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宝宝喂养常识

拥抱、亲吻和适当营养,这些是宝宝开启新生命的良好方式。拥抱和亲吻容易理解,但是什么叫适当营养?适当营养应该来自何处?不管宝宝所需热量来自妈妈的乳房还是奶瓶(母乳或配方奶),最重要的是每次喂养时的温馨情意。但是,这两种食物来源之间的确存在差别。理解两者差别何在,能够让父母自信地做出决定,选择最适合自家宝宝和整个家庭的喂养方式。那么,准父母需要了解什么呢?

宝宝喂养可以说是“婴儿管理”(infant management)中最基本的任务。出生时,宝宝的吸吮和觅食反射已经发育完善,这表示他会本能地用小嘴寻觅并吸吮能够到的任何东西。如果全面对比母乳和配方奶,母乳自然是婴儿的完美食物,它能为宝宝带来很多健康益处。美国儿科学会认为,母乳喂养能降低腹泻、下呼吸道感染、细菌性脑膜炎以及尿路感染的发病率或严重程度。 [1] 该学会还指出,多项研究表明,母乳喂养也许有助于预防婴儿猝死综合征、过敏性疾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及其他慢性消化道疾病。 [2] 母乳容易消化,所含蛋白质和脂肪比例刚刚好,能为宝宝提供优质营养。此外,母乳中还含有天然抗体,能够促进宝宝自身免疫系统的建立。

配方奶需要提前准备、存储、加热,外出时还需要分装。母乳则不同,随时随地都可以喂。只要储存在妈妈体内,母乳就永远不会变质,不存在过期一说。母乳喂养对妈妈也有好处,有利于子宫恢复正常形状,还有助于产后减肥。哪位新妈妈不想早点再次穿上怀孕前的美装呢?此外,近期的研究显示,母乳喂养还能降低妈妈日后患乳腺癌、2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母乳喂养的变化趋势

尽管母乳喂养好处多多,来自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Fall,2010)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开始时选择纯母乳喂养宝宝的新妈妈占40%,这一数字在6个月后下降到了17%,而宝宝12月龄时仍在坚持母乳喂养的妈妈比例始终保持低位,一直停滞不前。” 母乳喂养营养、便捷,而且提供了亲子肌肤接触的机会,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妈妈放弃母乳喂养呢?也许是无奈之下的选择,因为妈妈焦躁、疲劳,已无力满足宝宝永无止境的需求,而喂养缺乏规律,家庭生活缺少可预知性,就会导致这种局面。

采用父母引导式育儿法的妈妈的状况则与此不同。一项包含了遵循父母引导式育儿法的240位妈妈的回顾性抽样调查显示,88%采用父母引导式育儿法的妈妈从一开始就在按照父母引导式育儿法实施母乳喂养,其中80%是纯母乳喂养(不添加配方奶)。宝宝6月龄时,整个美国的母乳喂养率锐减到17%,作为对比,70%采用父母引导式育儿法的妈妈此时仍在坚持纯母乳喂养。除坚持纯母乳喂养外,采用父母引导式育儿法的妈妈还能整夜安睡。由此,父母引导式育儿法的优势立现。

饥饿信号

哭了就喂和父母引导式育儿法的核心,都是及时回应宝宝的饥饿信号,但是,两者仍然存在很大区别。父母引导式育儿法鼓励每隔2.5~3小时饱足喂养一次,而不是每次只吃一点儿的密集式喂养。想办法让每次哺乳都达到饱足喂养,这是父母引导式育儿法成功的关键。

“倾听宝宝发出的信号”,这个建议当然是对的,但是,你得先知道要倾听和观察什么。当一个睡眠周期快结束时,宝宝往往会发出轻微的吸吮声,甚至会把小手往嘴里填,并开始吸吮小手。接着,父母可能会听到哼哼唧唧的声音,如果没人理会,哼唧声可能变成大哭,这些都是喂养时间已到的信号。没有必要等到宝宝大哭时才喂,特别是如果已经出现其他饥饿信号。饥饿信号永远都比时钟显示的时间更重要。

要警惕几个不良喂养信号。宝宝每隔1小时吃一次就是其中之一,这可能表示他没有吃到足量富含养分的后奶,也可能表示他无法获得生长所需要的高质量睡眠,后者同样令人忧心。记住,健康睡眠有助于健康喂养,而健康喂养能促进健康成长。疲劳的宝宝很难达到饱足喂养,就会更频繁地找奶吃。妈妈处于慢性疲劳状态是另一个不良信号。如果妈妈夜里要喂几次奶,早晨醒来总是很疲惫,那么她的身体是在告诉她,目前的养育方法有问题,需要做出调整。

泌乳量与饱足喂养

如果选择母乳喂养,需要先理解基本的生理原理。成功的母乳喂养要以供需为基础(不要跟经济学中的供需概念混淆)。这表示,乳汁的供给量与泌乳系统接收到的需求量成正比,足够的需求造就充足的供给。但是,怎样定义“足够的需求”呢?泌乳量与哺乳次数直接相关,这个说法只对了一半。没错,每天哺乳8次的妈妈泌乳量高于每天哺乳2次的妈妈。但是泌乳量也有上限,每天哺乳12、15、20次的妈妈,泌乳量不一定高于哺乳8~10次的妈妈。需要对比的不是哺乳次数,而是每次哺乳的质量。典型的按需喂养宝宝没有哺乳规律,与他们相比,规律喂养的宝宝哺乳次数较少,但是在每次哺乳过程中能摄入更多热量。 这是质化喂养(规律喂养)与量化喂养(多次低质喂养)的区别。

父母引导式育儿法能提供足够的需求,帮助宝宝饱足进食。不管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让每次哺乳都成为饱足喂养,是我们的目标之一。如果不是每次都能做到,也不必惊慌,但记住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饱足喂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显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 宝宝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填饱肚子:每侧乳房吸吮时间至少10~15分钟;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喝奶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

• 能听到明显的吞咽声。

• 宝宝吃饱后主动推开乳房或奶瓶。

• 喝奶后很容易拍出嗝来。

• 宝宝睡得好。

相反,喂养不规律、每次只吃几分钟的宝宝无法获得饱足喂养的益处。密集式喂养不利于宝宝调整饥饿节律使其与哺乳时间同步。同时,这种喂养方式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宝宝越是密集地吃奶,越是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他摄入的营养越少,健康风险就越高。

饱足喂养需要充足的泌乳量,而有效泌乳的关键是适当的乳房刺激加上合理的哺乳间隔。乳房刺激指的是宝宝吸吮的力度,而吸吮力度受宝宝饿感的驱动。饿感的驱动强度与乳汁的消化吸收时间直接相关。通常,每隔2.5~3小时喂养一次的宝宝消化代谢更加稳定。与密集式喂养的宝宝相比,规律喂养的宝宝需求更加旺盛。

照顾好妈妈

想要成功母乳喂养,最根本的问题是满足妈妈的营养需求。饮食平衡十分重要,多吃水果、蔬菜、谷物,以及富含蛋白质和钙的食物。但光是这样还不够,还得摄入充足的液体。不能等到口渴时再喝水,因为感到口渴时,其实身体已经缺水很久了。母乳喂养的妈妈应该在每次哺乳时或是哺乳前后,喝6~8盎司(177~237毫升)水。除了水,液体还包括果汁、淡茶和汤水。但是咖啡因含量较高的饮料不能计算在内,因为咖啡因会让身体把摄入的液体再次排出体外。不过,要注意的是,24小时内饮水过多[8盎司(约237毫升)一杯,一天超过12杯],会降低泌乳量。

妈妈饮水量不足的信号包括口渴、尿液浓缩(深黄色)和便秘。为了宝宝和自己的健康,妈妈一定要多喝水!

喷乳反射

宝宝的吸吮刺激妈妈的乳头,信号被传递到妈妈大脑中的垂体,促使垂体释放两种激素:泌乳素和催产素。泌乳素是乳汁分泌的必要条件,催产素则负责释放乳汁。当宝宝开始吸吮时,他首先吃到的是储存在乳晕下方输乳管里的乳汁。乳晕就是乳头周围颜色略深的地方。宝宝先吃到的这部分乳汁叫作前奶。前奶水分含量较高,营养价值有限。随着宝宝的持续吸吮,催产素使乳腺周围细胞收缩,把乳汁推送到输乳管中。这种释放乳汁的感觉被描述为喷乳反射,俗称“奶阵”。喷乳反射过程中释放的乳汁叫作后奶。后奶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能提供大量热量,这些正是宝宝生长所需要的。

母乳与宝宝的消化系统

新妈妈可能在互联网帖子里看到过这样的话:“母乳比配方奶容易消化,所以母乳喂养的宝宝饿得更快,需要更加频繁地喂养。”“由于母乳喂养的宝宝胃里很快就空了,所以无法睡整夜觉。”第一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第二种说法则是完全错误的。

胃空了就会产生饥饿感吗?不是的。食物被快速、有效地消化吸收,才会产生饥饿感。吸收场所主要是小肠。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通过肠黏膜进入血液,这就是吸收。吸收完成后,血糖水平开始下降,向下丘脑发送饥饿信号,让大脑知道宝宝(或任何其他人)饿了。是血糖水平下降,而不是胃空,预示着喂养时间的到来。因此,从这个角度对比母乳和配方奶没有意义,应该对比高效、饱足喂养与超多次、密集式喂养。

虽然母乳确实比配方奶消化得更快,但这不表示母乳喂养的宝宝需要更加频繁地喂养,而是表示需要高效喂养。让宝宝每次都吃到饱足,能够提供母乳喂养宝宝所需的持久营养,采用父母引导式育儿法有助于实现这一点。如果妈妈按照重建依恋式喂养宝宝,她需要反复多次哺乳,但不是每次哺乳都是高效的,宝宝不是每次都能吃饱。

喂养与卫生

大多数细菌经手传播。在新生儿护理中,要保证卫生,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是用清水和香皂洗手,保持手部清洁。喂养前尤其要注意洗手。用清水和香皂搓洗20秒以上,是冲走细菌的最好方法。我们推荐使用清水和香皂,而不是免洗消毒液。免洗消毒液虽然从原理上看很有效,但实际上并不能大幅减少手上的细菌数量,因为它的设计目的不是去污,而清水和香皂能够有效去污。人们常常引用商家的话,说免洗消毒液有效性高达99%,这种说法存在误导性,因为它依据的是这类产品在非孔性硬表面上的杀菌效果,而不是在手上使用的杀菌效果。当然,手边没有清水和香皂时,你可以用免洗消毒液。这种情况下,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公共网站( http://www.cdc.gov )推荐使用酒精含量60%以上的产品,以达到最好的清洁效果。

不仅父母要养成洗手的好习惯,任何人在抱新生儿前都要先洗手。当我们怀里抱着宝宝时,自然而然就会想摸摸他的小脸、小鼻子或小下巴,或是托起他的小手欣赏欣赏,虽然身体接触是人类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先洗手。

正确的哺乳姿势

以正确的姿势把宝宝抱在胸前,是成功哺乳的先决条件。要让宝宝正确地含接乳房,需要让他的整个身体面向妈妈的乳房,而且让他的头、胸、腹和腿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宝宝把头扭开,和身体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就无法有效地吃到乳汁。想象一下,你坐在椅子上,你身后的人手里端着水,你扭头去喝他手里的水。由于你的嘴没有正对着杯子,你需要扭脖子,这样一来,扭曲位置上的食管变窄了,把水喝到嘴里和吞咽下去都会很困难。如果宝宝的身体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没有正对妈妈的乳房,就会出现类似上述的情况。颈部的这种扭曲姿势会让宝宝很不舒服,而且让他很难吸吮和吞咽乳汁,从而导致喂养效率低下。摆好姿势后,如果宝宝的鼻尖刚好能轻轻触碰妈妈的乳房,膝盖靠在妈妈的腹部,哺乳姿势就是正确的。

调整好宝宝身体的姿势后,妈妈要用一只手托起乳房,用乳头从上往下轻蹭宝宝的下唇,引他张开嘴巴。为什么是下唇?因为下唇与下颌相连,而下颌会本能地张开接受食物。上唇与脸的上半部分、头部相连,宝宝吃东西时上唇是不动的。吸吮、咀嚼和吞咽所需的全部反射,都在嘴巴的下半部分,因此哺乳时应刺激下唇。

下唇受到刺激后,宝宝会自然地张大嘴巴,这时妈妈就可以把乳头对准宝宝的嘴巴,同时把宝宝抱向乳房,这样,宝宝就能正确地含接乳头和乳晕,而不是只衔住乳头。为进一步保证成功喂养,这里描述了3种哺乳姿势供你选择:摇篮式、侧卧式和橄榄球式。

最常用的哺乳姿势是 摇篮式 。选一把舒适的椅子,坐好,让宝宝的头靠在你的臂弯里。然后在抱宝宝的那只胳膊下垫一个枕头,这样可以减轻你脖子和上背部受到的压力。记得前面讲过的,让宝宝的整个身体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正对妈妈的乳房。

摇篮式

处于剖宫产后恢复期的妈妈往往采用 侧卧式 哺乳姿势,因为她们要避免刺激腹部伤口。右侧中间的插图描绘的是妈妈斜躺着哺乳的场景,宝宝身下垫着枕头以抬高身体的位置。使用侧卧的姿势,宝宝和妈妈仍然是面对面的,但是他们的腹部不会直接接触。宝宝的头部应该正对着妈妈的乳房。

侧卧式

采用 橄榄球式 哺乳姿势时,妈妈一只手托在宝宝头下,像抱橄榄球那样,同时另一只手托起乳房。托乳房的这只手手指要分开,分别置于乳头上方和下方。然后,抱着宝宝凑近乳房。和前面描述的一样,从上向下轻轻触碰宝宝的下唇,引他张大嘴巴。当宝宝张大嘴巴后,把乳头对准他的嘴巴,然后抱着宝宝凑近你,直到他的鼻尖轻轻触碰到你的乳房。

橄榄球式

应该多久喂一次奶

最重要的原则是,宝宝饿了一定要喂。至于宝宝隔多久会饿,因人而异。从平均数据看,在出生后的头几周里,宝宝每隔2.5~3小时会发送一次饥饿信号,有时候间隔略短些,有时候间隔略长些。怎样计算哺乳间隔呢?最佳计算方法是,从这次哺乳开始时刻到下次哺乳开始时刻。一个哺乳间隔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哺乳时间,持续20~30分钟;第二个阶段是清醒和睡眠的合计时间,平均约2小时。两个阶段加在一起,为2.5小时,这就是一个喂养周期的长度。如果宝宝的喂养规律是3小时一个周期,一个周期仍然由两个阶段组成,但是清醒和睡眠的合计时间更长些,按照这个推荐间隔来喂养宝宝,在最初的几周里,每天哺乳次数为8~10次,刚好在美国儿科学会的推荐范围内。 [3]

出生后头几周,婴儿能适应喂养规律吗?或者说,婴儿能对喂养规律做出回应并进行自我调整吗?研究人员D.P.马奎斯(D.P. Marquis)对比了间隔3小时规律喂养、间隔4小时规律喂养,以及按需喂养的宝宝。结论是,3组婴儿都表现出相当好的自我调整能力,能够适应任何喂养环境。从3组婴儿的总体结果来看,对于所有宝宝来说,最佳喂养间隔都是3小时。即便是按需喂养的宝宝,也会自发地表现出间隔3小时规律进食的自然倾向。每隔4小时喂养一次的宝宝,同样表现出对间隔3小时规律进食的偏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的年份是1941年。70年后,研究人员重复了这项研究,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婴儿在生命早期就表现出调整进食规律、形成可预知周期的自然倾向。父母引导式育儿法如此成功,原因之一是它顺应并推动了婴儿的上述自然倾向,有助于培养喂养的规律性和可预知性。

关于正常时间范围的解释

在讨论喂养、清醒和睡眠时长的时候,父母引导式育儿法给出的推荐是时间范围,而不是具体时间。例如,你会看到,哺乳间隔通常是2.5~3小时,白天每次小睡时长是1.5~2小时。读者很容易假设,在这个范围里上限优于下限。例如,妈妈可能会猜测,一次小睡2小时比1.5小时更好。不一定是这样。有的宝宝通常一觉睡2小时,但有的只睡1.5小时,还有的宝宝在两者之间。正常时长是一个时间范围,而不是一个从好到更好、再到最好的等级体系,不是数值越大就一定越好。只要落在正常范围内,对你的宝宝来说,时间就刚刚好。

2.5~3小时的喂养周期,是一个健康的平均值,偶尔会有提前喂养的时候,但那是例外情况,不是常态。最初阶段的母乳喂养问题之一,是喂养频次过高,比如间隔1.5~2小时,或者是喂养频次过低,间隔太久,比如间隔超过3.5小时,这会让宝宝饿太长时间。喂养过频会让妈妈疲惫不堪,降低妈妈身体分泌足量和高质量乳汁的能力。如果加上产后激素变化的影响,许多妈妈可能会干脆放弃母乳喂养。另外,如果宝宝发出饥饿信号的时间间隔超过3.5小时,白天喂养频次不足,就无法提供足够的刺激以保证持续的乳汁供应。头几周内,要把喂养间隔保持在2.5~3小时的范围内,这有利于刺激妈妈的身体分泌乳汁,以及保证宝宝的营养需求。

母乳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母乳相对浓稠,呈淡黄色,叫作 初乳 。初乳的蛋白质含量至少比日后的成熟乳高出5倍,而糖分和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初乳蛋白质含量高,富含抗体,能够帮助宝宝抵御多种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的侵袭。初乳还能促进 胎粪 的排出。胎粪指的是宝宝第一次排的粪便。胎粪颜色墨绿,质地黏稠。在子宫中积攒的所有物质都在胎粪里,包括体毛、黏液、胆汁和羊水。

产后2~4天内,母乳喂养的妈妈开始分泌第二个阶段的母乳—— 过渡乳 。过渡乳将持续7~14天。过渡乳的蛋白质含量少于初乳,但是脂肪、乳糖、热量和水溶性维生素含量有所增加。过渡乳之后,就是第三个阶段的母乳,也是常规母乳,叫作 成熟乳 。成熟乳由前奶和后奶两部分组成。前奶和后奶的乳糖与脂肪含量不同。在一次哺乳中,乳房首先分泌的是前奶。前奶通常质地较稀,脂肪含量低,但乳糖含量高,它能给宝宝解渴,满足他的液体摄入需求。后奶是在哺乳进行几分钟后开始分泌的。后奶的质地接近淡奶油,脂肪含量高,这正是宝宝体重增长和大脑发育所必需的。后奶具有前奶所不具备的一些特性,能够分解和排泄废物,帮助宝宝建立健康的排便模式。

有关母乳喂养的几个数字

下奶后,每次喂养中每侧哺乳时间平均是15分钟。在成熟乳到来前的日子里,乳房疼痛现象比较常见。这是因为初乳比成熟乳更加浓稠,为了吃到初乳,宝宝会大力吸吮。这时典型的吸吮模式是三吸一咽,即:吸吮、吸吮、吸吮、吞咽。等到成熟乳到来后,宝宝的吸吮模式变为节律明快的一吸一咽,即吸吮、吞咽、吸吮、吞咽、吸吮、吞咽。从这时起,宝宝的吸吮力度有所减轻,妈妈的疼痛感应该会随之消失。

你还需要了解的一个数字与宝宝吸空乳房的速度有关。有的宝宝一上来就开始大吸特吸,很快就吸空了一侧乳房,有的宝宝则更加悠闲从容。研究显示,熟悉了母乳喂养后,在积极吸吮的条件下,有的宝宝(不分男女)7~10分钟就能吸空一侧乳房,速度快得惊人。我们提及这一数字,不是要鼓励妈妈缩短哺乳时间,而是为了清楚地说明宝宝能达到多快的吸吮速度和多高的吸吮效率。

前10天的喂养挑战

一次喂养持续多久,以及两次喂养间隔多久,会随着宝宝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就妈妈而言,一个健康的着眼点,是感恩生命的奇迹,为自己能够给宝宝提供生命所需营养而感到自豪。

第一次哺乳

从宝宝被抱到妈妈身边,第一次开始吸吮乳汁的那一刻起,一场美妙无比的戏剧拉开帷幕。这是值得用心去享受的宝贵时刻。深情地望着新生宝宝的眼睛,因为“第一次”哺乳只此一次。不要过于担心你喂得对不对,你的宝宝自己知道怎么吃。

大多数宝宝在出生后的头一个半小时里是清醒的,这正是开始哺乳的理想时间。第一次哺乳时,每侧哺乳10~15分钟,就能为乳房提供足够的刺激。记住,首先要注意的是抱宝宝以及宝宝含接乳房的姿势对不对。这不仅有助于正确哺乳,而且还能使你避免身体酸痛。第一次以及接下来的几次哺乳中,喂多久取决于你的感觉,只要你觉得舒适就喂下去。记得每次哺乳都要让宝宝吸吮双侧乳房。

贪睡的宝宝

度过最初的清醒时间后,宝宝开始爱上睡觉。事实上,新父母遇到的最初挑战就是宝宝太贪睡,影响了吃奶。新生儿需要每隔2~3小时喂养一次,这表示不管宝宝困不困,都必须吃奶。怎么让贪睡的宝宝保持清醒,做到饱足喂养呢?父母可以脱去宝宝的所有衣物,只留下纸尿裤,然后抱着宝宝,与宝宝肌肤相亲。试试轻抚宝宝的小脸,揉揉他的小脚丫,给他换尿布,或是轻声向他讲述你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宝宝是很好的倾听者,而且他喜欢你的声音。发挥你的创造力,想尽办法让他吃完那顿奶。

关于出生体重的误解

宝宝出生前后的几小时乃至几天里,到处都是喜庆欢乐的气氛。但是,大约在一天后,父母会得到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宝宝的体重和出生时相比有所下降。这个消息让新妈妈的心中充满了恐惧,她觉得自己没能给宝宝提供充足的营养。这时,母乳喂养的妈妈心中尤其不安。不过,让她能够略为安心的是,配方奶喂养的宝宝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

在这段时间里,大多数宝宝的体重会比出生记录上的数值下降5%~7%(最多的可能会下降10%,但仍在体重损失的正常范围内)。很遗憾,这种最初的体重下降被描述为“体重损失”(weight loss)。这个词让人觉得新生儿损失了他需要的体重,而不是扔掉了他出生时多余的重量。事实是,宝宝出生时身体含有多余的水分,还有胎粪。当这部分物质排出体外后,剩下的重量才是宝宝的真实体重。巴克纳姆(Bucknam)医生推荐,除了记住宝宝的出生体重外,你还需要了解宝宝出院时的体重。

判断宝宝吃没吃饱

妈妈当然想知道,宝宝是否获得了生长所需的充足营养。应该看哪些指标呢?满1周龄后每天尿湿5~7片纸尿裤,第一个月里每天排3~5次或更多次黄色粪便,以及体重持续增长,这些标志都说明宝宝吃的奶量充足,能够满足健康生长所需。为了帮助你跟踪记录宝宝前2个月的生长情况,我们在附录中提供了《健康宝宝生长记录表》,请父母坚持认真填写。

前7天或前10天

产后7~10天,是妈妈和宝宝彼此相互适应以达到平衡的时段。这是一段宝贵时光,你不必过于关心时钟怎么转,也不用考虑喂养规律或是睡眠训练的问题。事实上,我们鼓励父母把墙上的时钟扣过去(只是个比喻),把全部精力放在唯一的目标上,那就是让每次哺乳都成为饱足喂养,让宝宝每次都吃饱。如果在第一周里妈妈和宝宝致力于饱足喂养,那么7天或10天后,宝宝会自然地过渡到每隔2.5~3小时吃一次的稳定进食规律。在最初的一两周里,每次哺乳时间平均是30~40分钟。请注意,这些数字反映的是平均情况,有的新生儿进食更快、更高效;有的新生儿进食有效,但速度略慢。

每次应该哺乳多久

有的妈妈先一侧乳房喂15~20分钟,然后拍嗝,再换另一侧喂15~20分钟。有的妈妈采用10、10、5、5的哺乳方法,两侧轮换着喂,先两侧各喂10分钟(换另一侧时要拍嗝),然后每侧再各喂5分钟。如果宝宝贪睡,第二种哺乳方法会有所帮助,因为中间的打断会让宝宝清醒过来,同时确保两侧乳房获得均等的刺激。在最初的这些日子里,如果宝宝渴望吸吮得更久,妈妈可以选择让宝宝继续吸吮,或者考虑让他用安抚奶嘴。如果妈妈觉得宝宝的吸吮欲望并非出于营养需求,安抚奶嘴可以很好地满足他的这一需求,不会破坏喂养规律,还能避免让妈妈觉得自己充当了安抚奶嘴的角色。

了解生长高峰期

如果宝宝间隔不到2.5小时就饿了,怎么办?即使妈妈能做到每次都饱足喂养,有时候还是有必要多喂几次。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 生长高峰期 。生长高峰是一种生理性反应,所有婴儿都会发生,跟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没有关系。事实上,“生长高峰期”这个叫法有点模糊,描述性不强,因为它是从身长和体重的角度来描述的,但是在生长高峰期这几天里,体格生长并不是最明显的结果。

当宝宝需要摄入额外热量以满足特定的生长需求时,生长高峰期就到来了。这种需求最有可能是重新补充身体细胞的能量池,因为储能细胞中的能量已被耗尽。增加喂养时间,能让宝宝获得额外的热量,并将获得的热量存入储备池,以供应生长高峰期之后的快速生长所需。打个比方,时间长了,车用蓄电池电量耗尽,需要重新充电才能全功率运转。我们可以把生长高峰期理解成充电提醒信号。在生长高峰期,只要宝宝出现饥饿信号,就要喂他。如果新妈妈不了解生长高峰期,初次遭遇时她可能会非常担心,并且疲惫不堪,因为一次生长高峰期可能持续1~4天。不过,生长高峰期过后一切都会恢复正常,包括之前形成的“喂养—清醒—睡眠”模式。

生长高峰期可以预知吗?对此,专家们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临床医生相信,第一个生长高峰期发生在10日龄,然后依次是3周龄、6周龄、3月龄和6月龄。也有人说,每个宝宝经历生长高峰期的时间都不同。不管怎样,生长高峰期通常就落在上面那些时间附近。打开你手机里的日历应用,在那几周设置提醒,备注“可能迎来生长高峰期”。

新妈妈很难识别第一个生长高峰期,只能提前设置提醒,因为生长高峰期的到来通常没有任何预兆。宝宝终于开始形成“喂养—清醒—睡眠”规律,可是某一天妈妈却突然遭遇当头一棒:生长高峰期来了!她会注意到,宝宝的饥饿信号突然增多,同时表现得特别烦躁。白天小睡时,宝宝会提前40~50分钟醒来,显得饿极了。妈妈给宝宝喂奶,然后把他放下接着睡,但是2小时后,整个过程重新上演,也可能间隔不到2小时。

怎样判断这个生长高峰期是不是已经过去?标志是宝宝恢复到正常的喂养周期,第二天睡得比平时更久,因为生长高峰期不仅累坏了妈妈,同样累坏了宝宝。

母乳还是配方奶?

单就营养价值而言,母乳和配方奶都能满足宝宝的体格生长需求。但如果考虑总体益处,母乳对宝宝而言更完美。在宝宝出生后的头12周里,母乳和配方奶的营养与健康益处存在差别,但是,到了6月龄,两者之间的差别会大大缩小。在6~12月龄间,两者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到了这个阶段,宝宝的饮食已经包含了其他食物。在美国,满1岁后继续母乳喂养,更多是出于妈妈的偏好,而不是出于宝宝的营养需求。不过,美国儿科学会鼓励妈妈坚持母乳喂养至少1年。许多采用父母引导式育儿法的妈妈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

过去,曾有人试图制造这样的印象,说母乳营养价值更高,暗示配方奶喂养意味着妈妈在拒绝女性与生俱来的一项重要生理功能。这种观点声称,宝宝会因此产生情绪缺陷。过去60年,许多研究试图发现喂养方式与婴儿日后情绪发展之间的关联,但没有任何证据支持此类声称。妈妈对宝宝的整体态度,比包括喂养方式在内的其他任何因素都更重要。我们鼓励正在阅读本书的妈妈母乳喂养宝宝,但我们也意识到,不是所有妈妈都有这个选择,也不是有选择的妈妈都会做出这个选择。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不能决定你是好妈妈还是坏妈妈,对宝宝也不会有任何情绪冲击。

奶瓶喂养

配方奶是20世纪的新发明,不过用奶瓶喂养宝宝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我们的祖先曾用木头、陶瓷、白镴、玻璃、铜、皮革和牛角制作奶瓶。历史上,未经加工的动物乳汁曾是奶瓶喂养的主要营养来源。但是由于奶液很容易受到污染,婴儿病死率非常高。

20世纪前半叶是奶瓶喂养的流行时期,但是那时的奶瓶选择很有限。今天,情况已经大不相同。商店的货架上各种奶瓶琳琅满目,有标准玻璃奶瓶、塑料奶瓶,还有带一次性衬袋的奶瓶,有带把手的奶瓶,还有动物形状的奶瓶。各式奶瓶颜色多样、图案各异,不过这些更多是供妈妈欣赏的。奶嘴种类之多更是令人目眩,有仿真母乳实感型奶嘴,有矫正型奶嘴,有果汁奶嘴,甚至还有米粉奶嘴(这个我们不推荐使用)。选择如此之多,如果不事先做足功课,或是随身带上能说明这些区别的手机应用,只有真正的“勇士”才敢走进商店!

事实上,在选购奶嘴时,最重要的是开孔大小要合适。开孔太大,会导致宝宝喝奶速度过快,进而导致宝宝频繁大量吐奶,或是发生喷射性吐奶。开孔太小,则无法满足饥饿的宝宝。要测试开孔是否合适,可以把奶瓶倒立过来。如果配方奶液一滴一滴地流下,就说明开孔大小合适。如果配方奶液连成线淌出来,说明开孔过大。

奶瓶喂养的好处之一是,可以让其他人参与宝宝喂养。这种喂养方式下,给宝宝喂奶不再是妈妈的专利,也可以是爸爸的特别活动。不应该剥夺爸爸抚育宝宝的这个机会。年龄合适的哥哥姐姐以及祖辈也一样。这是一项全家都可以参与的活动,对每个人都有好处。 [4]

配方奶

对有些妈妈来说,配方奶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有时甚至是唯一选择。选择配方奶不应该被看成是对其母性或育儿方式的负面评价。采用母乳喂养的不代表就是好妈妈,同样地,采用配方奶喂养的不代表就是坏妈妈。也不要相信其他传言。配方奶喂养不会降低宝宝的智商,母乳喂养也不会提高宝宝的智商。母乳的确对宝宝的健康有多种益处,但是吃配方奶的宝宝也不是注定会经常生病、肥胖或是自卑。

如果你的宝宝吃的是配方奶,父母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是,花时间坐下来抱着宝宝喝奶。这样做一举两得,既能给宝宝提供他需要的拥抱,也能让疲惫的妈妈,有时是爸爸,有机会休息一会儿。

什么是配方奶

婴儿配方奶是模仿母乳营养特性配制的营养性产品。配方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 以牛乳为基础原料制造的配方奶。

• 以大豆为基础原料制造的配方奶,针对的是乳糖不耐受的宝宝。

• 抗过敏特殊配方奶,针对的是对大豆和牛乳蛋白配方奶过敏的宝宝。

注意,牛奶和婴儿配方奶不是一回事。牛奶不适合1岁以下的宝宝食用。至于哪种配方奶最适合你的宝宝,最好向儿科医生或家庭保健医生咨询。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负责监管美国境内婴儿配方奶的制造,确保制成品符合相关营养要求。该机构还负责偶尔发生的产品召回事件。市场上销售的婴儿配方奶有3种形态。

• 粉末状奶粉:价格最便宜,用水冲调后饮用。

• 浓缩型液体奶:兑等量水后饮用。(冲调起来比奶粉更简便。)

• 即喝型液体奶:价格昂贵,但是不需要冲调。

宝宝需要喝多少配方奶?请遵循美国儿科学会的相关指南。指南建议,宝宝的每日奶量应为每磅体重2.5盎司配方奶液(约合0.454千克体重73毫升配方奶液)。举例说明,如果你的宝宝体重13磅,那么24小时内应该喝32盎司配方奶液(约合体重5.9千克的宝宝每天奶量约937毫升)。一旦宝宝能睡整夜觉(至少一觉连睡8小时),那么他白天应每隔3~4小时喝6~8盎司(177~237毫升)配方奶液,但是每天的总奶量不能超过32盎司(约合937毫升),除非宝宝的儿科医生另有建议。

配方奶喂养的错误姿势

不要让宝宝平躺着喝奶(这一建议同样适用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平躺着喝液体,可能会让液体进入宝宝的中耳,从而导致耳部感染。也不要让宝宝抱着奶瓶躺在小床上。这不仅是考虑到耳部感染风险,也是为了预防龋齿。如果宝宝含着奶嘴入睡,配方奶中的糖分就会覆盖在牙齿表面,甚至能让发育中的乳牙发生龋齿。

给宝宝拍嗝

喂奶和拍嗝是两项不可分割的活动,因为宝宝喝奶时会不可避免地吞入空气,如果不把空气排出去,会给宝宝造成不适。吞入的空气以小气泡形式被困在宝宝的胃里,这些气泡如果不借助外力是无法排出的。对宝宝的胃部轻轻施压,同时以适当力度轻拍宝宝背部,这能让小气泡汇集成大气泡,然后宝宝一打嗝,大气泡就被释放出来了。

所有宝宝喝奶时都会吞进部分空气,但是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吞入的空气往往更多,因为配方奶液通过奶嘴时流速更快,就会让宝宝吞入更多空气。让奶嘴中始终充满奶液,不让空气有容身之所,这样宝宝就可以少吞入一些空气。你也可以试试防胀气奶瓶。这种奶瓶的设计能使宝宝吸吮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吞入的空气。此外,不管是配方奶喂养还是母乳喂养,喂奶时把宝宝的上身竖起来一些,也能减少他吞入的空气总量。

拍嗝是个需要学习的技巧,所以请注意拍嗝时手部拍击宝宝背部的力道。慢慢地,你就会知道怎样的力道太轻,怎样的力道太重。如果力道太轻,不能使困住的空气受到振动;如果力道太重,可能会吓到或伤到宝宝。反复轻拍宝宝的背部,通常就能解决问题,不需要过度用力。如果你还是没有信心,就观察其他有经验的妈妈是怎么做的。

拍嗝姿势

4种常见的拍嗝姿势如下面的图所示,父母可以一一尝试,找到对你的宝宝来说最管用的那种。这4种姿势的共同点是,对宝宝的胃部轻轻施压,同时轻拍宝宝背部。一次喂养中可能需要拍1~3次嗝,具体要看宝宝的情况以及他进食的效率。配方奶喂养的新生儿每喝1~2盎司(30~60毫升)奶就需要拍一次嗝,母乳喂养的宝宝在换另一侧时拍嗝。

扶坐在大腿上拍嗝。 一只手掌扶在宝宝的上身,大拇指与其他手指分开,握于宝宝身体侧面,其余四指扶稳宝宝的胸部。注意,妈妈一只手托住并扶稳宝宝的胸部,让宝宝竖起上身,稳稳地坐在妈妈的大腿上。调整宝宝上身使其微微前倾,然后轻拍宝宝的背部。

扶坐在大腿上拍嗝

趴伏在大腿上拍嗝。 妈妈先坐好,把宝宝的双腿放在你的两腿之间,然后让宝宝趴伏在你的一侧大腿上。扶稳宝宝的头部,同时合拢双膝,这样能更稳固地支撑宝宝的身体,然后以适当的力度轻拍宝宝的背部。

趴伏在大腿上拍嗝

趴伏在肩上拍嗝。 先在你的一侧肩膀上垫一块口水巾,然后让宝宝的胸部靠在口水巾上,这时宝宝的胃部应该靠在妈妈肩部前侧。然后以适当的力度轻拍宝宝的背部。

趴伏在肩上拍嗝

摇篮前抱式拍嗝。 用一只胳膊把宝宝抱在胸前,你的这只手要握牢宝宝的臀部,让他的头靠在你的臂弯上。宝宝外侧的胳膊和腿应该置于妈妈这只胳膊的外面。注意宝宝身体的朝向,应该面朝外。这个姿势能让妈妈空出一只手来轻拍宝宝背部。

摇篮前抱式拍嗝

如果拍了几分钟后宝宝还是没有打嗝,应该考虑换个姿势继续拍嗝,待宝宝打完嗝再继续喂奶。妈妈自然会愿意保持衣物的洁净,拍嗝的时候准备一块口水巾,会派上用场的。

溢奶与喷射性吐奶

婴儿溢奶是常见现象。溢奶通常发生在拍嗝过程中,气体排出时也会带上来一点刚刚吃下的奶液。不当的身体活动也可能引起溢奶,比如爸爸扶着宝宝在他的膝盖上跳,或是姐姐抱宝宝时摇晃幅度过大。如果溢奶是身体活动引起的,通常表示宝宝一顿吃了太多奶液,他的小胃装不下了。这时如果胃部压力增加,就会发生溢奶,这是宝宝排出多余奶液的自然方式。出现这种情况时无须担心。但是妈妈应该监测这种情况的发生频率,必要时把宝宝的奶量减少1~2盎司(30~60毫升)。

有一种吐奶更加吓人,叫“喷射性吐奶”,吐出的量更大,而且喷射力度很强,水平距离能喷出4~6英尺(1.2~1.8米)远。喷射性吐奶不是一种具体诊断性结果或疾病名称,而是一个与溢奶相区别的描述性用语。溢奶的力度远比喷射性吐奶小,而且吐出的奶量只有几滴。虽然每个宝宝都可能偶然出现一两次喷射性吐奶,但是经常出现喷射性吐奶预示着问题较为严重。这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的征兆(见第八章),也可能预示着肠道感染。如果宝宝经常把喝下的奶液呕吐出来,他就无法摄入充足的热量以供正常生长所需,而且很快会脱水。这时,正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拍嗝的挑战

在出生后的第一周里,宝宝通常会睡得很多,这有时会给拍嗝带来困难。如果你已经拍了5分钟,宝宝还是没有打嗝,只想睡觉,那就把他放在婴儿躺椅里,先不要放在婴儿床上。重力能够使奶液往下走,让气泡消散。每次喂奶后——前半夜和后半夜的两顿奶除外,先让宝宝在婴儿躺椅里待上10~15分钟,这样有助于防止奶液逆行反流到食管中。把新生儿的床头垫高一两英寸(2.5~5厘米),可能也有帮助,特别是对于轻度反流而言。具体方法是在宝宝床头的两条床腿下各垫一本书或是一块木板。

打嗝

即使你的拍嗝技术再高超,有时候也仍会有一些气体困在宝宝的胃或肠道里,这会招致两种结果:打嗝或放屁。遗憾的是,大多数宝宝有了放屁的感觉时,反而会收紧肛门,使得气体无法正常排出,结果让他自己很不舒服。为了帮助宝宝缓解不适,让他趴卧在床上,弯曲膝盖贴近胸部,或是让他仰躺在你胸前,然后帮他屈膝靠近胸部。

每个宝宝偶尔都会打嗝,但是有的宝宝打嗝更加频繁,每天都打。有的宝宝在妈妈的子宫里就开始打嗝了。宝宝出生后,打嗝是正常现象。父母可能会为此感到烦躁,但是宝宝自己不会觉得不舒服。打嗝可能持续5~30分钟。具体原因科学上还没有定论,但大多数证据指向了喂养。如果你注意到新生宝宝每次喝奶后都会打嗝,可以尝试稍稍减少每顿的奶量(包括配方奶和母乳),同时略微增加喂养频次,然后观察宝宝的打嗝情况是否有所改善。还有一个解决方法是通过拍嗝来缓解打嗝。采用竖抱拍嗝姿势,轻拍宝宝的背部。一旦胃中多余的气体被释放出来,打嗝就会停止。

忙完这头儿忙那头儿

一边关注上面出来的(拍嗝),一边关注下面出来的(粪便),新父母忙完了这头儿,就要忙那头儿。注意,母乳喂养宝宝的粪便和配方奶喂养宝宝的粪便并不相同。在最初的日子里,母乳喂养的宝宝可能一吃就拉,或者每天排便数次。排便频繁表示排泄系统畅通,它还表示妈妈的母乳供给量是充足的。宝宝的粪便通常是黄色的,质地像白软干酪。在第一周内,新生儿粪便会完成从棕色糊状便到芥末黄色稀便的过渡,略带甜味,里面可能还有奶瓣。对于纯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黄便是健康的标志。过了最初的1周后,每天排便2~5次或更多次,以及每天能尿湿7~9片纸尿裤,是宝宝获得充足的奶量,能够满足健康生长所需的标志。纯配方奶喂养的宝宝粪便成型,颜色从浅棕色到金黄或黏土色不等,气味比母乳喂养宝宝的粪便更加强烈。

满1月龄左右时,纯母乳喂养宝宝的排便次数开始减少,从每天数次减少到每天1~2次。到了2月龄,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可能会一连几天不排便,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我们收到过很多父母的来信,其中有位妈妈曾这样说:“我儿子刚出生那会儿,我发现他一吃就拉;然后慢慢地变成一天拉几次;接下来是一天拉一次;后来是隔几天拉一次。3~4月龄间,他形成了一个新的‘正常’排便规律,每5天一次。‘正常’仅指排便规律而已,对我儿子来说是正常的,对他的哥哥姐姐来说是不正常的。每个宝宝的身体状况都不同,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排便模式。”

在最初的两三周里,纯配方奶喂养的宝宝通常每天排便3~5次。在1~2月龄间,减少到每天1次,或是每隔2~3天排便1次。粪便颜色可能是黄色、棕色或是浅棕色,质地通常被描述为“类似花生酱”。

不管你的宝宝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你会逐渐了解宝宝的正常粪便是什么样的。关键是确保你的宝宝经常排便,并注意观察粪便的颜色和质地。不管用哪种喂养方式,宝宝的粪便质地都应该是软的。


[1] Pediatrics, 100, no. 6 (December 1997): p. 1036.

[2] Pediatrics, 100, no. 6 (December 1997): p. 1036.

[3] 此处喂养次数推荐的依据包括: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Policy Statement Pediatrics 100, no. 6 (December 1997): 1037; Frank Oski, M.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ediatrics , 2nd ed. (Philadelphia: J.B. Lippincott Company, 1994), p.307; Richard E. Behrman, M.D., Victor C. Vaughan, M.D., Waldo E. Nelson, M.D., Nelsons Textbook of Pediatrics , 13th ed. (Philadelphia: W.B. Sauders Company, 1987), p.124; Kathleen Huggins, The Nursing Mother's Companion , 3rd ed. (Boston: The Harvard Common Press, 1995), p. 35; Jan Riordan and Kathleen Auerbach, Breastfeeding and Human Lactation , (Sudbury, MA.: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1993), pp. 188, 189, 246.

[4] 母乳喂养的妈妈有时会看到不要用奶瓶喂宝宝的建议。原因是担心出现“乳头混淆”。这种建议认为,如果宝宝用了奶瓶,就可能拒绝哺乳。正常情况下,如果是母乳喂养,最初几周里不会用到奶瓶,但是有时奶瓶也能帮上大忙。过了最初的几天后,用奶瓶补喂极少会引起“乳头混淆”。资料来源:Kathleen Huggins, The Nursing Mother's Companion , 3rd ed. (Boston: Harvard Common Press, 1995), p. 73. 37IDRSa5YML1+vr7ZklgunMjGTl1P+eKhFbzKC4cohwIXwagHc98OokoBHJiDmt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