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执政到法兰西皇帝 拿破仑·波拿巴生于科西嘉岛,1779年起,先后进入法国本土的布里埃纳预备军校和巴黎军校学习,16岁时被任命为炮兵上尉。大革命开始后,拿破仑同情雅各宾派,在1793年底的土伦战役中指挥炮兵有方,表现出优秀的指挥才能,不久晋升为准将,任意大利军团的炮兵指挥。在热月党和督政府时期,他多次平定王党叛乱和打败反法联盟军的入侵,在法国人民心目中赢得很高的声誉。雾月政变后,拿破仑登上法国统治舞台,开始了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前后达16年之久,包括前5年的执政府时期和后11年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对法国及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拿破仑
1800年2月,经公民投票表决,拿破仑提交的“共和八年宪法”获压倒多数票通过。新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宣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维护共和制,规定拿破仑担任的第一执政,享有公布法律、任免政府官员、宣战、媾和等绝对权力;法国议会实行四院组成的多院制。这部宪法既坚持了大革命的原则,又使拿破仑的绝对权力合法化,为高度集权的资产阶级君主制提供了条件。两年后,拿破仑下令对该宪法进行修改,规定拿破仑为终身执政,并有权任命继任人。修改后的宪法史称“共和十年宪法”。
拿破仑对任终身执政还不满足,还想使自己的最高统治职位变为世袭。1804年5月,他授意元老院通过决议,宣布他为法兰西的皇帝。同年11月,提倡世袭制的“共和十二年宪法”再次获公民投票通过,定法国为帝国。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典礼,称拿破仑一世。至此,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被法兰西第一帝国所取代。
拿破仑的治国方略 拿破仑执政时年仅33岁,既缺乏治国经验,面临的又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为了不使支持他的法国人民失望,同时也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拿破仑上台后在内政方面采取了许多革新措施:
努力改革松散的行政机构,建立一个高效能的、集权的统治机器。拿破仑亲自挑选29名专家、名人组建了具有最高行政裁决权的参政院,分成海军、陆军、财政、立法、内务5个小组,与他共商国事。他还在中央设立12个部,分别由有真才实学的人担任各部部长。在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中,取消了大革命中建立的由选举产生的地方自治,把全国划为88个郡,由拿破仑直接任命郡守,使政策法令从上到下保持畅通。
建立严密的警察制度。把警察从地方行政机构中分离出来,置于中央机构的直接控制之下。在巴黎,设立了直接对拿破仑负责的秘密警察机关——巴黎警察总署。与警察并存的还有组织严密的宪兵队。
重视军队建设。拿破仑常说:“谁有强大的军队,谁就正确。”除了建立一支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外,拿破仑还创立了绝对忠诚于他的近卫军。1802年又创立了“荣誉军团”,由终身爵位的人组成,分成15个大队,5个等级。
平息叛乱,稳定局势。对王党复辟势力,实行镇压和安抚相结合的方针,坚决反对封建王朝复辟。同时,禁止工人结社罢工,加强对新闻出版的控制。
拿破仑还注意把宗教变为自己统治的精神支柱。他本人虽然不信任何宗教,却经常参加各种宗教活动。1801年7月,拿破仑与罗马教皇在巴黎签订《教务专约》,承认天主教是法国大多数人的宗教,废除限制天主教仪式的革命法令,但天主教须承认大革命的原则和服从国家,已没收的教产不再要求收回,法国的大主教、主教均由拿破仑任命而由教皇批准。对基督教新教,他颁布了新教组织条例,承认新教与天主教拥有同样的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接着,他又通过了关于对待犹太教的法律,宣布犹太教与天主教、新教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拿破仑开明的宗教政策,有利于缓和国内的宗教纠纷,特别是与天主教之间的敌对状态。
在经济方面,拿破仑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措施:整顿国家财政,将收税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厉行财政紧缩政策,健全会计制度,严厉打击贪污和盗窃国家财富的行为;实行刺激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包括采取国家定货、用巨额津贴补助、鼓励竞争和使用机器生产,实行发明专利、举办博览会和保护关税等措施,1800年成立了国家银行——法兰西银行,1801年成立了“奖励民族工业协会”;注意基础设施的建设,下令开凿运河,修筑巴黎大码头,开拓18条河道,修建从巴黎到马赛、波尔多、里尔等公路;执行维护小农土地所有制的农业政策,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实行作物轮作制,培植推广农业新品种,倡导种植甜菜。
继续革命时期开始的教育和法律改革。拿破仑曾称:“在我们的一切制度中,公共教育是最重要的。现在和未来,一切都得依靠它。”从1800年开始,对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把教育严格地区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1806年创立了帝国教育团(或称“法兰西大学院”),负责监督整个教育制度和教师资格的认定,把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置于国家管理之下,命令每一个重要市镇都要建立公立学校,在巴黎建立一所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
在一批法学家的帮助下,拿破仑相继颁布了《法国民法典》(1804年)、《民事诉讼法典》(1806年)、《商业法典》(1807年)、《刑事诉讼法典》(1808年)和《刑法典》(1810年)。这些法典是大革命的胜利成果和法国启蒙思想结合的产物,从法律上维护和巩固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秩序。其中《法国民法典》影响最大,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制定的第一部民法典,对欧美各国民法典的制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拿破仑在其生命的最后岁月里还回忆道:“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这部《民法典》习惯称《拿破仑法典》,包括总则、三编(35章),共2281条 。它确认了资产阶级财产所有制的原则和自由、平等的原则,肯定了新的土地关系,维护并保障了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和新的雇佣关系,对婚姻、家庭和财产继承等也作了具体规定,并使非婚生子女受到法律承认。
上述各种措施的实施,使法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出现了安定、繁荣的局面,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粮食收获总量在1790—1812年间增加了10%,有些农产品甚至成倍增长。只是到帝国后期,因连年征战,法国经济才呈下滑趋势。
对外战争 从1793年12月土伦战役的获胜发迹,到1815年6月滑铁卢战役的失败而被流放,在这22年的戎马生涯中,拿破仑共指挥过大小战役约60场,创造了许多军事奇迹,成为近代杰出的军事家。
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总体目标是打败欧洲反法力量,建立一批附庸国,把英国势力赶出欧洲大陆,确立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综观其战争的发展,在1807年签订《提尔西特和约》前,主要是与反法联盟之间的战争,打击干涉军,维护革命成果和法兰西的独立。此后,对外战争的主流逐渐转化为扩张和争霸。
拿破仑上台之时,法国尚处在第二次反法联盟军的包围中。在向英、奥、俄提议媾和遭拒绝后,1800年5月,拿破仑亲率3.6万人马,出其不意地穿过大圣伯纳德山口,从意大利北部向对法国威胁最大的奥地利军队发动了进攻。6月中旬取得马伦哥战役的胜利,迫使奥军求和。翌年2月,双方在吕纳维尔签订了和约。马伦哥战役是拿破仑执政后指挥的第一个重要战役。借胜利余威,拿破仑发动了和谈的攻势,1801年10月与沙俄签订了《巴黎和约》,1802年3月与英国签订了《亚眠和约》,使第二次反法联盟解体。
1805年4月,英、俄、奥、瑞典、那不勒斯等国组成第三次反法联盟,与法国再次处于交战状态。10月21日,法、西混合舰队在地中海的特拉法加海角与英国海军发生遭遇战,受重创。此后,拿破仑被迫放弃从海上进攻英国的计划,把作战重点转向欧洲大陆。12月2日,在维也纳以北120公里的奥斯特里茨(今捷克境内,称斯拉夫科夫),拿破仑率领的7.3万法军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1777—1825)、奥皇弗兰茨二世(1768—1835)统率的8.7万俄奥联军展开了一场大血战。结果,法军以少胜多,以损失9000人的代价,歼灭联军3万余人,在拿破仑军事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为纪念该战役的胜利,1806年8月开始在巴黎市中心建造凯旋门(1836年7月建成)。因在军事上遭惨败,奥地利于1805年底被迫与法国签订《普勒斯堡和约》,承认意大利转归法国,并割让奥地利1/6人口的土地给法国,赔款4000万法郎。第三次反法联盟瓦解。此后,“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被取消,莱茵河沿岸的21个小邦组成“莱茵联邦”。
1806年9月,英、俄、普组成第四次反法联盟。10月14日法军在耶拿和奥尔施塔特给普鲁士军队以毁灭性打击。27日,拿破仑率军进入普鲁士首都柏林。随后,法军继续东进,占领了华沙,在弗里德兰击败了俄军。1807年7月7日,法、俄、普在提尔西特签订和约,俄国退出反法联盟,并和英国断交;普鲁士割让一半领土给法国,并赔款1亿法郎,军队减至4万人。《提尔西特和约》签订后,普鲁士失去欧洲强国地位,拿破仑的权力扩展到整个西欧和中欧,第四次反法联盟瓦解。
在欧洲大陆上的军事胜利,助长了拿破仑与英国争霸的野心。1806年11月21日,拿破仑在柏林颁布了《大陆封锁令》,宣布封锁“大不列颠群岛”,禁止欧洲大陆各国与英国的贸易往来。1807年11月和12月,拿破仑又先后两次颁布《米兰法令》,禁止中立国和英国贸易。拿破仑想以此在经济上致英国于死地。实行大陆封锁政策后,虽然一度切断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英国的经济也受到一定的打击,但离预期的效果相差甚远。相反,英国运用自身的经济和海军优势,对法国及其盟国实行反封锁,使法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为了强化大陆封锁,1807和1808年法国先后出兵侵占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结果引起葡、西两国人民的强烈反抗,使几十万法军无法脱身,削弱了拿破仑的军事实力。
1809年1月,英、奥又组织了第五次反法联盟。5月法军攻占奥地利首都维也纳。7月在瓦格拉姆彻底击败奥军,迫使奥地利再一次签订割地、赔款的和约,粉碎了第五次反法联盟。
至此,拿破仑帝国达到强盛的顶点,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处于法国的直接或间接控制之下。帝国强盛的基础是当时法国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广大人民的支持,以及拥有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和拿破仑的杰出领导。在占领地,拿破仑除了进行各种掠夺和残酷镇压反抗运动外,还不同程度地摧毁封建制度,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为中、西欧及南欧的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帝国的危机与崩溃 拿破仑帝国尽管强盛一时,但它是建立在强权政治和武力征服基础上的,其根基并不牢固,内部矛盾重重。一方面,被占领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另一方面,法国本身也因连年战争而不堪重负,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从拿破仑本人来讲,他的“革命性”越来越弱,相反加强了与封建势力的妥协。拿破仑称帝后,革命前享有特权的贵族和教士重新进入政府的人数迅速增加,同时又分封了许多新贵族,实行家族制统治。拿破仑的三个兄弟及姐夫、继子,连同刚出生的儿子都被封为各地的国王和副国王。1810年3月,拿破仑第二次结婚,娶奥地利公主玛丽亚·路易莎为妻,正式与封建王朝联姻。拿破仑与封建势力的妥协严重腐蚀了帝国的政治基础,也为封建王朝的复辟铺平了道路。
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侵俄战争的失败。1812年6月,拿破仑为实现征服全欧、进而称霸世界的野心,亲率61万大军远征俄国。8月,法军攻占通往莫斯科的要地斯摩棱斯克。9月14日,占领莫斯科。但留给拿破仑的是一座空城,特别是当天晚上,莫斯科发生特大火灾,大火烧了整整三天,大部分建筑物和粮草被烧毁,法军遭遇严重的给养困难。撤退到城外的俄军既避免与法军进行决战,也拒绝拿破仑的和谈请求,使占领者成为实际上的受困者。10月13日莫斯科下了第一场大雪,寒冬提前降临。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拿破仑被迫于19日下达撤退命令。俄军及哥萨克骑兵、游击队乘机袭击和捕杀败退的法军。到12月中旬,法军主力只有3万余人渡过涅曼河回国。
侵俄战争的失败使帝国元气大伤,也令各种反法力量再度联合起来。1813年3月,俄、英、普、西、瑞典等国组成了第六次反法联盟。10月16日—19日,16万法军和32万反法联军在柏林西南的莱比锡发生决战。结果法军大败。此后,拿破仑开始了抗击入侵者的法兰西战役。1814年3月31日,联军终于攻进巴黎,前外交大臣塔列朗组成临时政府。4月11日,拿破仑发表了退位诏书,并与普、奥、俄签订了《枫丹白露条约》,规定拿破仑及其家族放弃一切统治权,但保留皇帝的称号和拥有厄尔巴岛的主权。28日,拿破仑乘英国军舰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厄尔巴岛。拿破仑帝国被推翻。
百日王朝 拿破仑退位后,路易十六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在联军刺刀的护卫下登上王位,是为路易十八(1755—1824),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上台后,在短期内把一万多名军官免职,把跟随他流亡的旧贵族都一一委以重任,为被镇压的王党分子修建纪念碑。 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法国人民的不满和对拿破仑的怀旧之情。
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抓住法国人民对复辟王朝不满的大好时机,带领1000余人逃离厄尔巴岛,于3月1日在儒昂港登陆,20日进入巴黎。在不开一枪、不伤一人的情况下,拿破仑赶走了路易十八,在以后的近100天里重新成为法兰西皇帝,史称“百日王朝”。
拿破仑复位后,立即采取各种措施,稳定自己的统治。他致函欧洲各国君主,表示无条件地尊重各国的独立,希望用和平代替对抗;在国内,修改宪法,恢复普选权,实行广泛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并迅速重建军队。然而,正在维也纳召开分赃会议的各国君主无法容忍拿破仑的东山再起,他们匆忙拼凑了第七次反法联盟,组织了上百万军队围攻法国。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在比利时的滑铁卢指挥法军与英、普联军展开决战。经过激烈战斗,法军失败。滑铁卢之战最终结束了拿破仑传奇般的军事和政治生涯。
6月22日,拿破仑再次退位,不久被流放到远离法国的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法兰西第一帝国彻底覆灭。取而代之的是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1821年5月5日,拿破仑逝世,终年52岁。
经过法国大革命的洗礼,法国及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受到沉重的打击,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和平等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影响了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这场大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样,“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参考书目
1.[荷兰]马尔滕·波拉:《黄金时代的荷兰共和国》,金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2.[法]基佐:《1640年英国革命史》,伍光建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3.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第三卷)——铸造国家:16—17世纪英国》,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4.王养冲、王令愉:《法国大革命史(1789—1794)》,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
5.[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6.李元明:《拿破仑评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7.张友伦主编:《美国通史(第2卷)——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 John A.Garraty,R.A.McCaughey. A Short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Nation .New York:Longman,1974,p.46.
[2] John A.Garraty,R.A.McCaughey. A Short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Nation .New York:Longman,1974,p.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