习惯;相反,小时候,小的坏行为,日积月累,将来会演变为导致大麻烦的坏习惯,如罔顾规则。

实际上,遵守规则的孩子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因为他的行为都是被允许的,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安全的,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适应。

三、到底做哪些规矩

知道应该养成孩子遵守规则的习惯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应该对孩子做哪些规矩?或者平时生活中应该对孩子提哪些要求?有时候,一提到做规矩,有的家长就会进入“战斗”模式,对着正在堆积木的孩子要求“坐直,背挺起来,两只手一起操作啊,左手不要放在嘴里咬,腿不要抖!”规则铺天盖地而来。

要知道,如果不做规矩,完全给予孩子散漫的“自由”不是好现象;但同样,用事无巨细的规则把孩子手脚都束缚起来,也不是好现象。

我多次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做规矩最理想的状态,是想象用篱笆墙围起一片院子,孩子在院子里可以自由奔跑,但不可以冲撞到篱笆墙以外。这道篱笆墙就是好的规则。好的规则就是抓大放小,抓重要原则放细枝末节。

这么说可能比较抽象,那么到底该如何衡量,可以依次参考以下几个问题:

—这条规则是否符合社会法规道德?

—这条规则是否能帮助孩子安全地成长?

—这条规则是否帮助孩子将来适应得更好?

比如,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需要走人行横道,看上去虽然是件小事,但这是交通法规,而且能够保障安全,因此需要做规矩,要求孩子执行。因为大有国法,小有校规,这些某个群体内的规则,是保证大家所有人更稳定和谐相处的前提。我们默认去遵守这些规则,从而能在相应的环境中适应得更好,这样才有施展身手的余地。否则很多精力就浪费在与规则的作战中,步履维艰。

又比如,电梯里“禁止嬉戏打闹”的规定,圣诞树旁“有电,请勿触碰”的警告,类似这样的规则,实际上是为了保障人身安全,因此要对孩子做规矩,必须遵守。不要因为很多次虚报警报而置若罔闻,毕竟这些警示规定都是从“血的教训”中总结而来,不遵守未必一定会发生危险,一次两次可能是虚报,但若赶上一次,付出的便是巨大的代价,划不来。

我经常碰到有孩子在诊室里乱拽电脑线索,当我嘱咐家长要提醒孩子别拽时,曾碰到家长嗤之以鼻:小孩子多大力气,拽不坏的,就算拽坏了又怎样,又不是赔不起。可是电缆线索,不仅是坏不坏、赔不赔的问题,孩子养成了这种习惯后,下次遇到危险的电缆,他也会照样去拽,万一危险触电了怎么办?因此,对于这种能够帮助孩子更安全顺利成长的行为规则,要做规矩。

再比如,吃饭时不离开座位,大人说话时不随意插嘴,等待自己轮流的回合不插队,这些看上去只是一个礼节,但养成在特定场合下坐得住的习惯,他人说话时保持安静聆听不插嘴的习惯,耐心等待轮到自己回合的习惯,将来无论上学读书,还是工作开会,无论是同伴关系,还是同事关系,都能适应得更好,因此建议做规矩。

我们大中国是个礼仪之国,我并非强调要去学什么上下五千年的中华礼仪,但有些藏在礼仪中的行为习惯,是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生存环境的,不要只看在家里生活得好不好,因为家长们多半还是对于孩子持包容迁就的态度,而是要看孩子的行为习惯,能否让他们在幼儿园、学校、将来集体宿舍、公司单位等环境下适应得更好。有利于适应将来生存生活环境的行为规则,建议要做规矩。

与上述3条标准相比之下,弯腰哈背,可能身姿不挺拔不好看;咬手指,可能会让手指变形,可能会有点不卫生;抖腿……可能显得不好看?或者让你看着闹心?仅此而已,但,这些行为,无关法规、无关安全、无关适应,相对上面几条规则而言,重要性要排后,甚至如果重要的行为规则没做好的时候,这些细节可以暂时先不做要求。

我经常见到有的孩子不愿意写作业,还没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呢,家长却盯着握笔姿势不对大做文章。那时候我会写几个字给家长看一下,家长会惊讶地发现:“哎呀,你握笔姿势跟我孩子一样,这样不对的啊,手指会变形啊。”我承认,我的手指是变形了,是有点不好看,但握笔姿势这个细节不影响我习得应该学到的知识,不影响我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不影响我就读北大的博士。当然,我不是说不需要培养正确的握笔姿势,而是这件事的重要性,相对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应略微靠后,要避免舍本逐末。

还有个现象是,越重要的规则,越难管得住,一旦管不住,家长也会有挫败感,为了避免这个挫败感,干脆就避而不管。而越不重要的小事情,越容易管得住,即便管不住,后果不严重,因此也不会有太多挫败感,于是就更愿意去管。我们总是有回避困难、趋向容易的潜意识。但时不时自我提醒:别怕困难,规则越早做越容易做,规则做得越好将来越省心。

四、全体大人要求统一

儿童的行为有一个特点是,只有当他身边所有的大人都采取整齐划一的方式时,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如果5个大人都做对了,1个大人做错了,很遗憾,做错的那个大人能淹没其他5个大人的努力,让其他人的正确做法都付诸东流。我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但事实确实如此。所以,希望孩子身边的大人们能坐下来,召开家庭会议,统一对孩子提出要求,统一要求的内容和方式。

俗话说,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实际上这是不提倡的亲子方式。研究发现,大人管理方式不一致,如一个严苛、一个宠溺,这是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对抗、逆反行为的。因此建议大人们如果意见不一致时,请避开孩子,大人之间讨论商量清楚,最后拿出统一的方案来。

孩子以下表现,相对来说,哪些行为更需要做规矩,需要的打“√”:

1.孩子在餐厅里跑到其他人桌上乱动东西。()

2.孩子正在写作业,题目也都算对了,但字迹潦草。()

3.你跟孩子讲故事时,孩子认真在听,但不停地抠指甲。()

4.其他大人跟孩子说话孩子,“哼”地撇过头去故意不理睬。()

5.孩子一不高兴就要拍打老人一下。()

6.孩子不爱吃青椒,其他蔬菜都愿意吃。()


参考答案:

打“√”的是:1、4、5。

全家大人找个时间聚在一起,坐下来,每个人拿出纸笔,把各自心目中认为最重要的家庭规则写下来,最多不能超过五条。

大家分享各自的家规,按照本节的要求进行讨论,保留合适的家规,并且按照大家公认的重要性从前到后排序,最终选出前五条作为自己的家规。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家规主要旨在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作为家规,是应该全家大人一起遵守的。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 1lLpezSB+AJ2t8emsEoJiYzaBhUeJjz7P+z5Y8Jw5Mra/YEmaXKRfxQDXfagSi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