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看动画,学语文

二年级(上)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1

一、设计意图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曾经被拍摄成动画片。比如:《小蝌蚪找妈妈》《曹冲称象》《坐井观天》《雪孩子》《没头脑和不高兴》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阅读,不能强迫,要适当引导。教师要用动画片“做媒”,吸引学生去读绘本,去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观看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激发学生阅读绘本《小蝌蚪找妈妈》的愿望。

2.在师生、生生的讨论中,梳理《小蝌蚪找妈妈》的线索,指导学生掌握复述方法进行复述。

3.激发学生阅读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热情,分享预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

在讨论中,梳理《小蝌蚪找妈妈》的线索,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四、教学难点

梳理故事内容,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分享预习的方法,与学生一起经历预习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蝌蚪找妈妈》绘本。

学生:翻一翻二年级上册语文书,读一读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六、教学时间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猜猜动画片名

1.9月,开学了!伴随着明媚的阳光,我们又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四张图片,你们猜猜是哪四部动画片?猜得准,老师播放一部动画片给你们观看。

2.老师每出示一幅图片,如果你们猜到了,请举手来抢答。

3.这一幅幅熟悉的图片,让我们想起了一个个生动的经典故事:刻舟求剑、坐井观天、狐假虎威、小蝌蚪找妈妈。

设计意图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充满形象、动感的画面,喜欢观看动画片。因动画片引发学生内心强烈的阅读欲望,他们继而翻开绘本,开心读图,最后翻开课本,阅读课文。引领学生走近动画片,正是学生阅读的开始。

(二)欣赏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1.《小蝌蚪找妈妈》是根据方慧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改编,取材于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0年制作的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现在,让我们一起观看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梗概

春天到了,小蝌蚪孵化出来了,它们在水里快乐地游呀游。看到岸边的小鸡跟着它们的妈妈很亲热,小蝌蚪们十分羡慕,于是决定去寻找自己的妈妈。它们先是遇到了虾公公,忙向虾公公打听妈妈的长相,虾公公告诉它们,它们的妈妈长有两只大眼睛。小蝌蚪们看到金鱼有两只大眼睛,便高兴地喊金鱼“妈妈”,但金鱼说小蝌蚪的妈妈有个白肚皮。小蝌蚪们继续寻找,见到有白肚皮的螃蟹,又对螃蟹齐喊“妈妈”,但螃蟹说它们的妈妈只有四条腿。小蝌蚪们见乌龟正好是四条腿,又以为乌龟是自己的妈妈,但小乌龟却说这是它的妈妈,因为它与乌龟妈妈长得一样。后来,小蝌蚪们遇见鲶鱼,觉得它与自己长得很相像,应该就是妈妈,结果差一点被鲶鱼吃掉。这时,青蛙妈妈赶来相救,小蝌蚪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过了不久,它们也终于长成了妈妈的样子。

2.同学们观看的时候非常专注!在这部动画片中,都有哪些角色?

3.小蝌蚪和它们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4.青蛙妈妈产下蝌蚪卵后离开了,蝌蚪卵们慢慢长出尾巴变成一群小蝌蚪,在虾公公描述了它们母亲的特征后,它们决定去寻找妈妈。一路上它们错把金鱼、螃蟹、乌龟、鲶鱼当作了妈妈。最后,小蝌蚪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设计意图

开学第一课上,学生不仅了解了一部动画片,更亲身感受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0年制作的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的魅力。观看动画片之后,师生一起讨论动画片中的角色,以及小蝌蚪与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观看之后的讨论,满足了学生分享的欲望,更激励他们养成专注“阅读”的习惯。

(三)阅读绘本《小蝌蚪找妈妈》

1.你们知道吗,有一本绘本,它的名字也是《小蝌蚪找妈妈》(教师边说,边举起这本绘本)。让我们轻轻地翻开书页,静静地听老师讲这个故事。请大家一起看大屏幕,一边看书页,一边听。

2.再一次阅读了这个故事,你们觉得这是一群______的小蝌蚪?说说你们的理由,这样表达才有理有据。

3.下节课,我们将一起阅读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可以比较一下,动画片、绘本中的内容与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期待下一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在语文课上,教师将听与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听,听故事;说,说感悟。如何指导学生说得有条理,这是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的。先说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蝌蚪,再说自己的理由。这样的表达,不仅有条理,而且有理有据。每一节语文课上,教师抓住表达训练点,持之以恒,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质的提高。

(四)真诚提出学习希望

1.语文书中,有很多像《小蝌蚪找找妈妈》一样的经典故事,比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坐井观天》。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请爸爸妈妈帮助搜索它们的动画版本,看一看这些经典故事的动画片。如果你们喜欢上了这些故事,还可以阅读这些经典故事的绘本,再讲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听,他们一定会很高兴。看动画片,读绘本,再学课文,这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灵活运用。

2.大约30年前,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喜欢阅读经典故事。在开学第一课上,老师想给大家推荐几个自己喜欢的中国经典故事。希望在课余时间,你们也能找到这些经典作品的动画片看一看,捧起这些经典的作品读一读,感受老师童年时的那份快乐与幸福。

设计意图

教师给学生介绍自己小时候阅读过的中国经典故事,这让很多学生对故事的内容产生了好奇,也是激励学生阅读的一条策略,轻而易举地让学生心中充满了浓浓的阅读期待。

八、素材链接

1.推荐书目。

2.巧学巧记。

怎样读准音:认声母,辨韵音,读准调,直呼出。

怎样记字形:依部首,辨结构,想画面,多比较,善归类,勤查典,易错字,重点记。

怎样理解字义:理解字,不忘词。认部首,识大意。善比较,明意思。

查字典歌一

字不明,义不清,查字典,能弄明。知拼音,查音序;晓字形,查部首;形难辨,查难检。

查字典歌二

学查字典并不难,偏旁部首细端详。

没有部首查起笔,形声字儿查形旁;

头底两层是部首,要让字头当偏旁;

左右两边是部首,取左去右有保障;

内心外壳是部首,舍去里边查外框;

整个字儿是部首,此字本身是偏旁;

字头上面生“两角”,应取下底把“角”砍;

下底如果不成部,左上角当此字旁;

有些生字较特殊,顶天立地当偏旁;

多查多想抓规律,相同部首不能忘。

3.拓展资料。

盲人摸象

五个盲人摸一只大象,摸着象牙的盲人说:“大象好似一根大萝卜。”

另一个说:“哪像萝卜!像个大簸箕。”原来他摸的是大象的耳朵。

第三个人摸的是象腿,他大喊着:“大象跟大圆柱子差不多!”

“你们说得都不对,大象就像一张平坦的床。”摸着大象后背的盲人说。

最后一个盲人摸到了象尾巴,他说:“我可摸了好一阵呀!大象确实像一条又细又长的绳子。”

几个盲人争论了半天,谁也没有弄清楚大象是什么样子。 clMDlSMHvkX32/0Zapqk7E3MUFDMGNbUiABJ9Cs8dwAQSYIe+4mcLQB+1UMafe6D



童谣,童年的歌

二年级(上)语文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2

一、设计意图

开学第一课上,和学生一起朗读童谣,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这个美好的学期里,坚持每周和学生一起诵读童谣,让一个个充满灵动的句子通过声音传递到每个学生的耳朵里,继而在脑海里形成画面,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享受童谣带来的心灵的滋养。

二、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童谣的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童谣。

2.在诵读中,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习得童谣的表达形式,联系自己的生活仿写童谣。

3.引导学生在诵读童谣中学会积累。在学生心中留下形象、情感、语言。

三、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童谣。在诵读中,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习得童谣的表达形式,联系自己的生活仿写童谣。

四、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习得童谣的表达形式,联系自己的生活仿写童谣。

五、教学准备

教师:每人发一个“晨读10分钟”记录本,一张积分卡。

学生:带画笔。

六、教学时间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走近童谣《九月》

1.它是美丽的小精灵,它教我们说话,它伴我们长大;它是快乐的小音符,它和我们一起唱歌和跳舞。它是谁?它就是童谣,我们亲密的朋友!这堂课,是这学期的第一课,让我们一起走近“童谣,童年的歌”。

2.9月,学校开学了;9月,我们回到了教室;9月,我们围坐在一起,又开始读书了……俄罗斯作家伊·托克玛科娃写了一首童谣《九月》,请你们小声地读一读吧。

九月

(俄罗斯)伊·托克玛科娃

夏天要走了,

秋天要来了。

太阳不再那样晒人,

它藏起来了。

小雨像刚上学的小孩,

还有点害怕,

歪歪斜斜,

在窗上乱画。

3.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4.在这首童谣里,作家把“小雨点”比作了谁?为什么这样说呢?

5.“刚上学的孩子,还有点害怕”,那你们怕不怕?说说理由。

6.在班级生活中,假如你们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你们会怎么做呢?

7.新学期里,假如你们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可以给老师写一张“悄悄话”,投到窗台上的小信筒里,老师、同学一定会让你们变得开心起来。

设计意图

一段精妙的导语,把学生带到了童谣的世界。一首《九月》,让学生从童谣中找到了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给老师写一张“悄悄话”,让学生对班级产生了向往。

(二)诵读童谣《疑问》

1.同学们,在你们的头脑里,常常有很多小问号,你们有哪些小问号呢?

2.作家汪静之写过一首诗《疑问》,他有哪些疑问呢?一起来读一读。

疑问

汪静之

蝴蝶怎么会飞呢?

我怎么不能够呢?

啊!我也要飞啊!

小鸟怎么会唱歌呢?

妈妈怎么不教我唱呢?

啊!我也要唱啊!

花儿怎么鲜艳可爱呢?

我怎么不和他一样呢?

啊!我要开得像朵花啊!

3.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

师:我的疑问是——

生:蝴蝶怎么会飞呢?

师:我还有疑问——

生:我怎么不能够呢?

师:啊!我也要——

生:飞啊!

师:我的疑问是——

生:小鸟怎么会唱歌呢?

师:我还有疑问——

生:妈妈怎么不教我唱呢?

师:啊!我也要——

生:唱啊!

师:我的疑问是——

生:花儿怎么鲜艳可爱呢?

师:我还有疑问——

生:我怎么不和他一样呢?

师:啊!我要——

生:开得像朵花啊!

4.读了这首诗后,说说:“我”有什么疑问呢?

5.再读读,说说:“我”也要像______一样______。

6.同学们,读了这首小诗,也引发了你们心中的疑问吧!请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怎么会______呢? 怎么会______呢?

我怎么______呢? 我怎么______呢?

啊!我也要___啊! 啊!我也要___啊!

7.请你们也来创作一首童谣吧。

疑问

怎么会______呢?

怎么________呢?

啊!我______啊!

怎么________呢?

怎么会______呢?

啊!我______啊!

怎么会______呢?

怎么________呢?

啊!我______啊!

8.真了不起!发言的同学宛如一位位小诗人啊!

设计意图

和学生一起诵读童谣,课堂的迷人之处就在于自由地诵读,尽情地感受……引领学生感悟句子的表达形式,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自由表达中渐渐地学会运用,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自由地创作,学生就像雏鹰一样,无拘无束地翱翔在童谣的天空中。

(三)分享好玩的童谣《作业机》

1.同学们,现在你们是不是已经爱上了读童谣?老师相信,你们读了《作业机》后,一定会捧腹大笑的。不信,小声地读读吧。

作业机

(美)谢尔·希尔弗斯坦

作业机,哦,作业机,

世界上最完美的机器。

只要把作业放进去,再投进一角硬币,

按下按钮,等上十秒,

你的作业就会出来,

又干净,又整齐。

来看看——“9+4=?”答案是“3”。

3?

哦,我的天!

看来它没有我想的那么神奇。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

3.你们觉得这首童谣好玩不好玩?哪里最好玩?

4.带着你们的笑意,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童谣。

设计意图

要想让学生迷恋上阅读,一定要通过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心。好玩的童谣,就好比学生阅读中的“催化剂”,点燃他们对阅读的热情。好玩的童谣,能让学生充分享受想象带来的奇妙语感。

(四)任选一首童谣抄写到本上

1.同学们,我们分享了三首童谣。这学期,我们要坚持“晨读10分钟”,利用这一时间,和大家一起诵读童谣。老师送给大家一个本子,起名叫“童谣本”,你们可以把这学期诵读过的童谣,抄写在本子上。以后的日子,你们还可以拿出“童谣本”翻一翻,看一看。如果喜欢,你们也可以在本子上画一画。

2.老师还要给大家每人发一张积分卡,每当你们背下一首童谣,或者仿写出一首童谣,便会得到1个积分。期末,如果获得15个积分,便会被授予“童谣之星”的称号。

3.同学们,每天晨读10分钟,请你们亮开嗓门读童谣吧,我们所做的,不只是认字和学习语言,还有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

设计意图

开学第一课,即对学生提出这一学期的童谣学习要求、评比要求,以此增强学生诵读童诗的积极性,使其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八、素材链接

1.推荐书目。

2.巧学巧记。

烧、浇、绕、晓:有火才能烧,有水才能浇,用丝来缠绕,有日见分晓。

清、请、睛、情、倩、晴、蜻、精:有水方说清,有言去邀请,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浓,丽人留倩影,日出天气晴,有虫是蜻蜓,有米人精神。

“门”字歌

马儿进门闯一番。

兑字进门阅报刊。

日字进门站中间。

人字进门金光闪。

心字进门闷得慌。

耳字进门听新闻。

3.拓展资料。

走近金子美铃的童诗

金子美铃(1903—1930)是日本大正时代的童谣诗人。在日语中,童谣比中文所说的童谣或者儿歌更接近诗歌。

1984年,《金子美铃童谣全集》出版,震撼了日本文学界,也震撼了每一位读到这些诗的普通人。迄今为止,金子美铃的多首代表作被收录于日本的小学国语课本。

2007年她的作品在中国集结成《向着明亮那方》出版。它独特的地方在于,一群素不相识的粉丝们,以感动传递感动,用了三年时间,最终促使它在中国顺利“诞生”。

玻璃和文字

(日)金子美铃

玻璃

看着空空的,

透明透亮。

可是

很多玻璃堆起来,

就像大海一样蓝。

文字

就像蚂蚁

又黑又小。

可是

很多文字聚在一起,

却能写出黄金城堡的故事。

——摘自金子美铃著:《向着明亮那方》,新星出版社2007年1月

赏析:

《玻璃和文字》,将玻璃和文字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玻璃,透明透亮;文字,又黑又小。但是,它们聚集在一起就发生了更加巧妙的事情。一行行文字,简短朴素。这么多行文字连在一起,却给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聚沙能成塔。

生活中的事物还有很多,像树,像水……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聚在一起,能发生什么呢?请你仿照第三、第四小节,也来创作一首吧。

积雪

(日)金子美铃

上层的雪

很冷吧。

冰冷的月亮照着它。

下层的雪

很重吧。

上百的人压着它。

中间的雪

很孤单吧。

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

——摘自金子美铃著:《向着明亮那方》,新星出版社2007年1月

赏析:

这是一首美丽而又忧伤的童谣,雪花漫天飞舞,厚厚的积雪覆盖着窗外,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可在作者的心中,担心上层的雪冰冷,担心下层的雪沉重,担心中间的雪孤单。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巧妙地将内心中的慈悲寄托在了眼前晶莹的雪花中。 clMDlSMHvkX32/0Zapqk7E3MUFDMGNbUiABJ9Cs8dwAQSYIe+4mcLQB+1UMafe6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