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痛风的研究历史

痛风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人类一直都在与痛风斗争着:

公元5世纪的亚历山大(Alexander)——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设计师和建筑师,首次介绍秋水仙碱能治疗痛风的疼痛。

1684年,荷兰人安东尼·冯·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首先描述了尿酸钠结晶的显微镜外观。

1776年,瑞典医药学家卡尔·威尔海姆·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证实了痛风患者的尿结石中含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有机酸。1798年,法国化学家Antoine Fourcroy发现该物质也是正常尿液中的成分,故取名为尿酸。

1847年,英国的“现代痛风之父”——伽罗德(Alfred Garrod)第一个分析了痛风患者的血清,并发现血尿酸浓度在痛风或肾功能衰竭的病人中明显较健康人高。他于1855年出版了第一部关于痛风的专著。1876年,他又提出“急性痛风是由于尿酸钠沉淀于关节或其邻近组织所致”这个伟大的假设。

1913年,福林(Folin)和丹尼斯(Denis)首次介绍了血尿酸的测定方法。

1962年,麦卡蒂(Mc Carty)等使用偏振光显微镜直接观察到了尿酸钠盐结晶。

1963年,Hitchings等发现别嘌醇(Allopurinol)可以降血尿酸。

1975年后,苯溴马隆应用到痛风病人降尿酸的治疗中。

1995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痛风进行了明确定义:“痛风”是由血尿酸升高导致的四肢关节红肿热痛。至此,中医的痛风与西医的痛风概念基本相同。

1997年出版的由孟昭亭编著的《痛风》是中国第一部痛风专著。

2008年5月,欧盟批准由日本帝人制药公司发明的降尿酸药物——非布司他(Fcbuxostat)上市。2009年,美国FDA批准其在美国上市。2013年,中国CFDA批准该药在中国上市。

2010年9月,美国FDA批准具有分解尿酸作用的生物制剂——培格洛替酶(Pegloticsae)上市(由Sarient公司生产)。

2016年11月26日,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在北京发布《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中医学中亦有“痛风”病名,且历代医家有所论述。元·朱丹溪的《格致余论》就曾列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明·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清·林珮琴的《类证治裁》:“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

不过,古代中医学中的“痛风”与现代医学所讲的“痛风”并不完全等同,它包括了现代“痛风”在内的以关节肿痛为特征的疾病。现代医学所述“痛风”还相当于中医的“痛痹”“白虎历节”“脚气”等。 FnI3wxWufOqqAJwoR8hLV2VfQyTBY3uDbAu1BZ441jT8XD/nCWs4lflKLHf/c/9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