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九 隋朝的统一

吞并北齐的北周,四年之后被外戚杨坚篡夺政权,隋王朝由此诞生(581年)。隋高祖文帝首先灭亡在江陵保持半独立状态的后梁,进而讨伐陈朝,俘虏其末代君主陈后主,使得自五胡进入中原以来南北分裂近三百年的中国,再度迎来强大的统一政权(589年)。

隋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在于继承了北周统一华北的衣钵顺势而为。如前所述,北周和北齐都向南方扩张领土,北周占据蜀地,北齐夺取长江北侧。北周吞并北齐之后,国力远远比南朝的陈强大。因此,以前北魏做不到的事情,隋朝实现了,这绝非不可思议。

进而言之,华北由五胡之乱而治,秩序得到恢复之后,商业逐渐活跃起来。特别是南朝领地已经超脱汉代的殖民地式状态,蓬勃发展起独特的制造业。南北贸易日趋繁盛,边境贸易充满活力,商品流通先于政治,从经济方面首先将南北结合起来,起到了加速大国吞并小国的作用。隋朝统一天下之后,开凿担负连接南北使命的大运河,绝非偶然。

隋文帝即位之初,废除北周六官制度,恢复北魏旧制。于是,九命制度改为正从九品,正四品以下,正从更分上下阶,如同北魏,合为三十阶。但是,北周的流外九秩恐怕仅改其名而存其实,最上面的第九秩称为流外勋一品,最下面的第一秩称为流外勋九品,具有九阶,合前共三十九阶。

北周和隋朝官制中不能忽视的特点,是出现了勋官。其名称很容易同以往的勋品相混,但其实质迥然不同,倒是和南朝梁的将军号具有共通的性质。如前所述,北周排斥贵族制度,但是,像后世的官僚制那般完备的、能够取而代之的制度尚未形成。结果,北周实行的制度属于以功绩为本的官僚制度。所谓功绩,由于当时同北齐不断进行战争,故功绩评定直接沦为军功优先。只要建立勋功,就能够相应地升迁为另一系统的官员,级别皆依军队的军官序列:

大都督—帅都督—都督—别将—统军—军主—幢主

此名称当然出现于北魏时代,属于职务名称,而不是品官名称,但是,从北周时代起,如大都督为八命、统军为正五命所表明的,演变为品官名称。其他的品官多为没有实职仅有空名的散员,而此序列皆属实职。因此,实际地位的高下是由此序列决定的。后世称此序列的官员为勋官,北周时代尚无定称,或称为“戎秩”等。大都督以上者,则借用其他序列的官称,有柱国、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名称。到了隋朝,此系列称为散实官,柱国也加入此序列,结果产生上柱国、柱国以下十几等的一个序列。最初,此序列的官员都兼带实职,故最具价值而受重视,如柱国为世所难得的尊官。然而,其后军功膨胀,以致勋官不一定兼带实职,而与以往的散官大同小异,其价值也逐渐降低。隋朝的散实官为唐朝所继承,柱国以下十一等成为勋官而保存下来,但已无法获得世人的尊敬,查阅唐中期的敦煌户籍,甚至可以见到贫民被授予柱国头衔的记载。

这里要研究的是北魏的中正到北周和隋代发生了什么变化。之所以要提出此问题,是因为在这两个时代有关中正的记载甚少,最后甚至废除。如果九品官人法原本是同九品官制相对,让官吏候补者从某一官品起家,根据资格提升官品的制度,那么,中正的存在就不一定是必需的,只是在历史的现实中,九品官人法是同中正制度相结合,同时并起的。伴随着贵族制的兴盛,谱牒为尚书所掌握,故铨选的权力也归入尚书手中,使得中正逐渐与九品官人法疏远。南朝时代已经显著表现出这一倾向,而北魏确定名族门地时,中正的存在也越来越不重要。只是北齐残留对北魏制定望族家格不满的尾巴,多生纷扰,而对此纷争具有发言权的是中正,因此,中正屡屡成为贵族争夺的对象。

北周政权排斥贵族式的流品思想,力图使官制完全按照官僚方式运作。北周改变前代官称,恢复久违的公卿、大夫、士等古名,是因为此前的官称受到流品思想的熏染而具有官分清浊之余绪,所以要将此残余一扫而光。相当于吏部尚书的是吏部大夫,吏部郎则为吏部士,中央人事概由吏部掌握。地方上的州,分为管理民事的州,以及管理军事的府,两者重复,州刺史同时兼任军府的都督诸军事,军府的属僚由中央任命,州的属僚由州刺史辟召。这时,州中正成为刺史的顾问,似乎只拥有若干发言权而已。

北周统治的地区,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之地,曾经在秦汉时代孕育出绚丽的文化。但是,自五胡入侵以来,外族割据蹂躏,旧貌已是难寻。北周与南朝相比固不待言,即使与山东的北齐相比,在文化上亦逊色甚多。故北周武帝灭亡北齐而据有其领土时,就不断将山东先进地区的文化输入北周旧地。

隋朝篡周而立,宣言悉废先朝六官古名,复汉魏之旧。然而,所谓复汉魏之旧,实际上是采用北齐名称。在北齐,中正职务已渐蜕变,有名无实。中正最后残存的职责,亦即对任用地方州郡属僚的发言权,也被剥夺,改由中央铨选任命州郡属僚。满脑子中央集权、天子专制的隋文帝,绝没有不利用这一新倾向的道理。

隋文帝在开皇三年对地方制度进行了划时代的重大改革。改变以往地方制度上州—郡—县三级统辖关系,废除中间的郡,由州直接管辖县。南北朝以来,州郡数过度增加,造成州的面积过小,故此改革是时势的必然。文帝初期,隋朝尚未灭南朝而仅拥有华北之地,却有州三百一十、郡五百零八,故废去冗杂无用的郡一级区划,进行人事整顿,堪称切合时宜。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后的州属僚的官称,并不用以前的州郡官名,而以军府属僚官名相称。也就是说,自汉代以来,虽然多少有变化,但州官名称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西曹书佐等,可以称为从事、书佐;郡官名称则为五官掾、功曹史之类,称作掾、史。在隋朝新制里,州刺史之下为长史、司马、录事参军、诸曹参军,乃从前都督军府属僚的官名。这些官名的确定,迟于开皇三年,为隋朝讨平南朝一统天下后的开皇十二年之事。

州官改用府官名称,目的在于从最初上任的新的州官起,皆非刺史辟召,而由中央任命,一如军府属官。中央任命新的州官,以往由刺史辟召的旧州官则一时皆失业。但是,政府并没有直接将他们免职,而是给予优待,准其享受品官待遇,只是不让他们参与实际事务,称之为乡官。这类乡官也在开皇十五年废除。毋庸赘言,县的属僚也同上述州郡属僚命运相同。

在此大变革之际,不可能仅是中正成为例外。中央的人事权既已归吏部,地方州县官人事又为中央所夺,则中正的存在失去了意义。史籍虽然特地记载隋朝废除三国魏以来一直沿袭设置的中正职位,却未见明确记载其年代。当然,此事应发生在进行州郡机构改革的开皇三年,如果成为乡官的中正名称其后还残存的话,那么,它也应该在开皇十五年同其他乡官职位一道终结。

如上所述,隋文帝依靠专制权力,断然实行机构改革,以使官制能够按照中央集权方式运作。但是,他握有权力,并不见得万事皆能操纵如意。在某些方面,他的理想可谓是忠实继承了北周的政策。官不分清浊是本来的原则,然而,官称既然恢复故旧,接着又吸纳北齐官僚,最后还大量收容后梁和陈朝的降人,便使得区别贵族流品的思想再度抬头。这种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卢恺、薛道衡和陆彦师等,此与北周以来传统的天子专制原则不符。无论如何,天子不希望出现位居官僚之上的贵族。天子所给的官位是绝对的,官阶的高低本身就反映了身份的高下,而不应再有天子不能干预的官僚清浊和家格高下的区别。因此,文帝对卢恺等人随意评骘门阀、甄别士庶的做法感到愤怒,夺其官职,黜为庶人,他要全力推行的是天子专制的官僚政治。

但是,必须认识到卢恺触怒天子的门阀思想,只是同天子的门阀思想不相容而已,并非天子完全没有门阀观念。北周以来,官场重视军功,军勋的作用绝不仅限于一代人,其余泽惠及一族子孙。在此意义上的贵族,可置于官僚制的延长线上,于国立有大功的官僚,其子孙亦可作为贵族而享有特权,国家对此予以承认。就现实而言,北周就有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等名门,形成军阀贵族集团。隋室杨氏就是其中的十二大将军之一,而后来的唐室李氏也是八柱国之一。卢恺等恐怕是想贬低此等新兴贵族,而把魏晋以来旧的家世评判标准带入朝廷的人事之中。卢恺等人的想法,恰恰反映了当时一般汉人对贵族社会的感情。这两种相异的门阀主张,也就是在争论门阀的历史应仅限于当朝,还是要追溯到无比久远的魏晋乃至汉代,此争论在北齐时代业已存在,并将延续到下一代的唐朝。 xks3pdegTyZGEeJTOJaVJ1DJlu0/YomTiOdUslq4mCV51qpjIGw6hZLUK5ldqzU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