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或作“宴”,此记多从石本, 王弘中 ,名 仲舒 ,自吏部员外郎贬 连州 司户参军。亭在 连州 。公为 阳山 令时作, 阳山 , 连 之属邑云。〔补注〕 沈钦韩 曰: 文苑英华 : 会昌 五年, 连州 刺史 武兴宗 寻故址重建,公之外孙 李贶 作 燕亭后记 。 茅坤 曰:淋漓指画之态, 欧 文大略有得于此。 张裕钊 曰: 马 、 班 作史,于数十层排比之后,必作大波以震荡之。公此记叙山水多用排比,后借贬秩翻出意义,摩空取势,使人不一览而尽,仍与上文神回气合。 吴汝纶 曰:主客皆贬所,而文特温厚和雅。
太原 王弘中 在 连州 ,与学佛人 景常 元慧 游 〔一〕 ,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 〔二〕 ;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 〔三〕 ,洼者为池 〔四〕 ,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 弘中 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五〕 。
〔一〕“佛”下,或有“之”字。“慧”下,或有“者”字。
〔二〕“燔”,或作“焚”。 诗 :“其椔其翳。”注曰:“木立死曰椔,自毙曰翳。”“椔”,侧师反;“翳”,于计反。
〔三〕“呀”,音
。
〔四〕“洼”,音蛙。
〔五〕“避”,或作“御”;“寒”上,或有“御”字。或作“立屋以游,风雨既除,寒暑既去”;或作“以御风雨,以除寒暑”。今从石本云。 左传 :“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避燥湿寒暑。”
既成, 愈 请名之,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之道也 〔一〕 ;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 鲁侯 燕喜”者颂也 〔二〕 。
〔一〕“其丘”上,或有“名”字。“有俟”下,或有“德”字。
〔二〕“名”,或作“言”。“者颂”,从石、 阁 、 杭 、 蜀 本如此。或作“颂者”。今按:“颂”字疑衍文。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 〔一〕 ,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 〔二〕 ? 弘中 自吏部郎贬秩而来 〔三〕 ,次其道途所经,自 蓝田 入 商洛 〔四〕 ,涉 淅 湍 〔五〕 ,临 汉水 ,升 岘首 以望 方城 ;出 荆门 ,下 岷江 ,过 洞庭 ,上 湘水 ,行 衡山 之下;繇 郴 逾 岭 ,蝯狖所家 〔六〕 ,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 〔七〕 ,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 〔八〕 。今其意乃若不足, 传 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弘中 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遂刻石以记 〔九〕 。
〔一〕石、 阁 、 杭 本如此,或无“老”字。“而”,或作“者”;“州民之老”,或作“州之老民”,非是。
〔二〕“名”下,或有“于”字。“其侧”,石本无“其”字。“直”,或作“多”,或作“宜”,皆非是。“直”,音值,当也。 史记 :“ 樗里子 墓正直其北。” 匈奴传 :“诸将居东方直 上谷 。”或读如字。“地藏”,石本无“地”字。“其人”,石本无“其”字。
〔三〕“部”下,或有“侍”字,或无“郎”字,皆非是。
〔四〕“田”下,或有“山”字。
〔五〕今 邓州 有 淅水县 ,以 淅水 得名。今按:“淅”,音锡,其县本 楚 之 析邑 , 汉书 所谓 析郦 者也。 湍 ,亦水名,在 邓州 穰县 。
〔六〕“蝯”,或作“猿”。“狖”,音柚。
〔七〕“瑰”,或作“瓌”。
〔八〕“也”,或作“之”,石本无“也”字。
〔九〕石本无“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