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万章 问曰:“人有言至于 禹 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孟子 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云云。公乃设问而为之答,且曰:“ 孟子 之心,以为圣人不苟私于其子以害天下。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大抵 孟子 之说主天命,而公以人事言之耳。其致一也。〔补注〕 方苞 曰:其言未出,世未尝闻此义;其言既出,世不可无此言:是谓立言。 姚范 曰:坚峭劲肃。 刘大櫆 曰:议论高奇,而笔力劲健曲屈,足达其意。 张裕钊 曰:雄阔高朗之概,寓之遒简劲整,弥觉声光郁然纸上。又曰:一气驰骤而下,逐层搜抉,期于椎碎而止。此种文,实得力于 孟子 。
或问曰:“ 尧 舜 传诸贤, 禹 传诸子,信乎?”曰:“然。”“然则 禹 之贤不及于 尧 与 舜 也欤?”曰:“不然。 尧 舜 之传贤也,欲天下之得其所也; 禹 之传子也,忧后世争之之乱也。 尧 舜 之利民也大 〔一〕 , 禹 之虑民也深。”
〔一〕“利”,一作“虑”。
曰:“然则 尧 舜 何以不忧后世?”曰:“ 舜 如 尧 , 尧 传之; 禹 如 舜 , 舜 传之。得其人而传之, 尧 舜 也;无其人,虑其患而不传者, 禹 也 〔一〕 。 舜 不能以传 禹 , 尧 为不知人; 禹 不能以传子, 舜 为不知人。 尧 以传 舜 ,为忧后世; 禹 以传子,为虑后世。” 〔二〕
〔一〕“无其人”下,或有“而不传”三字。“不传者”,或作“不得如己者”,非是。
〔二〕〔补注〕 张裕钊 曰:驰骤反复处,气雄而劲。
曰:“ 禹 之虑也则深矣 〔一〕 ,传之子而当不淑,则奈何?”曰:“时益以难理,传之人则争,未前定也;传之子则不争,前定也 〔二〕 。前定虽不当贤,犹可以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贤,则争且乱。天之生大圣也不数,其生大恶也亦不数 〔三〕 。传诸人,得大圣,然后人莫敢争 〔四〕 ,传诸子,得大恶然后人受其乱 〔五〕 。 禹 之后四百年,然后得 桀 ;亦四百年,然后得 汤 与 伊尹 。 汤 与 伊尹 不可待而传也 〔六〕 。与其传不得圣人而争且乱,孰若传诸子,虽不得贤,犹可守法。” 〔七〕
〔一〕“虑”下,或有“民”字。
〔二〕〔补注〕
张裕钊
曰:“前定”“未前定”,理足词核,删去许多胶
,乃得简峻。
〔三〕“数”音朔,上同。
〔四〕“莫”上,或无“人”字。
〔五〕乱,或作“祸”。
〔六〕“待”,或作“得”。〔补注〕 张裕钊 曰:插入数语,文气乃愈觉疏朗雄阔。
〔七〕“诸”,或作“之”。“守法”,或从 阁 本作“法守”,非是。
曰:“ 孟子 之所谓‘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者:何也?”曰:“ 孟子 之心,以为圣人不苟私于其子以害天下。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一〕 。”
〔一〕〔补注〕案:“天与”之说,索解人不易得;故己复为此辞,以辅益 孟子 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