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吾已年逾古稀。回首五十多年走过的行医之路,艰辛而漫长,也坦然豁然。我从小酷爱中医,梦想长大能当一名郎中,为乡亲们解除病痛。初中毕业,我考上了甘肃省卫校,被分配到检验专业,自此决心自学医疗和中医知识。时逢“文革”动乱,我自己去甘肃省人民医院进修,如饥似渴地学习中西医知识。毕业后,我自愿报名去了卓尼疗养院(麻风病院),因医院正在建设之中,闲暇时间较多,我就背药性赋、汤头歌等。从1970年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我每年都报名,终于1976年考上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走上了学习中医之路,实现了学中医的梦想。入学时,我们又赶上粉碎“四人帮”的好时机,“文革”期间老教授们都未上台讲课,此时重上讲台,积极性很高,我们聆听了任应秋、刘渡舟、赵绍琴、王绵之、董建华、焦树德、程士德、施汉章等大师们的讲课,真是万分荣幸。

我的毕业实习是在广安门医院,有幸跟谢海洲、路志正老师侍诊学习。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甘南州人民医院工作。1982年我报考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由赵金铎、谢海洲、路志正三位导师招收的痹病专业硕士研究生,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中医风湿病专业的研究生,从此开始了我的风湿病研究工作。学习期间,除跟谢老临诊之外,我阅读了大量古今有关风湿病治疗的文献,总结了谢老治疗风湿病的经验和学术思想。我的毕业论文是《论扶正培本在痹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后附100例病案分析。论文在总结谢老经验和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新的学术观点。如从病因病机方面,强调正虚是发病之本,提出“痹从内发”。风湿病的发病,不仅是内外合邪,更是内外同病,正虚为本,此乃发病之关键。脾虚外湿易侵,阳虚外寒易袭,阴虚外热易犯,血虚外风易入。此外,外未受邪,脾虚生内湿,久生痰浊,血虚生内风,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内寒,气虚生瘀血,风、寒、湿、热、痰浊、瘀血从内而生,留于肌肤筋脉,停滞关节,闭阻气血,内侵五脏,痹从内生。

我在论文中提出“痹必夹湿”的观点。我在查阅历代文献时发现,《说文解字》曰:“痹,湿病也。”《汉书·艺文志》曰:“痹,风湿之病。”《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张仲景将该病放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的湿病中论述,清·吴鞠通将该病放在《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中论述,足见历代医家对风湿病从湿论治的重视。此外,发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转归预后等都与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重浊,黏滞隐袭,秽浊潮湿,其性趋下,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湿邪在风湿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大凡风湿病者,多肌肉重着酸痛,关节肿胀,肌体浮肿,周身困倦,纳呆乏味,病程缠顽难愈。

湿为重浊之邪,必依附他物而为患,内蕴之湿,多可从化,非附寒热不能肆于人,感于寒则为寒湿,兼有热则为湿热,夹有风则为风湿。诸邪与湿相合,如油入面,胶着难化,难分难解,故风湿病一般病程较长,缠顽难愈。

我强调脾胃在风湿病中的重要地位。以往医家重视肝肾,因肾主骨,肝主筋,风湿病主要责之于肝肾,强调肝肾在风湿病中的地位。基于“痹必夹湿”的认识,脾属土,主运化水湿,湿之源在脾,土旺则胜湿;脾又主四肢和肌肉,阳明主润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气血之源又在脾,故脾胃在风湿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治疗方面,历代医家以祛邪为主,我提出扶正培本为基本大法。在扶正方面,滋阴以清热,温阳以散寒,养血以祛风,益气以化瘀。历代医家重视肝肾,我更强调脾胃,健脾益气、化湿通络是治疗风湿病的基本法则。因风湿病的病位多在中下二焦,病邪弥漫于关节与筋膜之间,故用药宜重,药量宜大。因痹必夹湿,湿多与他邪裹挟、胶着难解,故证型不易变化,治疗要守法守方。风湿病是世界之顽疾,非常之病必用非常之药,顽难之疾需用特殊之品。有毒之药也称虎狼之品、霸道之药,其效快而猛烈,能斩关夺隘,攻克顽疾,非一般药可比。我治风湿病善用有毒和效猛之品,如附子、川乌、草乌、细辛、马钱子、雷公藤、全虫、蚂蚁、水蛭、大黄、石膏等,只要辨证正确,配伍合理,是安全有效的。如雷公藤配附子之后,毒性大减,雷公藤性寒味苦治热证为宜,不宜寒证;附子大热,治寒证为宜,热证慎用。二者配伍,毒性大减。另附子大热,若配大黄或知母之类,能够制其热,减毒性,其疗效明显提高。

经过近四十年的临床验证,我以上关于风湿病的学术观点越来越被证明是正确的,对指导风湿病的临床还是有价值的。

我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就跟路志正和焦树德等老师从事风湿病分会工作,先后担任秘书、秘书长、副主委、主任委员。2000年我被路老推荐并选举为第二届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直至2015年卸任。几十年来,在路老和焦老的精心培养和正确指导下,风湿病分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学术队伍从最初的二十余人发展至目前四百多人,发展迅速,学术水平逐年提高,规模逐年扩大,每年参会代表有五百多人,学术氛围浓厚。到目前为止,共举办全国性风湿病学术会议二十余次,召开国际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十多次,举办全国中医风湿病高研班二十多期。2010年在北京成立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我担任会长。至今已在马来西亚、美国、俄罗斯、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新西兰、泰国等国家及北京、台湾、香港等地举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年会,并举办国际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分会场。

多年来,风湿病分会重视规范化、标准化研究。鉴于该病病名混乱,如1983年学组刚成立时称为痹症学组;大家认为“症”是症状,不能称为痹症,于是更名为痹证专业委员会;大家又认为“证”是一个证候群,也代表不了疾病,于是又改为痹病专业委员会。西医学对此病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20世纪60~70年代称胶原化疾病,70~80年代称混合结缔组织病,90年代称风湿类疾病。而风湿病之病名中医自古有之,我于1990年首先提出将痹病改为风湿病的建议,还风湿病的历史原貌。理由之一:历代中医文献里早有记载。如《汉书·艺文志》曰:“痹,风湿之病。”《金匮要略》曰:“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神农本草经》记载了26种治疗风湿病的药物,特别是下卷明确提出:“疗风湿病,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这是专病专药的记载。《诸病源候论》曰:“风湿者,以风气与湿气共伤于人也……”《活人书》曰:“肢体痛重,不可转侧,额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肿者何?曰:此名风湿也。”理由之二:痹病的名称不能囊括所有风湿疾病,“痹”的含义广泛。“痹”既是病机,指闭塞不通;又是病名,如肺痹、胸痹,极易混淆。许多带“痹”的并不是风湿病。

从病因、病机、分类、临床表现、证候等方面看,风湿病病名较痹病更科学、合理,更具有中医特色,更符合临床实际。我提出此建议后,也有反对者,但经多次讨论,路老、焦老同意,提交1993年第七届全国痹病学术研讨会讨论后,大家一致同意将痹病改为风湿病。这是我国中医风湿病学会对中医药学的一大贡献。我还在全国各学术会议上不断阐述将痹病改为风湿病的重要意义。学会还对五体痹(皮、肌、筋、脉、骨)和五脏痹(心、肝、脾、肺、肾)及尪痹、大偻、燥痹等二级病名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进行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

近几十年现代免疫学的迅速兴起,使人们对风湿病的认识更加深入,诊断日益先进,加之病种的逐渐增加,新药研发和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和更新。现代风湿病学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成为一门新兴学科。为了提高风湿病诊断和治疗水平,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总结中西医治疗风湿病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经验,适应当前风湿病学科的发展,满足患者的需求和临床工作者的要求,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特邀请国内著名中西医专家和学者编写了《风湿病中医临床诊疗丛书》。我们选择以西医命名的最常见的17个病种(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成人斯蒂尔病、反应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骨关节炎、痛风、骨质疏松、白塞病、风湿性多肌痛、硬皮病、炎性肌病、银屑病关节炎、儿童常见风湿病、产后痹)作为丛书的17个分册,每分册分为九章,分别是历史沿革、病因与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常用中药与方剂、护理与调摄、医案医话、临床与实验研究。丛书以中医为主,西学为用,如中医治疗分辨证治疗、症状治疗及其他治疗,尽可能纵论古今全国对该病的治疗并加以总结;常用中药从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古籍摘要、现代研究等方面论述;常用方剂从出处、组成、煎服方法、功能主治、方解、临床应用、各家论述等方面阐述;总结古今医案医话也是本丛书的重点,突出历代医家对该病的认识和经验,更突出作者本人的临床经验,将其辨证论治的心得融入其中,匠心独运,弥足珍贵。风湿病是世界顽难之疾,其治疗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仍缺乏特效的药物和方法,尚需广大有志于风湿病研究的仁人志士勤于临床,刻苦钻研,不懈探索,总结经验,传承创新,攻克顽疾。

本丛书编写历时3年之久,召开编写会6次,数易其稿,可谓艰辛,终于付梓面市,又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把它作为一份厚礼献给祖国。希望本丛书的出版,对中医风湿病诊疗研究的同仁们有所裨益,也借此缅怀和纪念焦树德、谢海洲、朱良春、王为兰、陈志才几位大师。

特别感谢路志正国医大师、王永炎院士、晁恩祥国医大师百忙之中为本丛书作序,给本丛书添彩。

本丛书编写过程中,各位专家及编写办公室工作人员辛勤努力,医药企业也给予了积极支持,同时得到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本书若存在瑕疵和不足之处,恳求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王承德
2019年3月 coAVCYYrCQan5zMcuOXwxDelWcOaKydTO+8cwYQRBZpZLhvgbokBW0rwUxSox9b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