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原道

淮南子 原道 首篇。 许氏 笺云:“原,本也。”公所作 原道 原性 等篇,史氏谓其奥衍宏深,与 孟轲 扬雄 相表里,而佐佑六经。诚哉是言! 东坡 尝曰:“自 孟子 后,能将许大见识寻求古人,其断然曰:‘ 孟子 醇乎醇; 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若非有见识,岂千余年后便断得如此分明?” 伊川 亦曰:“ 退之 晚年作文,所得甚多,如曰:‘ 之死,不得其传。’似此言语,非是蹈袭前人,又非凿空撰得,必有所见。”二先生之论,岂轻发者哉! 山谷 尝曰:“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 原道 命意曲折,后以此概求古人法度,如 老杜 赠韦见素 诗,布置最得正体,如官府甲第厅堂房室,各有定处,不可乱也。 韩文公 原道 ,与 尧典 盖如此。” 石介 守道 曰:“ 孔子 春秋 ,自圣人以来未有也。吏部 原道 原性 原毁 行难 禹问 佛骨表 诤臣论 ,自诸子以来未有也。” 苏子由 曰:“ 之学,朝夕从事于仁义、礼智、刑名、度数之间,自形而上者, 所不知也。 原道 之作,遂指道德为虚位,

而斥佛 同科,岂为知道哉? 韩愈 工于文者也。” 张芸叟 曰:“ 张籍 尝劝 排佛 不若著书。 亦尝以书反复之。既而 原道 原性 等篇,皆激 而作。其 原道 也,大抵言教;其 原性 也,大抵言情。”云云。 子由 所云 释氏 柳子厚 在当时于 送僧浩初序 已有此论,而 芸叟 指摘纷然,盖少作也。今其 画墁集 删之矣。学者其审之。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一〕 :故道有君子小人 〔二〕 ,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 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三〕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四〕 ;彼以煦煦为仁 〔五〕 ,孑孑为义 〔六〕 ,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 〔七〕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 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 〔八〕 ,一人之私言也 〔九〕 道衰, 孔子 没,火于 ,佛于 之间 〔一〇〕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 ,则入于 ;不入于 ,则入于佛 〔一一〕 。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一二〕 ;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一三〕 。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者曰: 孔子 ,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 孔子 ,吾师之弟子也。为 孔子 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一四〕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一五〕

〔一〕 杨诚斋 曰:“道德之实非虚也,而道德之位则虚也。 韩子 之言,实其虚者也。其曰:‘仁与义,为定名。’又曰:‘吾之所谓道德者,合仁与义言之也。’而后道德之虚位可得而实矣。” 张无垢 曰:“此正是 退之 辟佛 要害处。 老子 平日谈道德,乃欲捶提仁义,一味自虚无上去,曾不知道德自仁义中出;故以定名之实,主张仁义在此二字。既言行仁义,后必继曰:‘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亦未始薄道德也。特恶佛 不识仁义即是道德,故不得不表出之。” 杨龟山 曰:“ 韩子 意曰:由仁义而之焉,斯谓之道;充仁义而足乎己,斯谓之德。所谓道德云者,仁义而已。故以仁义为定名,道德为虚位。 中庸 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仁义,性所有也,则舍仁义而言道者,固非也。道固有仁义,而仁义不足以尽道;则以道德为虚位者,亦非也。”

〔二〕“子”下,或有“有”字。

〔三〕〔补注〕 何焯 曰:“首辟 者,探源之论也。”

〔四〕“非天”下,或有“之”字。下“小”字,或作“罪”,云: 尸子 曰:“井中视星,所视不过数星。”今按: 韩公 未必用 尸子 语,正使用之,作“罪”,亦非文意。

〔五〕“煦”,音诩。

〔六〕〔补注〕 沈钦韩 曰: 庄子 骈拇 篇:“屈折礼乐,呴俞仁义。” 老子 上篇 :“大道废焉有仁义。”

〔七〕或无“其所谓德”四字,非是。

〔八〕〔补注〕 沈钦韩 曰:彼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九〕“公言”“私言”下,或皆有“者”字,或惟下句有之。

〔一〇〕或无“黄”字。“晋魏梁隋”,诸本作“晋宋齐梁魏隋”。 文苑 作“晋梁魏隋”。 本作“魏晋宋梁齐”, 本云:南举 ,北举 也。

〔一一〕“墨”下,诸本有“不入于 ,则入于 ”二语。

〔一二〕“必”上或有“则”字。“主”,或作“王”。今按:作“主”乃与下文三韵皆叶,作“王”非是。

〔一三〕二“者”字,或皆作“则”。“附”,或作“隆”。皆非是。

〔一四〕一本“尝”下无“师之”二字。

〔一五〕〔补注〕案:以上第一节。 时崇尚 老子 ,别有佛学流入中国,去人伦,无职业, 昌黎 尤恶之。著 原道 之篇,以谓佛原于 老, 求其端,讯其末,然后知圣人之道为常道,彼佛 则怪而已矣。篇中论圣道,论佛 ,皆求端讯末之事,所谓“原”也;故前三节皆由 以递入于佛。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 〔一〕 。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二〕 ;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壹郁 〔三〕 ;为之政,以率其怠勌;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四〕 。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五〕 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六〕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 〔七〕 。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八〕 。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 周公 孔子 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 周公 孔子 〔九〕

〔一〕或无“以”字。

〔二〕“通”,或作“同”。

〔三〕“壹”,或作“湮”,或作“堙”。按: 史记 贾谊传 :“独堙郁其谁语。” 汉书 作“壹郁”。“壹”,当作“ ”。 集韵 ;音咽, 郁,不得泄也。平入声通用。“湮”与“ ”亦音义同也。作“壹”字则非。今按: 字书 :壹 ,吉凶在壶中,不得泄也。即今之“氤氲”字。“壹”“湮”,古盖通用,故 汉书 但作“壹”耳。

〔四〕或无“权衡”字,非是。

〔五〕“剖”,或作“掊”。

〔六〕〔补注〕 姚鼐 曰:此辟 老。

〔七〕“致之”或作“致其”,非是。“麻丝”,或作“丝麻”,篇内并同。

〔八〕“臣不”字下,诸本有“能”字,无“而致之民”四字。而句下有“则失其所以为臣”一语。

〔九〕〔补注〕 姚鼐 曰:此辟佛。按:以上第二节。以 佛大为民害,因求其端于生民之初:圣人立生养人之法,而制为君臣民之职。今 老氏 乃掊击圣人,而佛氏遂弃君臣父子,而禁其相生养之道,则末流之极弊也。

帝之与王,其号名殊,其所以为圣一也 〔一〕 。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殊,其所以为智一也 〔二〕 。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 〔三〕 ?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四〕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 〔五〕 ,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孔子 之作 春秋 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六〕 。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七〕 曰:“戎狄是膺, 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八〕

〔一〕“名”下,或有“虽”字。

〔二〕“事”下,或有“虽”字。

〔三〕“其言”,或作“之言”。“饥之”,或作“饥而”。〔补注〕 茅坤 曰:“正譬杂遝,各无数语,笔力天纵。” 姚鼐 曰:“此辟 ,仍承害至为备,患生为防意。”

〔四〕 尹彦明 曰: 介甫 退之 正心诚意,将以有为,非是;盖 介甫 不知道也。正心诚意,便休却;是 释氏 也。正心诚意,乃所以将有为也,非 韩子 不能至是。

〔五〕“天下国家”,一作“国家天下”。句下或有“者”字,皆非是。

〔六〕“进”上,或有“夷而”字。

〔七〕〔补注〕 姚鼐 曰: 疏:“中国虽偶无君,若 共和 之年,而礼义不废。”公意盖同此。

〔八〕〔补注〕 姚鼐 曰:此辟佛,仍承弃君臣父子之意。按:以上第三节。求其端,开于 ,慕太古之无事;讯其末,遂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夫古之正心诚意者,欲将以有为也,今不求不讯,而祸乃至此。故不得不原先王之道以道之矣。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 春秋 〔一〕 ,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 〔二〕 :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三〕 。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 〔四〕 ,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 与佛之道也 〔五〕 以是传之 以是传之 以是传之 以是传之 周公 周公 传之 孔子 孔子 传之 孟轲 之死,不得其传焉 〔六〕 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七〕 。由 周公 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 周公 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一〕“文”,或作“书”,或作“教”。

〔二〕“果蔬”,或作“蔬果”。

〔三〕或无“而”字。“而”下或无“其”字。

〔四〕“假”,音各。

〔五〕“何”上,或无“也”。今按:“曰:斯道也,何道也”,是问词;而“曰:斯吾所谓道也”以下。乃答语也。“斯道也,何道也”,或作“斯何道也,斯吾所谓道也”,或作“斯道也,吾所谓之道也”。又或无“所谓”字,皆非是。

〔六〕或问 张无垢 曰: 学于 伊尹 韩愈 乃谓其传自 扬雄 自比 孟子 ,是得其传者,而 以谓 死无传:何也?先生曰: 之道, 之道也。 伊尹 得以授 ,置 伊尹 而言 ,亦无害也。 扬雄 虽自比 孟子 ,而 以小疵讥之,其言无传,则舍之矣。

〔七〕 宛丘 论公 原道 亦曰: 者,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而健于言。〔补注〕 张裕钊 曰:插入三语,极奇宕恣肆之观。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 〔一〕 ?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 〔二〕 ,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癈疾者有养也 〔三〕 :其亦庶乎其可也?

〔一〕“何而”,或作“何其”。今按:此句复是问词,其下乃答语。

〔二〕〔补注〕 沈钦韩 曰:“民”本是“人”, 所讳。

〔三〕“癈”,音废。 EnkK801m83G0DVOytzcd9oqWdgxntlbMz0fxmRXvFq/VvYe5wW6zKLKtZXAKNDT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