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三

虽然时隔这么多年,但回想起当年参加高考的一幕幕场景,依然就像昨天刚发生的事那样清晰。1977年的秋天,我在大连电机厂工作,是厂里基建工程队的党支部书记,也是最年轻的工人编制的中层干部,看上去发展前途不错。但在听到即将恢复高考的消息后,我没有半点犹豫,马上投入高考准备中。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一边工作,一边昼夜苦学,幸运的是,我被心仪的上海交大录取,从此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从1978年初入校到1985年初研究生毕业,我的七年学生生涯都是在交大度过的。毕业后留校工作了十年,再转到地方工作十九年后,我又回到了母校工作六年有余。兜兜转转四十多年,我感觉早已与交大血脉交融,与交大人心手相牵。我熟悉这里的一草和一木,我关心这里的现状及未来,我热爱这里的精神与人情。

我是1977级的学生,但上学期间自愿报名献血时被查出乙型肝炎,不得不休学了几个月,从而变成了与1978级一同毕业,毕业前我又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这使得我有63071、63081和8206三个班级的同窗。我所了解的1977、78级同学都非常勤奋。我们的青春时期在“文革”中度过,许多同学的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就我来说,中学只读了三年左右,进入大学时,远未达到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水平。不仅是我,1977级的多数学生都是如此,那是时代留给我们的烙印。但是我们都属于那个时代中最愿意学习和最有潜力学习的青年。我们也都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遇,用加倍的努力来回馈命运的青睐,用苦读来弥补学业的薄弱,用深夜的灯光照亮人生的前程,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青春的梦想之树。在当时的交大校园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真谛。当时的学习和生活都比较艰苦,但是我们自己创造条件学习,利用一切机会学习。那时的学习方式方法今天也许不适用了,所学的知识不少已经过时了,但是那种孜孜不倦、努力上进的求学精神永不过时,它是交大的宝贵财富,值得一代代交大学子传承并发扬光大。今天,我们提出的“学在交大”的理念在年轻的学子中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交大人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它与我们过去的向学精神是一脉相承、声气相应的。

我们1977、78级学生入学之际正值中国社会慢慢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在学校中,经常能听到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能感受社会发生积极变化的种种喜悦。那时有几件大事发生。一是,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大讨论,推动了全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二是,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同志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科学的春天”来了。三是,1978年1月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这篇文章让数学家陈景润家喻户晓,让哥德巴赫猜想这个冷僻的学术问题成为科学的化身,形成一种鼓励大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社会思潮。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1978年岁末,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们的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受成长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影响,我们1977、78级的同学都有强烈的为国为民的情怀,能自觉地将科技进步、国家发展视为己任,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国家的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毕业后,同学们则根据祖国需要,服从国家分配,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燃烧自己的青春激情,在各条战线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如果说“交大人”是我们永远的身份,“77、78级”就是我们胸前永恒的徽章,这是历史予以我们的荣耀,是交大予以我们的荣耀。这本书是我们这个群体对一个时代的回望,也是对这份荣耀的感恩,期待更多的人了解这段故事,并从中汲取生命的能量,收获梦想和希望。


2020年9月 tSlxbAh8Q8zB6uAQ0BG1zrXg3s/bUqoL5PGZvhWdzsv8XoytuAfghK18Eh0rjp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