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伯夷颂

王荆公 伯夷论 韩子 为不然。曰: 伯夷 尝与 太公 西伯 善养老而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 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 武王 一奋, 太公 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伯夷 乃不与,岂 伯夷 欲归 西伯 而志不遂,乃死于 北海 邪?抑来而死于道路耶?抑其至 文王 之都而不足以及 武王 之世而死耶?呜呼!使 伯夷 之不死,以及 武王 之时,其烈岂下 太公 哉! 荆公 之论,与此 相反,学者其审之。 伊川 曰: 伯夷颂 只说得 伯夷 介处,要说得 伯夷 心,须是圣人语: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补注〕 姚鼐 曰:用意反侧荡漾,颇似 太史公 论赞。 曾国藩 曰:举世非之而不惑,此乃 退之 生平制行作文之宗旨。此自况之文也。又曰:读 原毁 伯夷颂 获麟解 龙说 诸首,岸然想见古人独立千古,碻乎不拔之概。 张裕钊 曰: 介甫 书李文公集后 从此出,而气太劲,神太迫,韵度迥不及此。按:用笔全在空际取势,如水之一气奔注,中间却有无数回波,盘旋而后下。后幅换意换笔,语语令人不测,此最是古人行文秘密处也。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 伯夷 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二〕 。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崪乎 泰山 不足为高 〔三〕 ,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一〕〔补注〕 姚鼐 曰:“皆”字冒下宾主四层。

〔二〕“举世非之”下, 范文正公 写本无“力行”二字;“千”下,有“五”字,云:自 初至 贞元 末,几二千年,公言千五百年,举其成也。今按:此篇自“一家一国”以至“举世非之而不惑者”,泛说有此三等人,而 伯夷 之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又别是上一等人,不可以此三者论也。前三等人,皆非有所指名,故举世非之而不顾者,亦难以年数之实论其有无,而且以千百年言之,盖其大约如此耳。今 方氏 伯夷 当之,已失全篇之大指;至于计其年数,则又舍其几二千年全数之多,而反促就千五百年奇数之少,其误益甚矣。 说不通文理,大率类此,不可不辨。〔补注〕 张裕钊 曰:上面累势甚重,故著此极力语压之。

〔三〕“崪”,音“捽”。

之亡、 之兴, 微子 贤也,抱祭器而去之 〔一〕 武王 周公 圣也 〔二〕 ,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 〔三〕 :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 伯夷 叔齐 〔四〕 ,乃独以为不可。 既灭矣,天下宗 ,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五〕 。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六〕

〔一〕事见 史记 宋世家 。“去”下,或无“之”字。

〔二〕“圣”下,一有“人”字。

〔三〕“从”,或作“率”。“与”,或作“从”。

〔四〕 伯夷 ,名 ,字 公信 叔齐 ,字 公达 孤竹君 之二子。伯,长也;叔,少也; ,谥也。见 春秋少阳篇

〔五〕〔补注〕 张裕钊 曰:作两层顿挫。

〔六〕“明”下,或有“者”字。〔补注〕 张裕钊 曰:断制 截。

今世之所谓士者 〔一〕 :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 〔二〕 。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 〔三〕 。夫圣人乃万世之标準也;余故曰:若 伯夷 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四〕 。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一〕或无“所”字。

〔二〕“一凡人”,诸本两句皆作“凡一人”,唯 本并作“一凡人”,乃与下文“非圣人”者相发明。诸本非是。

〔三〕〔补注〕 张裕钊 曰:止一语,含蓄深妙,下即随手转换,运掉自如。

〔四〕“準”, 作“准”。今按:“準”字从水隼声,俗作“准”。 本误也。又按此篇之意,所谓圣人,正指 武王 周公 而言也。既曰圣人,则是固为万世之标准矣,而 伯夷 者,乃独非之而自是如此。是乃所以为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与世之以一凡人之毁誉而遽为喜愠者,有间矣。近世读者,多误以 伯夷 为万世标准,故因附见其说云。 D3RUy4NMllxeAUC/aaaKN9uvxBqcVWmNVLaB5USUQ+qe2EoaenGFelumSAt9h+1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