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素问·痹论》中就有论述,指出了筋痹易发生的季节是春季,“以春遇此者为筋痹”。春应于肝,肝主筋,所以春天感受风寒湿之邪而得的痹病是筋痹。马莳注曰:“肝主春,亦主筋,肝气衰则三气入筋,故名之曰筋痹。”指出筋痹不仅是因感受风寒湿等外邪而成,其内因为肝气衰竭而引起风、寒、湿三气入筋,从而为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医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除了风寒湿气痹阻,《素问·举痛论》还提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即人身经脉中的气血是周流全身、循环不止的,寒邪侵入经脉之内,气血循环缓滞,凝滞而不畅行。寒邪停留于人体经脉之外,则造成外部循环血液减少;而当寒气停留于经脉之中时,造成经脉闭阻,气血不通。以上两种现象均可以产生疼痛,是后世医家所谓“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的理论依据,也是纤维肌痛综合征基本辨证的理论依据。
久居寒湿或湿热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涉水冒雨,或汗出入水等致使外邪乘虚侵袭人体,注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诱发本病,或使本病病情加重。清·陈念祖《时方妙用·痹》曰:“深究其源,自当以寒与湿为主。盖以风为阳邪,寒与湿为阴邪,阴主闭,闭则郁滞而为痛,是痹不外寒与湿。而寒与湿亦必假风以为之帅,寒曰风寒,湿曰风湿,此三气杂合之说也。”认为风、寒、湿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外因。风为百病之长,易夹邪入侵,是外邪乘虚夹杂而入的重要载体,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多由风夹湿、夹寒侵袭人体发病,贯穿于疾病始终,不断加重病情。刘完素的《河间六书》云:“风热病,气壅滞,筋脉拘,体倦腰痛。脾热者,热争则腰痛不可俯仰。”认为热邪侵袭人体,热阻气机,筋脉拘紧,机体劳倦,腰部疼痛;脾胃中焦湿热,而致腰部疼痛。故湿热邪气亦可侵袭人体致本病。
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大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而致风寒湿邪侵袭人体致病。因先天禀赋不足,阴阳失调,肾气亏虚,外邪乘虚而入,“邪入阴则痹”;或兼房事不节,阴火消烁,真阴愈亏;或内伤七情,病阴损及阳,时感外邪,寒湿深浸肝肾,筋骨失养;抑或因先天不足,卫外不固,外邪入侵,致使气血经络阻塞,留滞于经络、关节、肌肉而致本病,故先天禀赋不足为纤维肌痛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原因。在临床上,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病比例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中医学认为,女子肝气易衰,更易受外邪损伤,也从侧面说明本病与正气充足与否密切相关。
《灵枢·百病始生》云:“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此病既非外感,便可归于“喜怒”,此处“喜怒”恐为七情的概括说法。《黄帝内经》认为,五脏皆有其所主之情志,“生病起于过用”,即情志过极则致痹。怒则气上而伤肝,肝伤则气机不畅,气血瘀滞于筋脉皮骨而为痹;喜则气缓而伤心,心血暗耗,血虚则筋肉不荣而为痹;思则气结而伤脾,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气血生化无源,则筋脉失荣而为痹;悲则气消而伤肺,肺气不利,气机失调,阻滞筋脉发为痹;恐则气下而伤肾,肾气不足,温煦失职,而生内寒,寒则凝滞,留滞于肌肉关节而重痛发为痹。五脏六腑皆受情志影响,五脏又互相影响,情志不畅伤及脏腑,影响脏腑功能,继而气血津液留滞筋脉肌肉而致痹。七情伤脏,脏失其情,皆可致痹,从而发生全身广泛疼痛之筋痹。人之大气左升右降,“肝升于左,肺降于右”。肝气畅达,则气血调达,若七情内郁,肝气不疏,肝不能升大气于左,或肝阳上亢,大气左升太过,均可致气机逆乱,气滞血瘀而发为痹。
肝胆互为表里,“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气顺畅,则气血平和;胆气充实,则行事果断,脏腑气血功能发挥正常。《素问·六节藏象论》中的“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意指五脏六腑皆以少阳胆为升降出入之枢纽,尤其在气机与情志致病方面,亦为本病发病之关键。
(1)少阳之纵 纵观少阳,少阳经的生理表现在胆经、胆腑及三焦。足少阳胆经循行头身两侧,经脉与其分支的循行部位涉及目、耳、胸胁、心下,络肝属胆。经别入季胁,布胸腔,过心脏。故其纵行人体两侧,上至头目,穿胸过心入腹至足而行气通血,贯穿人体上下。少阳胆腑藏精汁,主疏泄,主决断,寄相火。调控脾胃升降、脏腑代谢和精神情志,使胆汁贮藏、排泄规律而行,阳明胃降,太阴脾升,则里气调畅。手少阳三焦经为水火气机之通道,是气化的场所、元气之别使,内寄相火。三焦通利,则上下气机、津血调达,其关键在于中焦脾胃、肝胆。
(2)与少阳病的关系 《伤寒论》将少阳病的主症描述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颈项强、胁下满、支节烦疼等。其症与纤维肌痛综合征之肌肉疼痛、僵硬、感觉异常及睡眠障碍、易疲劳感症状相似。少阳之病理表现为易化火、易气郁,气机不畅,情志内伤,肝胆受之,少阳为病。胆经胆腑相继受累,“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十一脏病可及少阳胆经,而少阳胆经之病亦可殃及十一脏及其所辖经络,二者相互影响,概纤维肌痛综合征情绪有异、疼痛遍及周身之表现与肝胆相系,与少阳相关。其又易牵连其他经络,继而各个脏器发生连锁反应,出现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少阳肝胆不利而见其症。肝郁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四肢百骸、经络关节失于濡养,则见全身广泛疼痛,关节肿痛,疲劳,晨僵。少阳枢机不利,气郁则生内热,内热多生郁火,少阳郁火上扰心神则令人心烦。胆火循经上扰头目则见头痛。肝胆气郁,失于疏泄调达,气机升降无常,血行亦受牵连,进而心神失养,则见失眠多梦、精神不振等;肝木郁滞,横逆犯脾,则见肠易激综合征、腹痛、腹泻、腹胀、便秘等。总之,本病常见的临床症状均与少阳相关。
(3)其痛在筋 纤维肌痛综合征躯体疼痛部位与中医“筋”的概念相互符合,西医学已经认识到本病并非简单的肌肉关节疼痛,用于诊断本病的特定部位压痛点的位置多数是在肌肉和骨骼的连接处,属于中医“筋”的范畴。“筋”是中医特有术语,包括:第一,肌肉(骨骼肌),肌肉活动产生抻拉之力,以牵引关节伸缩,做出各种动作;第二,肌腱,连接骨骼和肌肉的一种索状或膜状致密结缔组织;第三,韧带,存在于人体关节处,连接相邻骨骼的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束,作用是加强关节的稳定性,限制其过度运动;第四,体表的静脉,俗称“青筋”。除此之外,筋膜、腱鞘、滑囊、关节囊,甚至关节软骨、关节盂等组织,也都属于中医学“筋”的范畴。《杂病源流犀烛》曰:“筋也者,所以束节络骨,绊肉绷皮,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按人身之筋,到处皆有,纵横无算。”是为中医学所言之“筋”。中医学之“筋”在五体中属肝,因此本病发病部位与肝胆密切相关。
《内经》中提出风寒湿邪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论,并指出三气在发病中轻重各不相同,后世医家更认为寒湿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外部因素。《素问·痹论》说:“寒气胜者为痛痹。”就提出了寒邪致痹论点。《内经》中也提出湿邪致痹的观点,如《素问·痹论》说:“湿气胜者为着痹。”《金匮要略》曰:“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风为百病之长,其性善行多变,《内经》认为,风邪是引起本病的原因之一,但风邪很少单独致病,多与寒、湿、热夹杂,导致本病的发生。《诸病源候论·风痹候》中说:“痹者,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病在阳曰风,病在阴曰痹。”提出了因虚受风而致痹的观点,后世医家亦多赞同上述论点。同时,湿热邪气乘虚内侵亦可阻于经络,引起纤维肌痛综合征。
本病与过劳、精神紧张关系密切。若遇情志内伤,肝失条达,肝藏血而主筋,为罢极之本,故其病机可见肝气郁结,气血失和,其伴发症状如少眠多梦、焦虑抑郁、不思饮食、不耐劳作,或易腹痛腹泻,情绪不畅,易紧张,情绪波动时病情加重。肝气郁滞,疏泄失职,则气血阻闭不能周流濡养全身而作痛;肝郁失其条达之性,则情志抑郁,焦虑难眠,精力易疲;肝气郁滞、木不疏土或肝郁化火、木乘脾土,皆可致脾脏运化功能失职,久之亦成脾虚之证。
禀赋不足、正气亏虚是主要原因。肝为罢极之本,肝藏血,主筋,肾为先天之本,藏精而主骨。《素问·逆调论》中说:“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本病多见于女子,“女子以血为本”,“肝肾同源”,妇人经历经带胎产,阴血亏虚,精血暗耗,外邪易于侵袭而发为筋痹。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而主骨,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主筋,总司疏泄。肾阳不足,肝失疏泄,气血生化乏源,疏布不能。肝肾同源,先天不足或久病伤肾,致肾气亏虚,肝失其生养;或久痹不已,正虚邪恋,精血耗损,肝肾亏虚。其伴发症状如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胁痛目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或手足蠕动等。肾阳不足,不能温养四肢,故出现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肝阴不足,气郁化火,肝气郁结,则见眩晕耳鸣、胁痛目涩、五心烦热等症。肝肾阴虚而致筋脉失养,故周身疼痛、筋脉拘急、两胁隐痛、腰膝酸软。卫外不密,里虚复感外邪,病程迁延难愈,日久则五脏气机紊乱,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因而证候错综复杂。
筋痹的致病因素,其外因大多为风寒湿热之邪侵袭筋脉;其内因为禀赋不足体弱,或少阳肝胆有热,热邪煎熬筋脉,血枯筋泣,致筋脉拘急疼痛,或因肝肾精血亏虚,不能濡养,致筋脉拘挛,或郁怒气滞,或痰浊瘀血阻滞等,致使气血运行受阻,筋脉不利,而成筋痹。在筋痹诸多的病因病机中,除了六淫中“风”“寒”“湿”邪为常见原因外,又可遇热邪而致筋缓弛纵,其内因多为肝血不足,气机疏泄失常,以及痰浊瘀血阻滞。本病初起多以邪实为主,然此种邪实必兼有本虚的一面。而后天调摄失当、情志刺激、女性经带胎产等损耗肝肾,则外邪易于入侵,病邪痹阻筋脉;且正气既虚,无力驱邪外出,出现病程迁延,不易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