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揾征衣脂粉暖 〔二〕 。四叠阳关,唱了千千遍 〔三〕 。人道山长水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 〔四〕 。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若有音书凭过雁 〔五〕 , 东莱 不似 蓬莱 远 〔六〕 。
【校记】
录自底本。又见 汪 本、 沈 本。 劳权 手校 汪 本眉批:“ 御选 四十之一。”盖指 御选 历代诗余 也。原载 乐府雅词 卷下。 王 本调下题作“ 昌乐馆 寄姊妹”,据补。 王 本又云:“此首别见 元 刘应季 事文类聚翰墨大全 后丙集卷四,无撰人姓氏,题作 晚止昌 乐馆寄姊妹 。此首前为无撰人 寄妹 踏莎行 词、 寄季顺妹 鹊桥仙 词、 寄季玉妹更漏 子 词,更前一首为 延安夫人 立春寄季顺妹临江仙 词。(通行本 翰墨大全 无 鹊桥 仙 、 更漏子 二词。) 田艺蘅 诗女史 卷十一、 田艺蘅 留青日札 卷三十九、 阳关三叠 、 周 铭 林下词选 卷三并以为 延安夫人 作,题作 暂止乐昌馆寄姊妹 。 郦琥 彤管遗编后集卷十二、 古今名媛汇诗 卷十七、 名媛玑囊 卷三、 赵世杰 古今女史 卷十二亦作 延安 夫人 词,题作 寄姊妹 。 叶申芗 闽词钞 卷四、 林葆恒 闽词征 卷六亦以为 延安夫人 作,题作 暂止东昌馆寄姊妹 ,注:‘此阕或误题 李易安 。’(文字与 诗女史 等同,不另校。)此首既见于 宋 曾慥 乐府雅词 ,题 李易安 作,而 曾慥 又与 易安 同时,必无错误。 诗女史 等以为 延安夫人 作,皆非。” 王 说是,从之。
〔泪揾〕 乐府雅词 、 花草粹编 、 历代诗余 、 四印斋 本、 赵 本、 王 本作“泪湿”。
〔征衣〕 乐府雅词 、 四印斋 本、 汪 本、 赵 本、 王 本等作“罗衣”。
〔脂粉暖〕 乐府雅词 、 汪 本、 四印斋 本、 赵 本、 王 本作“脂粉满”。 四印斋 本注:“别作‘泪揾征衣脂粉暖’。”
〔四叠〕 文津阁 四库全书 本 乐府雅词 作“三叠”。
〔唱了〕 历代诗余 作“听到”; 乐府雅词 、 汪 本、 四印斋 本、 赵 本、 王 本作“唱到”。
〔人道〕 历代诗余 作“人到”。
〔水又断〕他本多作“山又断”。
〔萧萧〕他本多作“潇潇”。
〔微雨〕 留青日札 作“风雨”。
〔若有〕 乐府雅词 、 汪 本、 四印斋 本、 赵 本、 王 本作“好把”。 翰墨大全 、 花草粹 编 、 历代诗余 等作“若有”。 四印斋 本“把”下注:“别作‘有’。”
【笺注】
〔一〕 王仲闻 云:“此首殆为 宣和 三年辛丑八月间 清照 由 青州 至 莱州 途中宿 昌乐 寄姊妹所作。按地理图,由 青 至 莱 ,须经 昌乐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卷十九载 建炎 三年, 赵晟 由 青 赴 莱 , 刘洪道 令权知 昌乐县 张成 伏兵中途邀击,可以证明。 翰墨大全 所题 暂止昌乐馆寄姊妹 ,恐为原题。 诗女史 等误以‘昌乐馆’为‘乐昌馆’, 闽诗钞 至误作‘东昌馆’,鲁鱼亥豕,不可究诘矣。词中有‘萧萧微雨闻孤馆’句,必 清照 在旅途中作也。近人多以为此词乃 清照 自 诸城 或 青州 寄至 赵明诚 者,非是。” 均 案: 清照 有 感怀 诗,序称“ 宣和 辛丑八月十日到 莱 ”,可证止 昌乐馆 乃八月上旬也。
〔二〕征衣:时 清照 出行,故称“征衣”。
〔三〕四叠 阳关 :一般称 阳关三叠 ,古为送别曲,以 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诗 为歌辞。 中华书局 排印本 苏轼文集 卷六十七 题跋 记阳关第四声 :“旧传 阳关三 叠 ,然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 密州 ,有 文勋 长官,以事至 密 ,自云得古本 阳关 ,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 唐 本三叠盖如此。及在 黄州 ,偶读 乐天 对酒 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新唱 阳关 第四声。’注:‘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第一句叠,则此句为第五声矣。今为第四声,则第一不叠,审矣。” 清照 云“四叠”,盖从 乐天 ( 白居易 )及 苏轼 之说。
〔四〕方寸乱:谓心绪烦乱。 三国志 蜀 诸葛亮传 :“ 亮 与 徐庶 并从,为 曹公 所追破,获 庶 母。 庶 辞 先主 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请从此别。’”
〔五〕音书凭过雁: 汉书 苏建传 附 苏武 :“ 匈奴 与 汉 和亲。 汉 求 武 等, 匈奴 诡言 武 死。后 汉 使复至 匈奴 , 常惠 请其使者与俱,得夜见 汉 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后因称鸿雁传书。 梁 王僧孺 捣衣 诗:“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唐 王勃 采莲曲 :“不惜 西津 交佩解,还羞 北海 雁书迟。”
〔六〕 东莱 :郡名。 春秋 时 莱子国 ,因在 齐国 之东,故名 东莱 。 汉 初置 东莱郡 ,属 青州 。 隋 初改为 莱州 。旧又称 掖县 ,今为 山东 市名。时 赵明诚 知 莱州 。 蓬 莱 :山名。 山海经 海内北经 :“ 蓬莱山 在海中。” 史记 封禅书 :“自 威 、 宣 、 燕 昭 使人入海,求 蓬莱 、 方丈 、 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传在 渤海 中。”
玉瘦香浓 〔二〕 ,檀深雪散 〔三〕 。今年恨、探梅又晚 〔四〕 。江楼 楚 馆。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中酒满 〔五〕 。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 〔六〕 ,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 羌 管 〔七〕 。
【校记】
底本原无题,依 花草粹编 卷七补。 汪 本 劳权 据历代诗余卷四十三补钞此词。 四印斋 本、 赵 本亦收之。 赵 云:“案 梅苑 九引上阕,不注撰人。 花草粹编 题作 李 词者,其所据 梅苑 ,殆较今本为善故也。兹并校之。” 王 本列为 存疑之作 ,云:“按旧本 梅苑 ,今不可见。传本 梅苑 既不注撰人姓名,或 花草粹编 误题 清照 姓名,亦不可知。只能存疑。”案: 王 系揣测之辞,应从 赵 说作 李 词。又 梅苑 “后庭”作“后亭”,此书成书于 建炎 三年(一一二九)冬,其收 李 词当可信,不可因今人未见原刻本而妄加否定。
〔后庭〕 梅苑 作“后亭”。
〔又晚〕 梅苑 作“较晚”。
〔尊中〕 花草粹编 、 王 本作“尊前”。
〔更须〕 梅苑 作“便须”。
【笺注】
〔一〕 黄 本卷二将此词系为“ 大观 二年屏居乡里至 建炎 元年南渡以前之作”,可备一说。然词云“江楼 楚 馆”,为 江南 建筑物之美称。此词当为 建炎 二年(一一二八)春日, 清照 抵 江宁 未久时作。至三年二月, 明诚 罢守 江宁 , 清照 不可能有此心情矣。“后庭”当指 江宁 郡斋后院。
〔二〕玉瘦:谓白梅开始萎谢。 宋 陈亮 梅花 诗:“疏影横玉瘦。”
〔三〕檀深:指檀香梅。 范成大 范村梅谱 :“(蜡梅)凡三种……最先开,色深黄,如紫檀,花密香浓,名檀香梅。此品最佳。”
〔四〕探梅:赏梅。 宋 韩淲 点绛唇 :“山凹春生,探梅只道今年早。”
〔五〕坐上二句:化用 后汉书 孔融传 :“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 赵 、 李 亲族多南来, 明诚 时又知 江宁 ,故来客较多。
〔六〕南枝: 梅苑 卷八 无名氏 桃源忆故人 蜡梅:“南枝向暖清香喷,谁付骚人词咏。”又见前 玉楼春 红梅 注〔三〕。
〔七〕莫直待句:当时 金 兵将南下, 宋朝 形势紧迫,词故云。参见后 临江仙 第二首注〔四〕。又 梅苑 卷九无名氏 庆清朝 :“尊前坐曲,忍听羌管频吹。”
永夜厌厌欢意少 〔二〕 ,空梦当时 〔三〕 ,认取 长安 道 〔四〕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五〕 ,酒美梅酸 〔六〕 ,恰称人怀抱 〔七〕 。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八〕 。
【校记】
此词原接底本同调词“泪揾罗衣脂粉暖”一首之后,调下无题,此据 明 陈耀文 花草粹编 卷七补。又载 拜经楼 旧藏 元 刻初印本 翰墨大全 后丙集卷四, 汪 本 劳权 手校据 历代诗余 卷四十补钞,调下均无题。 赵 本、 王 本亦收之,俱有题。
〔厌厌〕 翰墨大全 、 花草粹编 、 赵 本皆作“恹恹”,通。
〔当时〕他本皆作“长安”。
【笺注】
〔一〕据 花草粹编 调下原题,此词 建炎 二年(一一二八)三月上巳作于 江宁 。考 清 照 于 建炎 元年冬南下,次年春抵 江宁 ,三月十日, 明诚 跋 清照 携来之 赵氏神 妙帖 。至三年春二月, 赵明诚 罢守 江宁 。在此期间,唯 建炎 二年上巳可能召亲族。所召亲族,盖有其弟 李迒 、 明诚 兄 思诚 、 存诚 、妹及妹夫 李擢 、中表 谢克家 及其子 谢伋 等。
〔二〕厌厌:通“恹恹”,精神不振貌。 唐 韩偓 春尽日 诗:“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 宋 贺铸 薄幸 :“恹恹睡起,犹有花梢日在。”
〔三〕当时:指南渡前 崇宁 间在 汴京 时。
〔四〕 长安 :本 汉 唐 故都, 宋 人多借指 汴京 。如 张舜民 卖花声 题岳阳楼 词:“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 长安 。” 辛弃疾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西北望 长安 ,可怜无数山。”
〔五〕随意句: 宋 王安石 示长安君 诗:“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草草,草率、简单。此言酒食不丰盛。 乐府雅词 卷下 吕居仁 朝中措 :“匆匆笑语,时时邂逅,草草杯盘。” 草堂诗余 卷下 宋谦父 蓦山溪 :“客来便请,随分家常饭。若肯小流连,更薄酒三杯两盏。”皆与 清照 此词及 声声慢 用语相似,乃以俗为雅也。
〔六〕酒美梅酸: 本草 果部三品 :“梅实,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宴中用梅,可以解酒。
〔七〕恰称:恰好适合。 清照 又有 转调满庭芳 云:“恰才称,煮酒残花。”与此同义。
〔八〕醉莫二句:
宋
人有簪花习俗。
晏幾道
阮郎归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
苏轼
吉祥寺赏牡丹
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黄庭坚
南乡子
重阳日宜州城
楼宴集即席作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
花不解愁。”女子簪花更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