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英国封建统治危机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英国资本主义萌芽约出现在15世纪。到17世纪初,以生产毛纺织品为主的手工工场有了很大发展,它分为集中的手工工场和分散的手工工场两种形式,前者雇佣的人数多达上千人,后者又称为家庭手工业,接受包买商的订货。毛纺织品的出口额占英国总出口额的90%左右,每年英国约向欧洲大陆出口的毛纺织品超过20万匹。毛纺织业成为此时英国的“民族工业”。此外,从16世纪中期起,英国还兴起了造纸、火药、玻璃、制糖、造船和棉纺织业等新的工业部门,它们也采用与毛纺织业类似的生产方式。

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兴旺。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贸易的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给英国发展海外贸易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英国相继建立了一些特许商业垄断公司,如1588年成立的“非洲公司”,主要经营黑奴贸易;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则垄断了对印度和中国等亚洲国家的贸易。

英国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石是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农业。从15世纪末开始,英国农村“恬静”的生活被“圈地运动”的狂飙所打破。这是英国贵族、地主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它在本质上构成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既提供了大批廉价的劳动力,又提供了资本,实现了农业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土地的分离,是一场土地制度的大变革,即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代替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村的封建剥削关系转变为农业资本家对农业工人的雇佣剥削,促进了英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农业机器的应用和推广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个过程是在牺牲广大农民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成千上万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流浪汉”,那些身强力壮的人乞讨无门,只得沦为农场主或手工工场主的雇佣劳动者。因为被圈占的土地大部分被用于养羊,圈地运动又有“羊吃人”运动之称。

阶级关系的变化 资本主义经济和农村圈地运动的发展,引起了英国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

首先,封建统治阶级——贵族,分裂为旧贵族和新贵族两大阶层。在英国北部地区,大部分贵族仍沿袭旧的剥削方式,靠榨取农民的地租生活,获得了“旧贵族”的称号。他们坚信英国国教,其中许多人担任着国家的官职,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支柱。而在东部及西南部地区,许多中、小贵族雇佣农业工人,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或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坐收地租,有些人还把从农业中赚得的利润投资到工商业中。这些具有经营头脑的贵族被称为“新贵族”。他们在政治上与旧贵族享受同样的特权,但多半担任地方官吏,并在经济上受到骑士领有制的压抑,无完整的土地所有权。因此,他们与资产阶级有更多的共同利益,在后来的革命中,双方结成同盟反对旧势力,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征之一。

其次,在圈地运动中丧失土地的农民,一部分继续留在农村,成为农、牧场的雇佣劳动者;另一部分流浪到城市,成为雇佣工人,他们和城市中原有的手工业者构成了英国最早的无产阶级,身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剥削,是后来革命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第三,伴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诞生了一支资产阶级队伍。他们包括农业资本家和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以及与宫廷有密切关系的大金融家。资产阶级的主体是中、小工商业者,他们受到封建行会制度和国王推行的垄断制度的束缚,在政治上又处于无权的地位,所以,他们强烈要求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发展自由资本主义,成为革命中的领导力量。

清教徒运动 在宗教领域,英国国教正日益受到加尔文教的冲击。

英国在16世纪30年代的宗教改革中,把“圣公会”确立为国教,其教义、组织和仪式均与原来信奉的天主教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它的最高领导权从罗马教皇转到了英国国王手中,倡导君权神授,成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

力量逐渐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国教日益不满,包括反对国教中的许多繁文缛节和僧侣们奢侈放荡的生活。他们推崇并改信了加尔文教,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剔除教堂里的圣像、祭坛和花玻璃等华美的装饰,反对在提到“基督”时鞠躬和在读到福音书时起立,力求过简朴的生活,建立一个民主的教会组织,要“纯洁”教会。16世纪60年代初,“清教徒”一词开始出现。清教徒们宣扬工商业活动是上帝赋予的“神圣使命”,只有发财致富才是上帝“特选子民”的标志,鼓动人民反对支撑专制王权的国教,为英国革命起到了宣传鼓动的作用,从而使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披上了一层宗教外衣。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就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倡导社会变革之时,英国王室却在加强君主专制统治。1603年,统治英国近半个世纪的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因她无嗣,王位由她在去世前指定的侄外孙、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继承,改称詹姆士一世(1566—1625),从此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的统治。詹姆士是一个“君权神授”论的竭力鼓吹者,他曾著书《自由君主制度的真正法律》,他的“自由君主制度”是指不受议会、宗教和一切法律制约的君主制度,国王只对上帝负责。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来到英格兰以后采取了许多加强君权的措施:对内进一步推行垄断制度,使许多生产部门和几乎全部的对外贸易操纵在王室授权的大公司手中,加强国教的统治地位,大规模迫害清教徒;对外,放弃了伊丽莎白时期“联荷打西”的外交政策,出于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极力讨好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谋求儿子查理同西班牙公主联姻。

查理一世

1625年詹姆士一世病死,其子查理一世(1600—1649)即位。他不仅继续执行其父的内外政策,主张“君权神授”,而且在专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1628年3月,为解决财政危机,征收新税,他召开了议会。在这届议会中,出现了一批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反对派领袖,如汉普顿(1594—1643)、皮姆(1584—1643)等,他们猛烈抨击斯图亚特王朝的内外政策,起草了《权利请愿书》,要求国王保障公民的人身、财产和自由的不可侵犯。为了获得35万英镑的额外进账,查理勉强在请愿书上签了字。但在第二年,当议会反对查理终身享受“吨税”与“磅税” 的征收权时,查理恼羞成怒,解散了议会。自此直到1640年,英国进入无议会统治时期。在这11年里,查理在斯特拉福(1593—1641)伯爵和劳德(1573—1645)大主教的辅佐下,横征暴敛,推行高压统治。为了强制实行对国教的单一信仰,恢复了针对清教徒的星室法庭和高等法庭,迫使大批清教徒逃往美洲。在1630至1640年间,逃往国外的清教徒约有65000多人。他还征收许多新税种,继续扩大工商业产、销的垄断制。至此,以国王为首的旧势力不仅与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达到了激化的程度,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一场空前的政治大革命即将来临。 /Oxdpxhy1U+yhtOCJHYSb4RqddLyD8EbqCgIU2eB8vvjWswveg+Fr0oFmQKJTP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