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绪论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有坚实的城市休闲化发展基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进入全方位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发表演讲时提到,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在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城市休闲化一体化进程也必然要加快发展。城市休闲化的五大维度分别是居民消费方式、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五个方面。从长三角区域发展背景看,目前长三角城市休闲化发展正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长三角居民消费方式休闲化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长三角国家战略的实施,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其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著。在全球化浪潮的驱动下,长三角区域的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精神产品的流动对长三角地区居民消费影响程度更加明显,呈现消费休闲化特征。

2019年长三角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显示,上海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达到6 661.44亿元。南京、苏州和杭州三大城市紧随其后,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3 024.44亿元、2 994.7亿元和2 929亿元。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5个城市2019年上半年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 000亿元,组成了长三角城市消费第一梯队。在消费品零售总额TOP10中,除了上海之外,其中5个城市属于江苏,3个城市隶属浙江,而安徽的城市中只有合肥。在安徽省被划入长三角城市群的8个城市中,仅有合肥一城消费品零售总额较高,达到1 631.87亿元,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7。

除此之外,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消费升级明显,集中体现在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品销售额快速增长。以上海与合肥为例,2019年上半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 661.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4%,从商品类别看,化妆品类零售额增长24.6%,通信器材类零售额增长18.1%,增速均超过消费品零售总额。而合肥市2019年上半年化妆品类零售额也增长了16.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1.6%,可穿戴智能设备增长93.6%。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的消费方式也进入了线上休闲加速发展期。2019年上半年长三角多地迎来了线上消费的大爆发,电子商务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网络商店零售额达到930.25亿元,增长25.3%,增速提高10.6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4%。泰州、南通、嘉兴三地网络消费额分别也增长46%、36.2%和20.1%。可见无论是线上或线下,长三角居民的消费结构都开始偏重于享受型消费,消费休闲化趋势明显。

二、长三角产业结构休闲化

2019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合计23.7万亿元,约占全国的23.9%,同比增长6.4%,高于全国增速0.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引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如上海六个重点工业行业投资同比增长24.2%,江苏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3.3%;服务经济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新消费呈现引领态势,全年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占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万亿元,增长7.6%,约占全国的21.7%。2019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长三角地区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增长保持韧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其内部发展水平不均衡,上海明显高于浙江和江苏,已向发达国家水平迈进。从产业增加值构成看,与国际标准相比,长三角地区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但占比仍然较高,第一产业偏低,第三产业贡献比重上升。

从各省市来说,2019年上海市经济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固稳的发展态势。上海各级政府积极促进农民非农就业,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综合帮扶,进一步完善“造血”机制。从2009年开始,上海市居民收入增势良好,说明上海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持续升级,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研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与此同时,与消费升级相关的商品和服务消费增长明显,全年通信器材类、化妆品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1.3%、21.8%和90.4%。

2019年江苏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 631.5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全省常住人口8 07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3万人。第一产业增加值4 296.3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44 270.5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51 064.7亿元,增长6.6%。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3 607元,比上年增长5.8%。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平均每位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达209 837元,比上年增加13 790元。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全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4.3∶44.4∶51.3,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费收入比上年增长13.5%。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9.4%、18.8%和23.4%。

2019年浙江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为62 352亿元(合9 0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 097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26 567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33 688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长迅速,以杭州为例,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首破万亿元,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现代服务业是背后的重要推手。2019年,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达到10 172亿元,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72.9%。金融服务产业增加值为1 791亿元,增长9.1%。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杭州市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22家,累计192家,居全国第四。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975亿元,增长12.5%;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3 735亿元,增长15.6%。

2019年安徽省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效稳步提升,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全年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37 114亿元,居全国第11位。常住人口6 365.9万人,增加42.3万人。全年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37 114亿元,居全国第11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居全国第7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 915.7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5 337.9亿元,增长8%,其中工业增加值11 454.9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8 860.4亿元,增长7.7%。

可以看出,长三角整体及各省市的产业结构都在往优化当地居民生存环境和提升生活质量的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休闲化趋势明显。

三、长三角城市功能休闲化

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为核心、由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的一个新亮点是“一核四带五圈”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一核就是上海;“四带”就是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五圈”就是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与宁波都市圈。

长三角城市群从公路时代走向大桥时代、高铁时代,城市群域的“同城效应”日益显著。原先的合肥、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核心城市形成的“Z”形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化。像“四带”所代表的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依托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

上海的城市首位度只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不到5%,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如纽约占24%,东京占26%,伦敦占22%,首尔占26%。目前落户上海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仅为纽约10%,外国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仅0.9%。一般性加工制造和服务业比重过高,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功能建设滞后。上海“大城市病”也较为突出。从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来看,上海未来的目标定位是提升全球城市功能,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能力。2017年12月15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获得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上海2035”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对接“两个阶段”战略安排,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上海至2035年并远景展望至2050年的总体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发展任务和主要举措,为上海未来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

未来,上海的核心任务是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浦东新区引领作用,推动非核心功能疏解,推进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等。南京不同于上海,其定位是中心城市,打造与镇江、扬州抱团式发展的都市圈,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辐射带动淮安等城市发展,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按照规划,杭州的目标定位是加快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湖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的先行区,与嘉兴、湖州、绍兴等市形成一个都市圈。而刚被划入并融入长三角格局的合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中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创新资源富集优势,打造区域增长新引擎。

休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功能的配套与完善,长三角城市的功能正在经历三个转型:第一,城市的规划,从建筑布局向城市空间规划转型;第二,城市的建设,从建造房子向建设城市转型;第三,城市的管理,从依法管理向城市生活品牌打造转型。

四、长三角公共基础设施休闲化

区域一体化的本质是实现资源要素的无障碍自由流动和地区间的全方位开放合作。通过有效一体化,使长三角三省一市形成合力,其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各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不均等化,正是阻碍区域内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底子厚”,在此基础上实施基础服务和公共设施均等化的探索,其社会风险及政治风险是最小的,因此,在《纲要》中指出,当前长三角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基本联通。交通干线密度较高,省际高速公路基本贯通,区域机场群体系基本建立。光纤宽带、4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在全国领先。

但与此同时,区域内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跨区域共建共享共保共治机制尚不健全等短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为此,《纲要》明确提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的发展目标,具体包括: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省际公路通达能力进一步提升,世界级机场群体系基本形成,港口群联动协作成效显著。能源安全供应和互济互保能力明显提高,新一代信息设施率先布局成网,安全可控的水网工程体系基本建成,重要江河骨干堤防全面达标。到2025年,铁路网密度达到507千米/万平方千米,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千米/百平方千米,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在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的部分,《纲要》把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放在了第一节。在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中,《纲要》提到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提升省际公路通达能力、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协同推进港口航道建设四方面。在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方面,指出要加快建设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构建高品质快速轨道交通网。在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方面,《纲要》提出要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还指出,要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其中重点提到要协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加快量子通信产业发展等内容。

长三角实施基础服务和公共设施均等化是长三角城市休闲化的重要保障,只有保证了公共基础设施的供应,长三角城市才能实现休闲化发展。

五、长三角生态环境休闲化

长三角区域四省市时空一体、山水相连,生态环境休戚相关。此外,长三角区域内城市频繁举办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大型活动,合力开展大气环境保障的任务十分繁重。这些都要求长三角地区要构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共同体,协调一致开展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大背景下,深化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共同体,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体化,是亟待加强的一项重点工作。

当前,长三角区域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污染综合防治、跨界污染应急处置、危废环境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探索,摸索建立了一套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协商机制,为区域环境共治共建共享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8年,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又进入了新阶段,包括分阶段提前实施了船舶排放控制区措施,提前落实了国六油品升级,制定方案深化了重污染天气区域应急联动,联合制定实施了首个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印发实施了太浦河水质预警联动方案等。同年6月,三省一市信用办及环保部门于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签署了《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领域实施信用联合奖惩合作备忘录》,发布首个区域严重失信行为认定标准以及联合惩戒措施。在安徽合肥召开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厅局长例会提出,2019年,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深度开展长江生态治理与保护等区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共同破解共性环境问题;同时探索推进区域标准统一,在目前实践基础上尽可能向高标准看齐;加强区域流动源联合监管,改善区域交通结构。

2019年,三省一市政府分管副省(市)长联合签署《加强长三角临界地区省级以下生态环境协作机制建设工作备忘录》;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联合签署《关于一体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合作框架协议》;太湖流域管理局,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水利(水务)和生态环境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联合签署《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备忘录》。

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相互毗邻,生态环境问题休戚相关。放眼整个长三角,除了共同治水,聚焦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外,三省一市还在其他生态领域不断寻求合作,深耕项目培育,致力于为长三角居民提供“绿色”的休闲空间。 YU9teBTZADySydGsOAiUfWkplgGg4TeglBvq388c+sZQ+7CZJ2/7kDbYS1gLgQo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