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中国家庭资产管理与财富传承的体检报告

上一节详细地说明了资产管理、财富传承的定义,以及对中国家庭的必要性。既然资产管理与财富传承如此重要,不容回避,那当前中国家庭的资产管理与财富传承现状如何?让我们给中国的家庭资产管理与财富传承把把脉,做一次全面的“体检”。

1.3.1 不断增长的家庭总资产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家庭的总资产可谓“扶摇直上”,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中国家庭在物质财富不断富足的情形下,对精神财富乃至财富传承的追求越发热切。许多白手起家的富一代们乘上了经济飞速发展的快车,个人财富也一日千里,他们中的一部分或许根本没有接触过系统的资产管理,但随着财富滚雪球似的急剧膨胀,他们喜悦的同时心里也有一丝恐慌——如何去驾驭这些财富?如何让家庭资产保值增值并将财富传承给下一代?如何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纷乱的市场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许多家庭四处碰壁,靠试错来进行资产管理,对一些高风险资产抱有侥幸心理,最终悔不当初。本书希望通过对中国家庭资产管理与财富传承的现状进行剖析,之后对症下药,找到适合不同类别家庭资产管理与财富传承的良方,帮助各类家庭将财富绵延,保值增值。

首先,我们数说改革开放40年来家庭财富的变迁情况。

图1.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柱状图

根据Wind数据,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到2015年的31790.3元,上涨91.58倍,年复合增长率为13.02%,领先于同时期美国的对冲基金平均年复合增长率。换句话说,中国所有城镇居民家庭在改革开放40年来平均超越了同时期美国的大部分对冲基金,这是由中国经济的腾飞带来的。

根据广发银行发表的《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2017年,中国城市家庭户均总资产规模为150.3万元,全国城市家庭总资产规模高达428.5万亿元。中国居民财富总值已经位列世界第二,而中国家庭资产的增速已经超过美国。根据《2018胡润财富报告》,中国2017年GDP为82.71万亿元,而中国富裕家庭(家庭资产超过600万元)的总财富达133万亿元,约为当年GDP的1.5倍。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不仅居民财富整体有了质的飞跃,并且造就了一批“极富家庭”,他们都达成了家庭资产管理和财富传承的第一步——“仓廪实”。

1.3.2 备受青睐的实物资产

中国人民一直以来对于固定资产有一种执念,无论是“有恒产者有恒心”,还是王朝更替中的土地兼并,都是对土地、房产等的激烈追逐,对配置实物资产的极力鼓吹。近几年,社会上流传着一个俗语——“买房穷三代,不买毁一生”,也从侧面展现了房产对居民财富的虹吸效应,对家庭情绪的显著影响。

根据《2018胡润财富报告》,中国富裕家庭(家庭资产超过600万元)分布排前五的省市合计有301.5万户,这五个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和杭州,恰好是中国房地产平均价格最高、房市最火热的五个城市。这301.5万户富裕家庭中,有106.1万户除了房产等固定资产,还具备600万元以上可投资金融资产的家庭仅占35.19%。换句话说,这106.1万户才是“货真价实”的富裕家庭,而剩下的195.4万户以房产等资产为主,甚至可能被银行套牢,仅为“纸上富贵”。

图1.5 购买住房意愿比例与房价预期上涨比例折线图

根据Wind数据,自2009年6月至2019年3月,央行关于住房的问卷调查中,城镇居民购买住房意愿比例与房价预期上涨比例的关系以2014年年底作为分水岭,呈现鲜明的两极分化。2014年Q4以前,房价预期上涨比例一直以20%(每季度)为最低限额大起大落地震荡,而购买住房意愿比例一直稳定在16%的水平,二者几乎没有协同相关性。自2014年Q4以后,两者比例出现了显著的协同相关性,以惊人相似的趋势共同上涨。即在2014年Q4之后,居民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在不断提高,而购买意愿也与日俱增,“全民渴望买房”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全民抱有对房价上涨的狂热信心,房价上涨自然成为一个“预期的自我实现的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看,根据《2018胡润财富报告》中不同资产额度的高净值家庭的构成,炒房者的比例有着有趣的变化。千万资产高净值家庭中,炒房者所占比例为10%,而亿元超高净值家庭中,炒房者比例上涨为15%。换句话说,从千万资产跳过亿元的“龙门”,企业家与炒房者的成功概率是远远大于职业股民和金领的。这也从侧面展现了近30年来房产显著的财富效应。

图1.6 不同资产额度高净值家庭占比情况对比

1.3.3 不受待见的金融资产

聊完中国家庭对房产的狂热崇拜,这一节我们谈一谈备受冷落、不受待见的金融资产,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股票。

股市上流传,炒股者“七亏二平一赚”,没有一颗“大心脏”,是没法成为老股民的。甚至有人戏称,股民就像韭菜,一次熊市割一茬,等到下一次市场更迭,又开始新一轮的收割。无论是2008年累计跌幅高达70.71%的“史无前例大熊市”(2007年10月从最高点6120.04下跌到2008年10月的1664.93),还是2015年杠杆牛市破灭后的去杠杆熊市,都让股民哀鸿遍野,甚至倾家荡产。惨痛的经历让许多人含泪离开了股市,发誓再也不回这个伤心地;甚至让许多不明就里的家庭对股票产生了畏惧、冷淡与不待见的情绪。

如果把中国家庭财富管理的工具看成一个班级,那么股票就是其中成绩忽上忽下、发挥极不稳定、风险又极高的“刺儿头”,特别是与成绩一直稳步上涨、发挥很稳定的“尖子生”——房地产相比,更显得它等而下之,因而被许多家庭弃若敝屣。

近20年间,上证综指上涨了1.75倍(从1999年的1120.93点到2019年4月30日的3078.34点),年复合增长率5.18%;低于同时期城市房价的涨幅,与一线城市的房价涨幅更相形见绌。如果就波动率与风险性而言,股票投资的不确定性就越发明显。

根据《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中美家庭总资产配置有着显著差异。在住房资产方面,我国家庭住房资产占比高达77.7%,比美国的34.6%高出一倍有余;在金融资产配置方面,我国家庭总资产中金融资产占比仅为11.8%,美国这一比例高达42.6%,换句话说,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的配置仅为美国家庭的1/4。

图1.7 中美家庭总资产配置对比

与世界各国家庭相比,我国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比例属于超低水平。我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超越了以前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而2017年,日本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比例高达61.1%,是我国家庭的近6倍。 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家庭对金融资产的了解还不够全面,金融资产配置过低,与我国的经济体量不相适应。

图1.8 世界各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占比图(2017)

1.3.4 “富不过三代”的紧箍咒

在20年前,财富传承问题尚未被中国家庭列入日程,因为人们更多考虑的是怎么吃饱穿暖,怎么让“钱生钱”,但随着家庭资产的普遍、快速增长,中国家庭越来越关心如何能将自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承下去,造福子孙。

以高净值人群为例,“保证财富安全”已经成为高净值人士最关心的财富目标,也更加重视“财富传承”。调查显示 ,2015年以后,“财富传承”已经取代了“创造更多财富”,成为高净值人群最关注的前三位财富目标之一。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说的是君子的功名事业,经过五代传承就消耗殆尽了,小人的不良影响,经过五代传承也荡然无存了。“富不过三代”的俗语就来源于此,孟子一语成谶,“富不过三代”成为无数中国家庭财富传承的紧箍咒。史书上记载中国封建王朝存在时间最短的后汉从建立到覆灭仅持续了三年时间,王朝的延续凝结了能臣的心血,尚且无以为继,何况普通家庭。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样的情形在中国家庭中并不鲜见。海翔药业的创始人罗邦鹏,将海门化工厂一步步通过改制变为家族企业,通过40年奋斗使海翔药业发展成为知名医药化工生产企业并成功上市。但在2014年,他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子罗煜竑推动企业转型失败,减持企业股权,最终将自己的毕生心血拱手让人。可谓:“辛勤奋斗四十年,成功上市交班。毕生心血转头空,企业依旧在,几度换股东。白发奋战商场上,惯看水复山穷。再回首恍然如梦,多少心酸事,人已惘然中。”

福荫子孙看似简单,实则困难重重,意外事件、人身风险、家庭情况变化风险、资产混同风险和交班不利风险随时可能成为财富传承的“拦路虎”。

(1)意外事件

在各个领域都存在意外事件,意外事件的发生难以预测,却通常导致惊人的连锁反应。比如2007年席卷美国并逐步波及日本、欧盟的次贷危机,在发生之前几乎毫无预兆,但在房价泡沫破裂后,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倒闭、股市震荡迅速发生,并引发了国际金融危机,无数家庭资产因此缩水。

(2)人身风险

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关系到家庭的未来,同样影响着家庭的财富传承,毫无预防措施的话,家庭成员患病、受伤甚至不幸身故都可能造成家庭资产流失或者财富传承中断。

(3)家庭情况变化风险

在面临家庭成员结婚、生子、离婚时,家庭中成员的变化可能引发家庭资产的分配和分割,甚至导致企业控制权旁落。2019年4月4日,美国电商亚马逊的创始人兼执行长杰夫·贝索斯与妻子麦肯齐·贝索斯正式宣布完成离婚手续,离婚后,麦肯齐·贝索斯将拥有约4%的亚马逊股份,这笔资产的价值接近360亿美元。

(4)资产混同风险

私营企业主在创业时可能以家庭资产为企业提供担保,这种方式确实能帮助企业渡过短期难关,但在企业与家庭资产混同的情况下,如果两者同时遭到冻结,将给家庭资产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5)交班不利风险

A类家庭和B类家庭通常拥有家族企业或者一定份额的企业股权,当创富一代垂垂老矣,子女能否顺利接班、继续领跑企业就成了一道难题,比继承股权更重要的是维护企业品牌,维持企业的创新性、创造力,这需要新一代领导者具有强大的管理能力。但管理能力的培养需要投入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富二代”没有接班意愿很可能功败垂成。调研显示 ,尽管多数企业主仍然希望由子女来继承企业,但“富二代”的接班意愿并不高,14%的家族企业二代明确表示不愿意接班,高达45%的“富二代”对于接班的态度尚不明确。除去接班意愿外,接班能力更是需要等待时间的检验。

但资产管理与财富传承的意识落后、资产配置的不健康状态、财富传承安排不善、对专业人士没信心且不信任、资产保值增值手段有限都使得中国家庭在面临这些风险时毫无防守和还击之力。

1.3.5 中国家庭的“家教”和“家风”

中国家庭的财富传承不仅包含物质财富的传承,还包含精神财富的传承,也就是在“家教”下的“家风”传承。

中国人素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之说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家庭对个人的成长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一个家庭长期以来的智慧结晶,是一个家庭能否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关键,好的“家风”令家庭成员团结一心、积极向上,对家庭充满归属感,对事业充满认同感;而不好的“家风”则令家庭成员心存芥蒂、消极对抗,家庭内部纷争不断,事业分崩离析。

“家教”是传承“家风”的唯一途径,家庭成员从呱呱坠地开始,就接受着家庭教育的熏陶,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成为相近世界观、价值观的一分子。古时曾有“画荻教子”的故事,讲的是欧阳修的父亲为官清廉,幼时家境清贫,父亲去世后,其母郑氏无法送欧阳修上学,为了教导欧阳修,她以沙盘为纸,以芦苇秆为笔,手把手教欧阳修写字,反复练习,直到书写工整为止。这成就了欧阳修高深莫测的文学造诣,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一丝不苟的做事风格和廉洁奉公的为官原则。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家教”和“家风”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许多人都在树立什么样的“家风”和如何通过“家教”树立“家风”上犯了难。

何为优良“家风”?古人早已给出了答案,《朱子家训》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倡导勤俭节约的家风,唯有珍惜一粥一饭、半丝半缕,才能兢兢业业,对前人开创的事业加倍重视。曾国藩则在为官30年后反省自身,写下了《曾国藩诫子书》,提到了“慎独”的概念,要求儿子即使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也要谨慎,这样才能修身养性、问心无愧。

如何通过“家教”树立“家风”呢?在中国更多依靠的是“家训”“家规”式的言传身教。中国有“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的说法,倡导严慈相济的亲子关系,提醒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无论是过分溺爱还是过分严厉都是不可取的。在继承与发扬中国优良传统的“家教”“家风”基础上,许多富裕家庭还向其他国家越洋取经,并结合中国现实情境,汲取、借鉴了家族治理体系。比如以调料发家的李锦记家族曾经历过两次内乱,痛定思痛后,李锦记家族远赴世界各地考察,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治理模式,成立家庭内部沟通平台——家族学习与发展委员会,下设家族办公室、家族投资公司、家族基金和家族培训中心,同时制定《李锦记家族宪法》,定期召开家族会议,解决了家族企业治理、接班人培养、家族内部规范等问题,传递“家族至上”“思己及人”“永远创业”的价值观,使得李锦记家族获得了长久的和谐发展。 9IZSCtTzdZJ/r0wxUmvQbI6n/15lD8i6tMUwoxuLrCu0PiteWXeiRHDuYY+MARx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