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力资源效能的经营意义

顶级企业家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点放到人效上,我们已经不能简单用“经营直觉”来解释了。我们有理由相信,沿着他们的“经营直觉”,可以发现人效对于经营结果的巨大影响。

1.人效影响市值

不妨选取家电行业进行分析。这个行业已经进入了成熟期,近6年来的复合增长率仅为3%~5%。在这样的市场里,人效的增长不再是惯性,我们也最容易发现人效对于企业发展趋势的影响。对于人效指标,我们选择了人均净利,一是考虑到这种成熟行业适合以净利来计量经营绩效,二是考虑到财报不会精确披露人工成本额度。截至2020年9月16日,在家电行业流通市值排名前10的上市公司中,9家企业在过去10年的人效呈上升趋势,仅有市值排名第10的兆驰股份的人效处于波动态势,且下降态势也不明显,如图2-2所示。市值是二级市场从经营基本面角度而非人效角度给出的判断,但这种判断的结果竟然很大程度上匹配了人效标准,人效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人效影响财效

除了对于市值的影响,人效对于企业日常的经营也影响巨大。这就不得不提到笔者提出的“管理双杀效应” 。企业在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出现这种效应。

图2-2 2010~2019年家电行业流通市值前10企业人均净利趋势图

注:1.家电行业为成熟行业,净利润是其财务北极星指标,所以采用人均净利来衡量其人效。

2.因市值排名第6的石头科技人均净利远高于其他企业,所以单为其建立了一个次坐标轴(右边)。

资料来源:Wind数据,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

一“杀”是员工动不起来,企业被自己耗死。 由于企业越来越大,分工极度精细,每个人都变成了企业的零件,为自己的动作负责,而不再为企业的经营结果负责。换言之,企业进入了“吃大数”的怪圈。这个方面,典型的数据表征就是人力资源效能下降,如人工成本报酬率、人工成本投产比、人均毛利等指标的下降。

二“杀”是企业创新乏力,被外部环境杀死。 由于企业分工极度精细,每个员工的关注点都是自己的动作是否完成,大家习惯用动作换取绩效指标(KPI),用指标换取薪酬。甚至,在绩效考核不够精细时,员工还会为了获得更好的评价而讨好领导,进一步加速了企业的官僚化。此时,大家不关注市场究竟需要什么,即使听见了市场的声音,也会把这些声音当成“屋子里的大象”视而不见,不会有所行动。当企业没有紧盯市场,没有基于用户需求进行创新时,产品就陷入同质品的竞争,自然守不住价格。这个方面,典型的数据表征就是财务效能(financial efficiency,简称“财效”)下降,如资产回报率、投入资本回报率、毛利率、净利率等指标的下降。

这两个方面对企业的负向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相互加速的作用。

⊙首先,当企业扩大人员规模时,“大企业病”会导致增加的人员不能有效产出,从而人效下降。同时,因为人员增加和分工细化,官僚体系自然被强化。

⊙而后,由于人数和人工成本增加了,必然带动其他成本费用增加;与此同时,更庞大的官僚体系导致创新不足,产品因此缺乏竞争力,收入下降。收入降低与成本费用增加叠加到一起,财效自然下降。

⊙接着,财效不佳导致企业误以为需要更多的人员投入。即使企业经营者不愿加人,员工也会以“缺人”的理由来要编制。要来的人员被抛到官僚体系里依旧不能有效产出,又导致了人效的进一步下降。同时,官僚体系自然被再次强化。

⊙再往后,人效的问题又会反馈到财效上……

如此一来,循环往复,企业跌入深渊。所有的企业都逃不出这个规律!

这一规律在穆胜事务所的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y)里也得到了证实(参见附录 2A“管理双杀效应真的存在吗:基于两个行业168家上市公司的证据”)。笔者选取了食品和互联网两个行业进行研究,前一个行业具有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后一个行业则有明显的智力密集型特征。数据证实:一方面,在财效的若干驱动因素中,人效的确是影响最大的;另一方面,在人效的若干驱动因素中,财效的确也是影响最大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模型的方程拟合非常出色,驱动因素对于驱动结果的解释力非常强。由此可见,两者的循环影响是成立的,“管理双杀效应”的确存在。

3.人效影响队伍

其实,在人效和财效交叉影响的背后,还有一种导致企业无法翻身的隐含机理。 这种机理是人效对于人才队伍的影响,即低人效会通过压缩薪酬空间的方式导致团队越来越差,这两个方面同样具有相互加速的作用。

⊙“大企业病”导致人效下降。

⊙在企业经营者的逻辑里,每个人没有创造足够的价值,企业经营者自然不肯分利。于是,他们限定了涨薪,甚至收缩薪酬支付空间,且要求业绩回暖。

⊙面对业绩压力,部门自然而然会要求增加人员编制和资源。由于薪酬空间限制,只能招入更加平庸的人员,而平庸的人员自然会导致更低的人效。

⊙企业经营者继续用自己的逻辑限定涨薪,收缩薪酬支付空间,且变本加厉要求业绩回暖。

⊙此时,优秀员工经历折腾后倍感无力,丧失信心,逐渐离开。这群人的KOL(关键意见领袖)属性导致企业在人才市场的口碑急速坠落。于是,企业只能补给平庸的人员。而由于口碑坠落,还必须用高薪将他们招入。

⊙但企业经营者看到的是,企业花了大成本招入了所谓的“顶尖人才”,他自然对这群人充满期待,但结果可想而知。于是,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理念崩塌,陷入“黑域”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在2016年的一次演讲中表达的观点很好地印证了上述原理:

“很多公司把人才当成耗损的成本。尤其比较节约的CEO会想,我很便宜地招到这个人,挺好的。但其实,如果我们拿美国企业对比,美国的人力成本特别贵,中国的人才去美国之后,待遇会两倍三倍地增加。中国、印度、柬埔寨的人力成本低,但是仍然是美国的企业发展得最好。核心原因是,美国企业通过配置优秀的人才从而获得更好的回报,所以核心关键不是看成本,是看回报和产出……

“公司的核心就是要通过构建好的配置,配置好的生产要素,让公司有最高的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资回报率),并且给每个人提供好的ROI,所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ROI的水平而不是成本水平。只要ROI好,薪酬越多,说明回报越好,这跟投资一样。所以我们一直跟HR部门说,我们希望pay top of the market(支付市场最高薪酬)。我们主动要求HR部门至少每年对市场薪酬做一次定位,保持市场薪酬在业内领先。当然如果人力成本很高,反过来要求公司必须能把这些人配置好,发挥好,这正是一种进取的姿态。”

说到底,好的公司人效高企,员工自然获得高薪酬,从而顶尖人才涌入,企业进入正向循环;差的公司人效低下,员工自然只能获得低薪酬,从而只能聚集平庸人才,企业进入负向循环。

4.关注人效的原因

无论是顶级企业家的直觉,还是客观的数据,都证明了人效指标的“穿透力”。仔细分析,人效之所以如此重要,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互联网时代,人是资源流转的中心,收入、成本、费用的发生都是由人来发起的。人多了,但没用好,不仅会增加编制和人工成本,而且会减少收入,带来其他成本费用的迅速拉升。

⊙人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会产生“传染”的效果。俗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喝。人员的盲目增加不仅仅是人工成本的增加,还容易拖垮组织氛围,带来更大的组织消耗。

⊙关注效能不仅是在“防守”,也是在“进攻”。效能代表有质量的增长,即精实增长,其实可以为企业带来更有意义的“战略级市场”,带来更大的持续增量(这是很多人忽略的)。

⊙人作为一种投入,在大量的企业里,往往隐藏在财务数据之下,不容易被关注。但两个财务数据相同而人效不同的企业,后劲往往完全不同。

⊙人效指标是超前指标,而财务指标是滞后指标。换句话说,由于人这个生产要素的上述特殊性,当期的人效指标可以预言后期的财务指标。 vjN398hprShw+W5ZYwcBTfHF2kWWXVttm534QNxCWILiFmo6ww+tW6Mbmkueqq2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