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课
无处不在的谬论:一步错,步步错

谬论一:人多一定力量大

有一句老话是这样说的: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老一辈的人都将这句话当作至理名言。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再看这句话的时候却从中看出了漏洞。人多一定力量大吗?如果人多,心却不齐,是不是也会造成失败呢?柴多一定火焰高吗?假如那么多的柴火却烧错了地方,所造成的损失会不会更大呢?

“人多一定力量大”是逻辑学中的一个谬论,可以说始终依照这种思维行事,你的人生路会走得无比艰难。任何事情都不能称作绝对,它们都有着相对的一面。将“人多一定力量大”当作一个无法辩驳的“公理”,显然是错误的做法。

人多一定力量大吗?相信这条“公理”的人会列举出无数的案例来予以佐证,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折筷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富翁,他的6个儿子很不团结,各个都看对方不顺眼,整天不是吵就是闹,偶尔还会大打出手闹到情面俱无的地步。富翁看到这种情况很伤心,但是又无可奈何。

后来,富翁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一想到自己去世以后儿子们势必要为了财产闹得不可开交,富翁心里就焦虑不堪。有一天,他将6个儿子叫到床头,吩咐仆人给他们一人一根筷子,然后说:“你们有谁能够把手里的筷子折断吗?”

儿子们都笑了,折断手里的筷子对于他们而言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富翁淡淡地看着他们,又让仆人拿来了一把筷子说:“那你们有谁能够把这把筷子折断吗?”

儿子们看着那把筷子犯了难。力量最大的大儿子不甘示弱,接过那把筷子便用力掰起来,只见他不停地使着劲,直到额头上的青筋暴出、汗流浃背也没能将那把筷子成功折断。富人感慨地说:“一根筷子容易断,而想要折断一把筷子却难上加难。好比你们兄弟,一个人容易被打败,假如你们能够联合起来,却再没有谁能够轻易将你们打败!”

“折筷子”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人们一说到这个故事,便会由衷地感慨:“看,人多一定力量大!”而这句话也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在国内,有着很多类似于“万人万双手,拖着泰山走”的“老人言”;在国外,也广泛流传着“蚊子假如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的俗语。“人多一定力量大”成为人们观念中约定俗成的事情。

事实上,“人多一定力量大”是一种很明显的谬论。听过“人多力量大”的人,想必也听过“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三个小和尚挑水,依据“人多一定力量大”的道理,是不可能得出“没水吃”的结论的,那为何故事的结尾却是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吃呢?这就很好地反驳了“人多一定力量大”这句所谓的“公理”。

错误的逻辑假设

上图逻辑看似成立,但因为B是不确定假设,因而结论D并不一定成立。

常被拿来佐证“人多一定力量大”的还有被很多人信奉的“人海战术”,原理是利用“人多”这样的优势来打败敌人。“人海战术”在战争中多有体现,在关键性的时刻,“人海战术”确实能够起到致命性的作用,但实际上,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可见,“人海战术”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靠谱的,“人多”也不一定任何时候都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

想要“人多力量大”这样的谬论成立,一定要给它加一个前提,那就是“团结”。各怀鬼胎之众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非但不能发挥出预期的作用,反而会拖累集体。一旦缺少了“团结”这个前提,就别指望“人多力量大”会成为一条真理。

法国心理学家林格尔曼曾经做了一个实验,让一群年轻人分别以1人、2人、3人……直到8人组成小组拔河,同时用测力计量器记录年轻人不同情况下出力的情况。当测到在个人拔河的过程中,单个人的平均拉力为63公斤的时候,林格尔曼不禁预测,到了2人组拔河的时候,两人的合力会升至126公斤,而到了3人组的时候应当是189公斤,这样一直叠加到8人组的时候,大家的合力会上升到504公斤。

然而事实却让林格尔曼大吃一惊,随着拔河人数的增加,单个人的平均拉力非但没有上升,反而在持续下降。林格尔曼对着这个实验结果思考良久,最终怀疑起“人多力量大”这句话来。

他发现,这个实验之所以会出现“人多力量小”这样一种有悖常理的结果,在于人的凝聚力的问题,实验对象们缺少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

想要“人多力量大”,就一定要注重团体合作的力量。处在复杂人世博弈之中的我们,不要轻易选择单枪匹马的行动方式,更不要将精力投注于无聊的“窝里斗”,只有注重团结的力量,重视精诚合作的重要性,才能最终取得自己想要的利益。

一家知名企业今年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原先那一批落后的设备就只能被淘汰。企业老总白手起家,骨子里有着浓浓的节约观念,他吩咐手下说:“要是把这批设备直接扔掉实在是太可惜了,得找个仓库将它存放起来。”

找到了合适的仓库后,这批设备便被搬了进去。老总又发话了:“这个仓库得找个靠谱的看门人,毕竟不管是防火还是防盗,都不是件小事。”招聘广告发出去后,有人前来应聘。结果50岁的老张成了仓库的看门人。

老张工作很认真,在他任职的半年内没有出过一点意外。却不料有一次老总来仓库巡查的时候正好撞上了老张在打瞌睡,老总皱起了眉头,觉得老张太不负责任,得找两个人约束他。回去后,老总直接派了两名员工成立了一个部门,一个负责为老张制定平日的工作任务细则,一个负责下达这些任务。

后来企业里不断有被淘汰的设备或是办公设施送到这个仓库,仓库便变得越发重要起来。老总很快又派了两个人去仓库,这一次成立了监督部,一个负责考核绩效,一个负责撰写总结。

随后,在老总的示意下,仓库又成立了财务部,有员工负责计算工时,有员工负责发放工资。甚至后来还成立了管理部,到了年底一算支出,足足多出了好几十万。老总看着账目上的数字,心疼起来。他狠狠心,向下传达了命令:“限一周内解决这个问题。”

结果一周后老张被开除了。照理说仓库里这么多人,就算没有老张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随后的事实却打了所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老张被开除一个月后,仓库里失了一场大火,尽管最后火势得到控制,却免不了损失惨重的结局。

俗话说:鸡多不下蛋,人多瞎捣乱,生活里有很多事情告诉我们人多不一定力量大,这是因为当一个团体需要共同担负某个任务的时候,团体里的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变得很小,而当这项任务落到个人头上的时候,他们的责任感往往会变得很强。因为前者总想着还有其他人能够为他分担责任,而后者却需要独自承担责任,两种心态最终催发出两种不一样的结果。

谬论二:感觉经验很靠谱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进行逻辑论证的时候,会习惯于根据过往的经验来进行,这种过分依赖经验的做法并不值得推崇,因为仅仅依靠经验来做决策,很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当我们去泰国或者印度游玩的时候,会看见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当地的人可能会将一头庞大的大象用一根极细的链子锁在并不粗壮的柱子上,很多人对大象出乎寻常的温顺感到奇怪。事实上,那些大象重达千斤,只要它们愿意,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挣断细链,推倒柱子获得自由,可是这种现象却很少发生,这是为什么呢?

这一切都是“经验”在作怪。驯象人往往在大象还很小的时候就用一根铁链将它们拴在柱子上,对于幼小的大象而言,铁链和柱子就像大山一般坚不可摧,它无数次想要挣脱可是都以失败而告终,久而久之,它们形成了一种牢固的印象:凭着自己的力量,不可能逃离铁链和柱子的禁锢。

这种印象一直延续到大象成年,这时候的它们已经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铁链,但它们却完全放弃了反抗,而是乖乖臣服于驯象人的把戏。这就是依据经验行事的典型案例。

《醒世恒言》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尤葫芦是无锡县肉铺的老板,他向别人借了15贯当作做生意的本钱,原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尤葫芦此人生性爱开玩笑,当女儿向其询问这15贯钱的由来时,尤葫芦眼珠一转,笑着说这是卖她的身价钱。女儿戍娟听到后恐惧异常,左思右想,当夜便收拾了包裹从家中逃了出去。

那天夜里,正巧当地的无赖娄阿鼠闯进了尤家,不仅抢了尤葫芦的15贯钱,还残忍地杀死了尤葫芦。娄阿鼠为瞒天过海,编造戍娟谋财杀父的谎言大肆宣扬。对这一切都不知情的戍娟出逃后,结识了客商伙计熊友兰,二人相约同行。不久后一个邻人认出了戍娟和熊友兰,又察知熊友兰身上正巧带着15贯钱,他立马断定戍娟和熊友兰勾搭成奸,为15贯钱杀害了尤葫芦,随即将二人扭送县衙。

尽管戍娟和熊友兰拼命喊冤,知县却问也没问,就武断地判了二人死刑。知县推理的逻辑很是符合“人之常情”,他认为戍娟年轻漂亮,熊友兰自然会来勾搭,二人情投意合后,遇到老父尤葫芦的阻拦恼羞成怒,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夺父钱财害父性命。知县凭着“经验”作出的一番论断却将戍娟和熊友兰二人推进了地狱的深渊,可见有时候仅凭“经验”办事是一件很要命的事情。

经验就一定靠谱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不一定”。经验基本上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明白了感性认识的概念后,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经验并不一定靠谱。感性认识指的是认识的主体在跟对象产生一定的接触后,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产生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感性认识只能反映接触对象的外貌形体等浅显而表面的特征,是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和偏见的。

想要全面地认识对方,想要看清事实的本质,想要从认识事物上升到实践的地步,仅凭感性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充分调动理性思维和缜密的逻辑来做具体的考量。简言之,感性认识是不靠谱的,这就证明了属于感性认识范畴的“经验”并不太可靠。

人们依据经验来进行逻辑推理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模式:他们看到某种现象的时候,立马就会想到另外一种现象,这两种现象之间强烈的相关性让他们误认为它们一定会同时存在且能互相推导。然而仅凭脑海中的经验就轻易地下结论,是很不严谨的。如果看到一个人衣着光鲜,就认定他是个有本领的人,这种判断也未免太肤浅。

老陈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勇敢坚强、心怀志向的穷小子,经过多年的打拼,他终于成为市里首屈一指的企业家。老陈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相继进了自家的企业工作,眼看他们已经到了该结婚的年龄,老陈不禁诚心祈祷,希望两个儿子都能找到贤内助,在将小家庭照顾好的同时,最好还能辅佐儿子们开辟事业。

企业家老陈自己出身贫苦,他特别愿意儿子们能和贫苦人家出来的女孩子结成姻缘。在他看来,只有经历了贫穷的人才更懂得节约的意义,才不会败家。老陈认为,出身于贫苦家庭的女孩子更朴实、更懂得心疼人,找这样的女孩子结婚才能幸福。他很快为大儿子物色了一位满意的女孩,安排他们相亲后,便不停地催促他们结婚。

老陈的大儿子性格温和,从小就惧怕父亲的他对于父亲的安排并不敢有丝毫的反抗,很快就和那位姑娘结了婚。解决了一桩心愿的老陈开始操心起小儿子的婚姻大事来,结果性格叛逆火暴的小儿子却完全不听老陈的安排,偷偷地和相恋多年家境优渥的女朋友领了证。这件事情将老陈气得够呛,他一狠心直接将企业的管理权交给了大儿子,却将小儿子发配到了一个很小的分公司,自己过起退休的生活来。

几年以后,情况却发生了逆转。大儿子不仅将企业管理得乱七八糟,自己的婚姻生活也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小儿子却将分公司的业务做得风生水起,家庭生活也过得幸福美满。

原来大儿媳虽然出身贫寒,却生性懒惰贪婪、爱慕虚荣,自从嫁作人妇后,大儿媳再也没有工作过,整天就是逛街、旅行、买奢侈品。而家境优渥的小儿媳却性格开朗、视野开阔,她不仅将小儿子的生活起居照顾得井井有条,还能时不时在事业上给予丈夫有效的帮助,随着丈夫事业越来越好,他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经验有时候是一种成见,甚至会成为一种阻力,让你产生错误的判断,因此错失良机,所以在面对经验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冷静。

“感觉经验很靠谱”的逻辑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思路,但是这种思路并不能带来百分之百正确的结果。想要克服这种经验带来的“阻力”,我们就要对物体与物体之间联系的复杂性产生清醒而充分的认识,要承认自身经验的局限性。

想要拥有严密的逻辑能力,就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还没抓住问题的实质,就盲目地依据经验做出错误的判断。

谬论三:以出身来论英雄

“以出身来论英雄”同样是逻辑思维的谬论之一,这种出身决定论并不符合正常的逻辑推理,是应该被坚决反驳的。尽管有很多人热衷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真理”,但同时也有另一些人对“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信奉不疑。

尽管在逻辑思维各种各样的谬论中,“出身决定论”属于被打脸最多的那一种,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以出身来论英雄”的思维模式仍然大行其道,普遍流行。尽管某些慧眼识珠的古人有着“英雄莫问出处”的豪迈,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出身决定论”几乎成为大部分人的一种潜意识,看到了英雄豪杰的后代,会毕恭毕敬;看到了奸吝小人的后代,会心存轻视与戒备。

赵奢曾为赵国立下累累战功,是一代名将。人们崇拜赵奢,继而也对赵奢之子赵括喜爱有加,赞誉之词不断。秦军攻打赵国的时候,赵王想当然地认为赵括作为“战神”赵奢之子,一定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于是命赵括替父出征。赵括欣然领命,心浮气躁、求胜心切的他对旁人的建议置之不理,以致延误战机,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当初赵王一定要用赵括取代赵奢的时候,赵括的母亲曾苦口婆心劝赵王放弃这个决定,但赵王一意孤行,并没有将赵母的话听进心里。可以说,赵王这种“以出身论英雄”的思维模式与赵军大败的结局是分不开的。

尽管父亲是受很多人崇敬的名将赵奢,但并不意味着赵括就有出色的作战才能。如果想要知道赵括真正的能力,赵王应当在现实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考量,甚至可以用一系列的考验来检测赵括是否能够与父亲赵奢相提并论,而赵王却一味迷信“出身”的力量,这才导致了失败的结局。

后人们为赵王的盲目与偏见叹息不停,殊不知我们也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一听到别人说出生在某某地方,是某某地方的人,就立马流露出异样的神色,还没深入认识对方就先戴起了有色眼镜。

“以出身来论英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偏见,甚至隐藏着某种歧视的意味,从逻辑学上来说,它也是一种真真切切的谬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出身决定论”这种论调之所以大行其道,也有其自身的理由。

好的出身,意味着好的教育,好的出身更容易造就开阔的眼界,更容易将社会资源轻松地掌握在手里,也更容易成为杰出的人。而出身平庸的人能够遇到的好的条件和机会却少得多。可以说,出身平庸的人与出身优渥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有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而这并不是“以出身来论英雄”的理由。历史上太多人纵使没有好出身,却也没有辜负生命的意义,他们把时间当作跳板,把努力和拼搏当作舟筏,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成功实现了生命的逆转,甚至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出生决定论”的谬误在于,仅仅用出身这一项就定死了一个人的性格、水平、成就,粗暴武断不讲情理的同时,也抹杀了很多优秀个人努力向上攀登的机会和平台。这一点在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尤为突出,很多企业和单位特别看重毕业生的“第一学历”,认定了非“985”“211”的学生不予考虑,这种现实叫人分外无奈。

想要对一个人作出真实的判断,可参考的要素实在太多,如成长经历、性格爱好、能力水平、自身品质等。也只有进行全面、理性而深入的分析,才能得出相对正确、符合事实的判断。

只以“出身”这一项就断言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或者这个人是否优秀,实在是太过武断;只以“出身”这一项就将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潜能否定得干干净净,未免太过可笑;只以“出身”这一项就定义一个人的一生,未免太过可悲。

余黎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创造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27岁那年,他终于鼓足了勇气从工作了很多年的企业辞职,随后便投入自己的事业中。创业的路程艰辛无比,他失败了无数次,却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能力。他相信,只要度过这段艰辛的岁月,总有一天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几经波折后,余黎终于拉到了一笔投资,靠着这笔钱,他招了几个员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没想到,市场这时候却变得不景气了,业务非但没有做起来,还越做越差,苦苦撑了一年后,余黎的公司倒闭了。欠了一大屁股债的余黎痛苦无比,却依旧没有放弃梦想。有一天他回到出租屋的时候,发现相处几年的女友冷静地坐在桌旁,而她身边是一个大大的行李箱。

“余黎,你认命吧,你就是一个来自乡下的穷小子,既没有资金又没有人脉,凭什么认为你一定会成功呢?”

余黎握紧了女友的手:“我不信命,我只信我自己,如果你相信我,请给我一点时间……”

女友却冷笑一声:“你以为人人都是马云吗?如果当初你好好上班,不瞎折腾,就不会活得这么惨!”

那天,余黎将女友送到了楼下,看着她的背影,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亲手改变自己的命运。谁知道,在这之后不到半年,市场突然回暖,余黎的生意活了起来,他一点点还掉了欠下的债务,虽然手头并没有积累很多的资金,但他还是兴致勃勃地筹备着开新公司。正因坚持,他才最终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想要改变这种“出身决定论”,想要得到社会认同,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出身,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努力的道路和方式。出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能力,只有努力塑造自己,才有大放异彩的机会;只有改变这种“以出身论英雄”的固有思维,整个社会才会变成一个更公平、更注重自由竞争的舞台。

谬论四:以传说作为依据

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传说中的阿房宫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大小宫殿七百余所,秦始皇巡游各宫室,终老之时,也没有将阿房宫的宫室住遍。那么,阿房宫的传说靠谱吗?历史上的阿房宫真如传说中那般宏伟神奇吗?

实际上,考古人员在经过细致烦琐的考古后得出一个较为可信的结论,那就是阿房宫从未建成过,这一切都只是传说。后人为了说明秦始皇的骄奢淫逸,以阿房宫的传说为依据,传得有鼻子有眼,固执地认为阿房宫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建筑群。这种以传说为依据的做法显得极其片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传说的定义是什么。传说一般指的是传统的或者某种特殊专题的知识类型;传说还可指关于某人、某事、某地的神话传说;传说还有据别人说的意思,描述了一个谈论、散布、传播的过程。根据传说的定义我们就能知道,以传说作为依据,在现实生活中会造成多大的误解和困扰,那么,以传说为依据,究竟有多么不靠谱呢?

以传说为依据,指的是片面地根据人们口中的传说来判断、论证某人、某事的确切存在,但省略了详细辨别、认真考证的过程。以传说为依据意味着人们认定传说中的事物是真实可信的,意味着人们将道听途说得来的东西当作论证的依据。

萌萌和丈夫秦阳结婚后,每天都形影不离,感情如胶似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萌萌一直没怀上孩子。小两口倒也不着急,两家的老人却急了,不断地劝说萌萌和秦阳,趁年轻赶紧生孩子。这段时间秦阳出差了,萌萌一个人在家百无聊赖。萌萌的婆婆提着一个保温盒来看萌萌,神秘兮兮地对萌萌说:“赶紧喝了保温盒里的药,对身体有好处。”

萌萌看着婆婆一脸神秘的样子,心里很好奇,她一打开婆婆带来的保温盒,刺鼻的药味便扑面而来,萌萌捏着鼻子,皱起眉头:“妈,这是什么啊!怎么这么难闻?”

婆婆笑眯眯地回答道:“傻孩子,这是中药,中药就这个味,赶紧趁热喝了!”

“中药?治什么的啊,我没病啊!”萌萌有点不乐意了。

婆婆赶紧解释道:“这是我给你在熟人那里买来的,女人喝了这个中药,一定能生双胞胎!”

看着萌萌半信半疑的样子,婆婆脸上堆满了笑容:“当然,可灵了!这可是‘双胞胎秘方’,只要坚持喝这个中药,一定能怀上双胞胎!”

萌萌看着婆婆那么肯定的样子,还是捏着鼻子把那碗中药喝光了。晚上,她将这件事告诉了闺密,闺密一听,便大惊小怪地说:“萌萌,听你婆婆的话,这可是民间流传的‘双胞胎秘方’,据说特别有效!”听了闺密的话,萌萌心里才安定了下来。

从此以后,婆婆每天都会给萌萌煲好中药带过来,看着萌萌喝下去,连续喝了一个礼拜后,萌萌突然发现自己有点不舒服,整天头晕恶心不说,身上还起了一些皮疹。正好丈夫秦阳出差回来,萌萌便将这件事告诉了丈夫。秦阳一听就炸了:“我妈也真是糊涂了!药也能随便乱吃吗?什么‘双胞胎秘方’,身体健康的人吃什么药?”

秦阳火速带着萌萌去了医院,医生告诉他们说,所谓的“双胞胎秘方”多半是能促进性腺激素分泌的药物,身体健康的女性若是服用不当,会引起很多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会致癌。所幸萌萌服用的时间不长,她停药后,调养了一段时间,不舒服的感觉就消失了。萌萌的婆婆后悔不迭,不停地说:“这些传闻真是害死人了!”

不经验证就盲目相信一些传说、传闻是要不得的,不惜一切后果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的人实在是愚蠢。当我们听到这些传说、传闻的时候,一定要先动脑筋想一想,仔细分析一下合不合理,而不要不假思索地以讹传讹,这样对人对己都好。

拿上古神话、历史故事来说,利用传说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神话或者历史,其中的某些重要的信息、段落极有可能毫无依据,更别说牵强附会的部分了。

再拿民间传闻来说,传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掺杂着传播人的主观情绪,既片面又泛泛,根本不足为信。

拼搏在职场上的年轻人经常能够听到一些关于职场的传闻,随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居然就真的相信了。传闻说“外企的福利待遇极好,是跳槽的首选”“试用期内千万不要跳槽,简历上会留下污点”“跳槽的最佳时机莫过于‘金三银四’‘金九银十’”。这些传说可信吗?我们来一一攻破!

外企的福利待遇极好,是跳槽的首选。

就在前几年,外企的福利待遇确实很不错,但是对于如今已经完全适应了本地节奏的外企来说,无论是薪酬还是福利,各方面都下降了很多。传说中外企发展空间大,前景好,事实上在外企工作过的人都明白,外企里面晋升制度太过残酷,想要升级为高层,是一件艰难无比的事情。可见,无论是选择外企还是民企,都一定要努力融入公司的核心部门,努力提升个人价值,才不会被淘汰。

试用期内千万不要跳槽,简历上会留下污点。

很多人十分相信“试用期内跳槽简历上会留下污点”的传闻,事实上试用期并不是单方面的,它是双方面的。公司在试用你,你同时也在“试用”公司。如果在试用期内,你们双方都觉得不合适,那么再“磨合”下去也不过是在浪费时间与精力而已。调查研究表明,超过七成的HR都对员工试用期内跳槽表示理解。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在这家公司待下去,且有更好的选择,不如果断跳槽。

跳槽的最佳时机莫过于“金三银四”“金九银十”。

“金三银四”指的是每年的3月、4月,“金九银十”指的是每年的9月、10月,而“金三银四”“金九银十”被很多人当作“跳槽的圣经”。的确,每年到“金三银四”“金九银十”这几个月份是人才招聘市场的旺季,这段时间内人才市场上的招聘职位会比其他月份里多得多。但是这真的是跳槽的最佳时机吗?试想,既然是招聘旺季,前来求职的人必然也会大大增多,竞争压力陡然增大。在招聘旺季,一个岗位的竞争人选可能有几十个人,而在淡季的时候,却可能只有几个人,照这样看,淡季求职成功的概率要远远高于旺季。

未经验证的传说,并不能够直接作为事实的依据。我们面对这些传说或者是传言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理智的态度,既不完全否定,也不照盘全收,汲取其中有用的信息,忽略其中荒诞不理性的成分。 qDlop1t74L6UFp1/tXsZ8gZfqR1W4WUU56iNhDxZFsChM4/e1XHADnnnz3YaON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