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人力资源专业的全新世界观

人力资源专业的价值毋庸置疑,但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专业应该发生一场变革。

我们已经发现,人力资源效能(human resource efficiency,简称“人效”)是这场变革的关键词。

这种观察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对于组织能力的强烈热情,转变为对人效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是不确定的时代,经营环境的变化往往让人猝不及防。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开始明白,让企业在这个时代屹立不倒的最大依托是组织能力。因为,每一次的变化都是一次残酷的“洗牌”,英雄的领导、有形的资源优势、各类的外部利好、既有的市场地位,这些都不能确保企业战无不胜。在这种乱局之中,唯有组织能力能让企业醒得更快、学得更快、动得更快,能让它们保持更大的胜率。

但企业经营者对于组织能力的关注容易掉入一个陷阱,即组织能力好像一个“筐”,企业任何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以往里装。这种虚无的归因,并不能帮助企业判断自己的症结所在,找到正确的方向。甚至,这种归因还容易发展成企业经营者的一种“借口”——我的战略没问题,是我的组织能力太弱。

打造组织能力也是HR一直主张的自己的价值所在,但他们却没有顺理成章地成为时代的主角。因为,对于企业经营者和业务部门来说,他们既没有看到人力资源实践对组织能力的作用,也没有一个标尺来衡量组织能力。若干尝试量化组织能力的模型,也难逃关于“自说自话”的诟病。

幸运的是,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笔者几乎可以给出一个定论—— 人力资源效能是组织能力的最佳代言。 正因为企业之间组织能力的不同,才会有相同量级的资源投入带来不同的结果,这种投产比就是效能(efficiency)。如果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那么人效就是最重要的效能。笔者和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简称“穆胜事务所”)的团队有若干跨行业的数据研究结果,足以证明人效对于经营(盈利性、市值等)的超强正面作用。更不用说,我们还发现了任正非、张瑞敏、王兴等顶级企业家都对人效无比地执着。

从另一个角度看,关注人效的逻辑也很好理解。经营收益=规模×效能 。规模(scale)主要来自外部红利,是相对不可控的;而效能来自内部红利,是相对可控的。当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环境因素消解掉了外部红利后,企业经营者再也无法按照过去的模式,追求“抢滩式”的粗放发展。此时,他们可能需要“向内看”,通过增加效能来获得经营收益。一个企业的所有资源都是以“人”为中心来运转的,一切的收入、成本、费用都是围绕“人”来发生的。所以,要提升企业的整体效能,最关键的是提升人力资源效能。

关注人效不是要让企业走向“降本”,而是要让企业走向“增效”。企业说到底就是“人”的集合,经营企业不就是需要释放和激发“人”的潜能吗?当企业中个体的潜能变成了业绩,人效的上扬不就顺理成章了吗?

被无数企业家尊重、推崇人本管理的德鲁克,在其1973年出版的那本著名的《管理:使命、责任、实践》 中提出,“效能”是将产出与投入(精力、时间或相关资源)相关联。他认为,“效能”与“正确地做事”(doing things right)有关,涉及对所有活动领域的投入,这也为后来的人力资源效能研究开启了序章。有意思的是,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沿着德鲁克的指引探索经营和管理的本质。

另一方面,HR和利益相关者的自我救赎需要,指向了对于人效的要求。

尽管我们不愿承认,但HR专业的确正在沉沦。以2013年为分界线,企业经营者对一把手的态度呈现了冰火两重天,由过去的信任变成了不满。在过去的工业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专业只要提供秩序即可;而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专业必须能够跟得上企业经营者的若干“奇思妙想”,必须能够推动经营。这种超高的要求显然挑战了人力资源专业的储备,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在对HR寄予厚望后,又失望地离开。

在有一定功利主义倾向的商业环境里,国内HR的生存环境尤其严苛。欧美有近百年管理科学的沉淀,每个专业领域都有大量最佳实践形成的壁垒,企业经营者也接受过大量的商科教育,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产生的作用有足够的认知。即使他们认知不足,周边环境(如成熟的咨询机构、学术界)也会帮助他们弥补。但在国内,有些企业习惯了“走捷径”,它们重视销售,重视市场,甚至重视研发……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相对不足。

于是,HR迫切需要证明这个专业的价值。他们首先拥抱的是“数据化”,这可能和互联网时代来临带来的大数据趋势有关。2013年左右,国内HR频繁提及“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实际上误会了“大数据” ,但客观上却推动了一种人力资源专业的新趋势。这种趋势没有错,因为在商业领域,不能被数据化的专业都不够专业。只有走入数据化的模式,玄学才变成科学,人力资源专业才能从定性走向定量。

遗憾的是,大量HR实践者、咨询机构和学者推动数据化的动机,更多是守护自己的专业尊严。于是,他们开发了林林总总的工具,有的工具甚至比财务报表还复杂,他们力图建立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证明人力资源专业产生的价值。但是,海量的人力资源数据既不能反映宏观的经营走向,也不能辅佐企业经营者和业务部门的具体决策,这些工具自然难以带来价值,也让企业经营者和业务部门对人力资源专业产生了更大的怀疑。这是一种“闭关锁国式”的自救,绝非人力资源专业的正途。

我们应该认识到,不能影响财务三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人力资源数据,企业经营者不会重视。与财务三表直接相关的人力资源数据,正是人效。反过来说,如果HR找到了能够驱动经营的人效数据,极具生意头脑的企业经营者不可能视而不见。此时,企业经营者一定会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拿出影响这类指标的方案。

我们必须打通一条从人力资源动作到人效结果的逻辑链条,而且,最好还能将这种影响数据化。面对各类分散的人力资源实践,我们必须以“合力”的形式来评估,并将其转化为对人效的整体影响。如此一来,企业经营者异常重视的人效才能“带活”其他人力资源数据,我们才能让专业从定性走向定量,建立起真正的专业壁垒。

事实上,无论是打造组织能力之需,还是顺应数据化专业之势,都要求我们瞄准人效。

在这个时代,无论怎样强调人力资源效能都不过分。人力资源效能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指标,还是组织能力的最佳代言,也是人力资源专业推动经营的支点。

笔者深信,时至今日,HR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两个创新工具,更是一套全新的“人力资源专业世界观”。这里借用了游戏行业的一种说法。制作一款游戏,需要各大专业职能的配合,如视觉、声音、数值设计等,但最能决定一款游戏品质的是底层“世界观”的设计。有观点认为,世界观设计的是游戏的底层逻辑,最大程度决定了玩家的体验。这里,我们所谓的“世界观”,是看待人力资源专业的底层逻辑。

现在的人力资源专业已经大不一样了。

站在HR的角度看待人力资源专业应该如何改革,只会画地为牢。就好比,一个人的力气再大,也不可能把自己举起来。要想有所突破,HR首先要忘记自己是一个HR,他必须将视野拉高到经营的层面,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经营”。

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角度对人力资源专业提出天马行空的要求,只会越帮越忙。这好比,国际足联的主席不能上场踢世界杯。要想有所突破,企业经营者必须主动充当人力资源专业的第一责任人,将人力资源专业视为“王牌”而非“后勤”,与HR携手进入“人力资源经营”的节奏。

在这种节奏中,企业经营者和HR才可能开启有意义的对话。当他们的目标都指向经营,他们才会一起聚焦人效。只有在聚焦人效的前提下,他们才会关注驱动人效的数据方法论。只有在一套数据方法论里,HR建立的专业性才会被作为他们第一用户的企业经营者欣赏,HR才会获得更大的舞台,产出更大的价值。

在本书里,笔者基于上述立意呈现了一个以人效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经营世界观”。本书基于人效逻辑开发了制定人力资源战略(HRS)的框架,让人力资源工作从跟随到引领;基于人效生成的机制开发了人力资源战略落地的地图(HRSM),让人力资源工作从分散到聚焦;基于人效数据和人力资源队伍、职能数据的联动关系开发了人力资源效能仪表盘(HED),让人力资源工作从定性到定量。需要强调的是, 这些原创的工具模型都经过了笔者与穆胜事务所团队的深度实践, 相信能够帮助企业经营者和HR走进不一样的人力资源专业世界,重新认识人力资源工作的价值。

全书分为以下六章。

第一章给出了三个基础模型,分别说明了人力资源专业体系的静态结构、组织能力产生的动态过程、人力资源政策选择的标准。这也是全书展开论述的底层逻辑。

第二章通过严谨循证,详细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人力资源效能,论证了人力资源效能的重要性,并给出了找出本企业需要关注的人力资源效能的方法。

第三章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应该走向人力资源经营,并基于人力资源效能的逻辑给出了人力资源战略决策的方法。笔者坚持认为,每个企业都应该选择一个人力资源战略,在关键的领域投入资源,形成饱和攻击的效果,追逐特定的“核心人效”指标。

第四章基于人力资源经营价值链,将人力资源战略展开为人力资源战略地图,开始化战略为行动。人力资源专业最终的产出是人效,但人效只是一个结果,干预其产生过程才是关键。HR必须以选用育留的人力资源职能影响队伍状态,只有高水平的队伍状态才能产生高人效。

第五章基于人力资源战略地图,将地图的内容转化为人力资源效能仪表盘,开始化行动为数据。通过原创指标、基线和规律,本书将人力资源工作量化,找出最能影响人效的关键环节,并严格监控这些工作的落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数据壁垒”,让人力资源专业变得真正“专业”。

第六章给出了人效提升的五大空间,这也是前几章的理念方法落地的局部应用场景。针对这些场景,本书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步骤和范例,力图让方法“接地气、能操作”。对于没有做好全面重塑人力资源专业体系准备的企业,HR依然可以基于这些场景提供专业价值,尝试由小见大地推动经营。当然,这五大空间的挖掘都是在走向“平台化管理”,做到一定程度,企业就转型为“平台型组织” ,也只有“平台型组织”才能提供最强大的组织能力,获得最高阶的人效水平。

回溯人力资源专业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其成长一直伴随着质疑。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每10年左右就有一个大咖“开炮”,挑战人力资源专业的价值和从业者的专业性。1996年,《财富》杂志专栏作者托马斯·斯图尔特 (Thomas Stewart)撰文主张“炸掉人力资源部”;2005年,基思·哈蒙兹(Keith H. Hammonds)在《快公司》杂志 上发表了《我们为什么恨HR》,将HR形容为“一股黑暗的官僚主义势力”;2014年,被誉为世界第一咨询师的拉姆·查兰提出“分拆人力资源部门”,再次炮轰人力资源部……但是,人力资源专业并没有因此倒下,反而在质疑中涅槃,每一次的质疑都带来了一次新生。

在互联网时代的不确定性中,组织能力成为解锁竞争的钥匙,人力资源专业的价值创造意义已经无须多言。我们不应再依赖外力来倒逼企业的成长,也大可不必纠结于如何拯救人力资源专业,如果拥有更宏大的“人力资源经营世界观”,我们就应该用人力资源专业去拯救企业。在这场战役里,HR与企业经营者、业务部门不是对手,而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pEWS67l59/ZMjZQFgW/DrZY7pk1kHV0+saSdJV1JC4UVLGE+lH7ormIOb4nKOQY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