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地区长期以来是奥地利帝国(1867年以后为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势力交汇之处,三大帝国的不同宗教信仰给各地留下了不同的宗教。随着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已先后取得独立。从民族解放的角度看,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这里民族繁多,分属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又交错居住,导致领土纠纷复杂,再加上大国的争夺,成了欧洲的“火药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原受奥斯曼帝国统治,1875年该地爆发反对土耳其的起义,3年后柏林会议决定把它交由奥匈帝国的军队占领,但是实际上并未并入奥匈帝国。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的民族主义情绪进一步高涨,塞尔维亚人创导“大塞尔维亚主义”,希望将塞尔维亚血统的各个民族统一起来。沙皇俄国也企图进入这一地区,在“泛斯拉夫主义”的旗号下支持“大塞尔维亚主义”。奥斯曼帝国也试图“重返欧洲”。奥匈帝国对此极为恐惧和仇视,于1908年10月7日单方面宣布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挑起了波斯尼亚危机。

塞尔维亚政府闻讯立即进行战争动员,并得到沙俄的暗中支持。但是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态度强硬,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它无条件承认“吞并”,解除动员。塞尔维亚政府在俄国劝告下被迫屈服。

在波斯尼亚危机的诱发下,巴尔干各国决定联合自保并扩大版图。1912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既反对奥斯曼帝国又针对奥匈帝国的“巴尔干同盟”,同年10月,同盟四国相继对奥斯曼帝国宣战,引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帝国很快战败,被迫求和。1913年5月,它与巴尔干同盟签订和约,同盟四国取得大片领土,奥斯曼帝国几乎丧失全部欧洲领土,仅保留伊斯坦布尔及其周围的狭小地区。

但是,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分配战果时又发生分歧,1913年6月,以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罗马尼亚为一方,以保加利亚为另一方,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帝国站在塞尔维亚一边,奥匈帝国支持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很快战败,被迫割地求和。

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实力对比发生较大变化、世界格局面临转换之际,局部战争容易引发世界大战。20世纪初期的这些局部战争并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们加剧了帝国主义集团的分化,激化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强化了战争气氛和战争情绪。 G6gwyPGoK2+kGG4TylW6l53RI3q3XS9OZ9GfgycW0d7ZxwJ5Xp9AunRd/HgFHQR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