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2011—2012年间,我应《创业家》杂志和《财经》杂志之约开了专栏,讨论金融观念和金融史事件,陆续写了20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发表后,不断被各种网络媒体转发,引起了业界的注意。我也有机会应邀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开了几次课,有很多企业家朋友选修,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此次得到出版社青睐,结集出版,很是忐忑。我本商人,非金融学出身,更与历史学无缘,只是参与创建了几个与金融相关的博物馆,因此拔帜登场,自然会贻笑庙堂高人,至少也会落个跨界忽悠、投机取巧之名。好在我一向行走江湖,内心执着,低级错误犯得太多了,再多犯一个也不会受伤害的,何况因此也会得到高人指教。孜孜向学,何其乐也。

需要坦率报告读者的是,创建并管理金融博物馆并非我的初衷,不过是侧面推动而已。不期在筹备金融博物馆的过程中了解到,我们几乎已经没有像样的金融史家了。出现这种状况有几个原因:第一,中国文化里“士农工商”排序中,商一直地位最低,商业史本就很少被整理,金融史料更是缺乏,民国以来就没有这方面的研究积累;第二,共和国以来的金融学者基本上以意识形态统领学术研究,缺乏客观立场,加上中国金融业态始终置于财政管理之下,时而取消,时而恢复,没有连续历史周期,也难有真正的金融史专家产生;第三,近30年来,人们更重视市场开拓和财富积累,金融史专业没有市场前景,大多数院校已经取消这个专业,教授们也改弦更张。所以,当下的金融史观是一个空白区域,偶有专著也多是所谓的阴谋论和文学戏说。

再需要坦诚报告读者的是:本书不是金融史,缺乏严谨的文字和资料考证;更不是金融思想史,因为没有太多的知识资源和思想资源;当然,也绝不是故事和戏说,笔者长达30年的金融历练和学习过程还是可以保证有个知识底线的。我愿意称之为“金融观念史”,缘于我们有太多的金融观念似是而非。而建立在这些糊涂观念基础上的思维模块混沌不清,但常常潜意识地支配着我们的金融思想。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启蒙,金融观念的厘清是唯一的起点。这本书就是为年轻人,也包括企业家和金融家们讲述金融历史和观念的。

为什么要面对年轻人讲述金融历史和观念呢?年轻人是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怀着极大的梦想、勇于开拓创新的一群人。他们从无到有,面向的是未来,向未来发掘并创造财富。在这些成功的年轻人背后,金融的观念和资本的支持始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在研究力学和物理学的实验过程中,得到了佛罗伦萨银行家美第奇家族的资助;瓦特在发明蒸汽机的过程中几度资金缺乏,幸而得到工厂主博尔顿的投资;J.P.摩根相中爱迪生这个从小被嘲笑为“弱智”的天才少年,联合一批投资者共同资助了他的发明,人类这才开始了电灯的使用;再看看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微软和Facebook成功的背后也同样是金融的创新、资本运作的力量。

创新源泉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就是面向历史的发掘。每一次回顾历史都可能是一次观念的清理和创新。研究和发掘新的史料,也是一次价值观的梳理。克罗齐讲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重新发现历史,建立当下社会观念与历史价值的承继关系,这是奠定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要在前人的肩膀上瞭望未来,不是简单地忽略或者漠视历史积累,不断复制曾经的创新过程。当今社会,创业者的主体是80后一代,他们代表着未来。而我们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改变固有的旧体制,所谓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尽管我们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留下了一抹足迹,但毕竟已是伤痕累累。如何消除自身残留的旧体制痕迹,给新一代人创造更好的未来环境,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在高度监管的体制下,金融作为一种拥有特殊地位的行业被不断神秘化,离大众生活越来越远,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金融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制度安排。它帮助资金融通,让项目能找到钱,让钱能投到合适的项目中,让百姓生活更加便利,让企业家能够自主创业。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金融这个看似简单的工具被赋予了太多特殊的含义,严密的金融监管体制使得很多自由有效的金融渠道被封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让金融行业变得更加故步自封。好的金融制度要保证渠道畅通和融资成本的合理。Access(渠道)和Cost(成本)便是金融改革的核心。

在中国金融博物馆的开馆铭义中我曾提到,金融是一种制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价值的取舍,更是一种充满激情的朗朗大道。只有稳定而有效率的金融制度才能平衡投资者和创业者之间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在这种平稳的金融环境下,才能更有精力放眼未来,借助未来的资源提升今天的生活品质,培育具有安全感的生活态度。

建立正确的金融观念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现今社会中充斥了金融阴谋论。鼓吹阴谋论的人实际上是对风险的不理解,他们恐惧变化、抵御变化。他们更习惯用一种妖魔化的方式描绘金融市场前景,煽动大众情绪,阻碍理性分析和创新发展的进程。比如2007年次贷危机,很多人悲观地认为华尔街垮了,金融市场就此崩溃。但是如果了解了金融的历史,就会在冷静地思考后知道这并不是崩溃,而仅仅是金融发展中的一个小挫折,新的金融创新的机会正在孕育和发生。就像20世纪20年代早期航空运输行业中坠机事故频繁发生一样,如果人类因此只看到这种交通工具的风险性,而没有坚持继续完善和发展它,又何来今日安全便捷的航空产业?所以创业者要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中始终保持自己清醒的判断和理性的认知。

我希望能和读者们共同回顾一系列与金融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再现金融历史场景,体验金融观念,把握历史进程中人们意识形态的进化节律。例如,辛亥革命背后的金融导火索、中日甲午战争的金融对决、王莽改币导致的王朝崩溃、科学家牛顿的皇家造币主管生涯等。凯恩斯讲过,如果以货币的角度发掘历史,整个历史将会被颠覆。当然,观念的调整也会不时地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随着新的资料和新的角度出现,我们也会不断调整自己的看法,这也是我要出版这本书的目的。

另外,我也希望能和读者朋友们有一个彼此的互动,如果你对任何金融历史事件感兴趣,都可以发邮件与我联系,一起加入讨论并发掘更独特的视角。书中的许多内容都取材于中国金融博物馆在天津、苏州、北京三个场馆的展品。我特别感谢《南方人物周刊》的记者李超和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秘书长渔童两位同学的推动、资料协助和文字整理。李超的工作大大提升了这本书的内容质量。

最后还要特别声明的是,尽管本书并非学术之作,但依据史料的态度却是严谨自律的。在广泛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和中、英、日三种语言阅读的能力之上,笔者尽可能地参考了重要的相关金融史资料。但是史料浩如烟海,盘根错节,基于本书的写作目的,笔者还是整理了一个大体参考书目(见本书最后),避免各位见木不见林。此书目也同时挂在中国金融博物馆的网站上,期待大家一起补充。特别感谢周其仁教授,这是出于他的建议。

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自2011年7月启动以来,举办了近30场活动,有1.5万人到场,50多位在思想界、商界、艺术界和政界享有盛誉的导师贡献了自己的心得。我的想法受益于他们,因此本书的全部稿费将捐赠给书院。

王 巍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E-mail:wangwei@mergers-china.com
2012年12月12日 D4/9v5ytJ7wNxoa69LBgZd1C+IpaERaMgJNAOYDpBkDxmZ3GuPY5et6kRgY6D02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