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拿什么迎接你,我的孩子

为了迎接孩子的到来,我相信你一定忙得不亦乐乎,盘算着还有什么东西没有准备齐全。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再多的物质都比不上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世代流传,我们并非不知道环境的重要性,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不惜付出所有财力,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孩子每天所在的成长环境。这里的环境有两方面,一是家庭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则是父母引导的内在环境。而这也正是空间与人的两方面。

给孩子准备一个温馨的家

有研究发现,成长环境影响着孩子大脑的发育,深深影响着孩子早期的心理和性格形成。那么说起环境,你首先想到了什么?是一个大大的房子还是金碧辉煌的装修?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个整洁、适宜的家。

整洁

一日,孩子犯错,我让他去墙边站着反思,他很疑惑地说可是这里没有钢琴啊。我询问了半天才搞明白,原来孩子教室里面有一架钢琴,而钢琴的背面角落处就是老师设置的反思角。

对于幼时的孩子来说,所见即所知,他依靠不断吸收外界的养分形成自己的认知。不难理解,如果孩子生来就在一个整洁有序的家,他对家的理解便也是如此;如果家里总是杂乱无序,孩子便认为这才是家该有的常态。而这一种认知甚至无意识地影响到他未来的家庭,影响到他的下一代。

适宜

我们发现孩子在幼儿园时,一个个都化身小能手。帮着老师收拾玩具,摆放好桌椅,不亦乐乎,回到家好像就失去了兴趣,我们有没有想过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不难发现,幼儿园的设施配备都以孩子为标准,而纵观我们家中,有多少真正属于孩子的家具呢?永远够不到的书柜,费劲才能攀爬上去的桌椅。孩子仿佛置身于巨人国里,这是对孩子心理需求的最大忽视。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求孩子打理好一切,岂不是强人所难?

这时,家长要做的是凭借智慧尽可能为孩子的使用提供方便,而不是熟视无睹。比如给孩子添置一组尺寸匹配的桌椅,换一个可以轻松放置好玩具的收纳篮。

亲子整理,让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本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从孩子几个月大开始,各式早教铺路,进入幼儿园、小学,五花八门的小课铺天盖地,少上一门家长都万分焦虑。我们可曾想过,真正的起跑线到底在哪?

日常培养

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我们最需要学习的便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自理的能力。不少家长在家里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却报名夏令营冬令营言之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未免有些舍近求远了。

主动引导

我们往往把希望和责任都寄托在学校和辅导机构的身上,却忘记了作为父母应该担负的引导作用。我们并非教育专家,说不出什么权威的教育方法,但至少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如何去生活。从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开始,打理好自己的人生。能整理好自己物品的孩子,反映出的更是他的思维方式和自律性,而这些对于孩子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七岁前是人生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习惯、性格甚至影响一生。所以,请从现在起开始引导孩子吧。 IPCJcdPce8rHJjMrETGvjd2qwL06hTm+7J9yB2cslgvp3oNSKaHP9pCBf2iyHd1o



亲子整理,从现在开始

我的亲子整理客户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解决客观的物品问题,另一类则是希望能通过整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而这一类多数为 10岁左右学龄段孩子的家庭。

然而,孩子整理意识的培养在一岁半即可开始,三岁左右才是黄金时期。也就是说,大众所认知的孩子整理意识的培养期足足晚了七年。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做不到,不需要,却往往错过了最佳培养期。整理意识的培养最终目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优秀的品格。

各成长阶段都与整理收纳有关联

其实每一个孩子生来就有秩序感,有秩序的环境会让孩子感到舒适。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是刚会走路的孩子,他们也会去扶起倒下的垃圾桶,这便是试图恢复其应有秩序的潜意识。这样的行为绝不是偶然,但这些往往被家长忽视,最后采取制止、代劳等手段断绝孩子的整理行为。其实孩子的成长和整理收纳息息相关。

虽知道其中道理,但我终究不是教育专家,如何能让人信服?好在,我在蒙台梭利的早期教育法里面找到了对其的解释。

2-3 岁建立时间和空间感的关键期

2.5-3.5 岁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关键期

3岁培养孩子动手能力以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

而以上这些都可以通过整理意识的培养来实现。房间里的家具如何摆放,物品如何收纳,便是与空间的关联;使用完的物品放回原位,这便是规则意识的体现。如果父母在这一时期有意识地灌输规则意识,那么很大程度决定了他一生对规则的认识。

整理绝不局限于整理好玩具、书籍。从简单的事做起,画完画,引导孩子将笔帽套好,这就是整理;刷完牙,让孩子自己将牙膏和牙刷放入漱口杯,这也是整理;哪怕是吃过点心,将包装扔进垃圾箱,这也是整理。它来源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IPCJcdPce8rHJjMrETGvjd2qwL06hTm+7J9yB2cslgvp3oNSKaHP9pCBf2iyHd1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